胡盈

摘要:目的 探討在對精神病患者進行護理時語言溝通和心理護理是否具有運用價值。方法 選取自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期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24名精神病患者為本研究的分析對象,將其平均劃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參照組依照常規護理方式對精神病患者進行護理,實驗組采用語言溝通和心理護理相結合的方式對精神病患者進行護理。結果 實驗組的病情恢復情況和精神穩定狀況要明顯優于對照組,且P<0.05,兩組之間具有可比性。結論 對于精神病患者來說,綜合運用語言溝通和心理護理方式,能夠有效緩解病情,幫助患者平復精神穩定狀態,在臨床護理中具有明顯的運用價值。
關鍵詞:精神病護理;語言溝通;心理護理;運用價值
引言:
在我國范圍內,精神病是一種較為常見且對患者具有明顯傷害性的心理性疾病。在臨床治療中,精神病患者一般表現為神志不清、行為不受思想控制,意識混亂等癥狀,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同時受這種病態行為干擾,患者可能會出現自殘、自殺、隨機攻擊他人等具有危害性的行為舉動,如果不及時進行收容治療將使這種心理性疾病外化為社會不穩定因素,威脅社會正常運行。然而,精神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治愈過程,需要醫護人員耐心護理,幫助其克服障礙性因素的影響。臨床實踐顯示,將語言溝通與心理護理相結合,能夠調節內心情感,緩和患者的精神狀況,對護理水平提升具有重要價值[1]。鑒于此,本研究圍繞語言溝通與心理護理的運用價值進行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在此次試驗中將本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間在本院接受治療的124例精神疾病患者列為研究對象,將全部124例患者按照隨機劃分原則劃分為參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均為62例。參照組: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7例,年齡區間為(23~64)歲,平均年齡為(36.8±7.8)歲;實驗組: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區間為(22~66)歲,平均年齡為(34.7±10.3)歲。對參照組與實驗組的患者病情和精神穩定情況等進行綜合比較,組別差距不明顯(P>0.05)。
(二)研究方法
參照組患者的護理主要采取傳統的護理方式,遵循醫囑按時服藥,接受常規心理疏導和治療,幫助患者維持基本生活。研究組患者的護理采取了語言溝通和心理護理相結合的護理模式,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第一,語言溝通。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時,關注患者的精神狀況和心理狀態,善于運用合適的語言技巧與患者進行交流,表現出關懷、慰藉、關切、誠摯等語氣,盡可能順應患者當時的情緒狀況,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以恰當的溝通技巧,督導患者自愿接受針對性治療,定時服用治療藥物,幫助患者提升自理能力,起到緩解病情的作用。第二,心理護理。醫護人員要在平日護理過程中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變化情況,為名為患者制定專門的心理護理檔案,探析患者在各個治療周期和時間節點的精神狀態變化情況,并據此安排“一對一”的護理方案,有針對性地緩解患者的病情。特別是對部分病情較為嚴重,具有明顯輕生和傷人傾向的患者采取更加專業化的心理疏導[2]。心理護理是建立在患者對醫護人員信任和認可基礎之上的,因而醫護人員嚴格按照行業標準和護理流程來規范自身行為,建立同患者之間有效的溝通關系,及時了解患者面臨的心理問題。同時,醫護人員還應對患者治療周期的初期和末期的各個階段展現出的并結合患者的病情和治療周期進行觀察,從而采取特定的心理疏導方式,更為有效地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和過激的精神狀態。除此之外,對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療和護理來說,家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醫護人員應與患者家屬進行有效溝通,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因,指導家屬如何與患者進行交流和照料,避免家屬操作不當導致患者病情加劇或反復的問題。
(三)考察指標
(1)醫護人員在日常護理過程中,觀察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將護理效果劃分為四類:非常明顯、較為明顯、沒有效果、情況加劇。
(2)精神穩定狀況:在護理周期結束后,對精神病患者的焦躁感、惶恐感、行為異常頻率、攻擊傾向以及自理能力等作出科學評估,并進行評分,分數越低代表精神狀況越趨于穩定,反之則趨于不穩定。
(四)統計方法
本研究將涉及到的所用數據錄入到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僅當P<0.05時,參照組和實驗組之間才具有比較意義。
二、結果
(一)病情恢復情況對比
由表1數據可知,護理結束后實驗組中總見效率為91.94%,非常明顯的患者有22例(35.48%),較為明顯的患者有35例(56.45%),沒有效果的患者有5例(8.06%),情況加劇的患者為0例(0.00%),總見效率為91.94%;參照組中,非常明顯的患者有14例(22.58%),較為明顯的患者有20例(32.26%),沒有效果的患者有25例(40.32%),情況加劇的患者為3例(4.84%),總見效率為54.84%,且P<0.05,兩組之間可以進行比較。實驗組經生病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要明顯好于參照組。
(二)護理前后精神穩定狀況比較
護理前,由于P>0.05,不具有比較意義;護理結束后,根據患者的精神穩定狀況評分可知,相較參照組而言,實驗組患者的精神狀況明顯更加穩定,且P<0.05,具有比較意義,詳見表2。
三、結論
精神病患者的治療不同于其他心理障礙疾病,其誘因更為復雜,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同時精神病患者普遍自理能力較低,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涉及到的具體環節也較為特殊,除了常規的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之外,還應安排醫護人員對其進行日常護理,便于患者平復情緒,保證其基本生活。本研究將本院124例接受治療的精神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等分為兩組,分別采取傳統護理模式和語言溝通與心理護理相結合的護理模式,并對結果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在語言溝通與心理護理相結合的護理模式下,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更為明顯,總有效率達到91.94%,同時患者的精神穩定情況也更好,且P<0.05,組間差異具有可比性。
綜合以上分析,采取語言溝通和心理護理相結合的護理模式更有利于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恢復,能夠幫助精神病患者穩定情緒。
參考文獻:
[1]呼琴琴,任文靜,徐鴻超,高寶霞.心理護理和語言溝通技巧干預在精神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1,6(21):174-176.
[2]張偉,楊茜,王燕芳.語言溝通及心理護理在精神病護理中的作用[J].心理月刊,2021,16(20):207-209.
[3]孟憲婷.語言溝通及心理護理在精神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21):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