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卉

摘要:目的:探討改良式會陰切開術(施行25°~30°會陰切開)在陰道分娩過程中的臨床效果。
方法:選擇我院產科2021年4月~11月收住經陰道分娩的產婦,100例為觀察組,100例為對照組。觀察組采用改良式會陰切開術,對照組采用傳統式會陰側切術。觀察兩組會陰切口出血量、縫合時間、疼痛程度、愈合情況、分娩滿意度,產后尿潴留發生率,母乳喂養率。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切口出血量、縫合時間( P <0.01),甲級愈合率( P <0.05),疼痛級別也有減低,分娩滿意度增加,產后尿潴留發生率降低,母乳喂養率提高。觀察組在切口出血量、縫合時間、疼痛程度及愈合情況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 P <0.01)。
結論:改良式會陰切開術具有切口出血量少、縫合時間短、疼痛程度輕,切口甲級愈合率高,促進母乳喂養等優點,,促進和改善產婦預后及分娩滿意度等優點。
關鍵詞:會陰切開,改良,護理
依據2021年國家醫療品質安全十大改進目標中第十點提出:降低陰道分娩并發癥發生率,加之人們對分娩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提高,降低產婦痛苦、減少產時副損傷和避免遠期并發癥,已成為產科工作者努力和工作的方向。傳統會陰側切術的側切角度與會陰體呈45°,其優點是降低對直腸損傷性延伸的可能性,缺點是產婦失血多,愈合時間長,術后疼痛明顯。從2021年1月開始我們將會陰側切進行改良,經過臨床對比研究,改良式會陰側切術切口出血量少,撕裂率低,縫合時間短,產婦疼痛減輕,切口甲級愈合率高?,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婦產科2021年4月~11月住院自然分娩的產婦200例,分為兩組:觀察組100例,對照組100例。所有產婦均符合以下條件: 孕婦年齡25-35歲,孕周37-41周,單胎頭位自然分娩,胎兒體重2500g-3500g,會陰發育正常,無會陰嚴重瘢痕及水腫者,尤其適應于胎兒體重正常,但會陰過緊,彈性差的孕婦。禁忌癥:精神疾病,產科嚴重并發癥,嚴重陰道炎,會陰水腫,發育不良,陰道助產,早產兒,巨大兒,胎兒窘迫。經統計學處理,兩組產婦的孕周、年齡、新生兒體重、縫線應用、會陰切口的縫合方式、術者技術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 P >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會陰切開的方法
首先嚴格掌握切開指征,即會陰過緊或胎兒過大,估計分娩時會陰撕裂不避免者,或母兒有病理情況急需分娩者[1]。在宮口開全胎頭撥露1cm時均應用1%鹽酸利多卡因20ml行雙側陰部神經阻滯麻醉,待胎頭著冠、會陰體變薄、皮膚拉緊,估計胎兒5~10min內能自然娩出時行會陰切開。觀察組:術者左手食、中指放在陰道內做指引,右手持側切剪自會陰最低點會陰后聯合中線處向左側25°-3? 0°切開3cm。對照組:操作同上,側切角度45°-60°,長4-5cm。產后切口縫合均是縫合前用0.9生理鹽水沖洗,2/0可吸收線逐層縫合切口,4/0可吸收線縫合皮膚,縫合完畢用浸有0.5%的碘伏液棉球擦洗2次/ d ,共3d。
1.3監測指標
會陰切開后至縫合結束時會陰切口出血量、平均縫合時間、切口疼痛程度、切口甲級愈合率、分娩滿意度、母乳喂養率、產后尿潴留發生率。
1.4評定標準
(1)切口出血量:出血量計算利用稱重法估算出血量。
(2)縫合時間:以5s為最小計時單位。
(3)切口疼痛分級:參照 WHO 疼痛評估方法分級:0級:不感覺疼痛,有不適感,活動時無痛苦表情;1級:能忍受輕微疼痛感,活動時無痛苦表情;2級:疼痛感明顯坐起活動時或哺乳時表情痛苦;3級:疼痛感覺劇烈,患者無法忍受,要求鎮痛藥物消除疼痛[2]。產后2日內由專人每天評估記錄疼痛等級。
(4)切口愈合分級:甲級:愈合良好,沒有不良反應;乙級:愈合欠佳,愈合處有炎癥反應,但沒有化膿;丙級:切口化膿,需切開引流。
(5)分娩滿意度:術后2天由專人評估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讓產婦自行選擇,記錄自己的感受。
(6)(7)此兩項根據有專門的質量評價指標,使用金數據二維碼上報。
1.5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2結果
兩組產婦會陰側切口出血量、縫合時間、切口疼痛程度、切口愈合情況,分娩滿意度,母乳喂養率,產后尿潴留發生率見表1。
表中兩組產婦會陰切開術效果比較:與對照組比較,* P <0.01;** P <0.05由表可見,觀察組應用改良式會陰側切術,切口出血量少,,縫合時間短,切口疼痛減輕,切口甲級愈合率高,分娩滿意度提高,促進母乳喂養,降低產后尿潴留有促進和改善作用。
3護理
會陰切開術是產科常用手術,適時進行會陰切開縮短第二產程有益于母嬰預后。切開應注意:
(1)產婦宮口開全胎頭撥露1cm時即行雙側陰部阻滯麻醉,可充分松弛會陰部組織,使產道寬敞,降低裂傷程度。
(2)準確選擇切開時機及操作時間點,如過早切開,組織暴露時間過長,易造成感染,,陰部組織較厚時切開,失血往往較多;但如等到會陰皮膚高度膨脹顯著蒼白時再行切開,往往切開后可見陰道粘膜及組織呈舌形撕裂,縫合困難,影響術后切口愈合,所以接產者應把握切開的最佳時機[3]。操作時間點應在宮縮間歇或胎頭回縮時,既可避免傷及胎兒,又盡可能的掌握好切開角度。
(3)正確評估會陰擴展性及切口大小:會陰水腫、會陰缺乏彈性、恥骨弓過低、胎兒娩出過快等,均易造成會陰撕裂,所以接產前要正確判斷。
(4)縫合結束后應常規陰道檢查,取出陰道內紗布;無論切口有無切口延伸,一定要肛查,確定有無縫線穿透直腸壁,穿過的縫線必須拆除重縫。
(5)具體采用哪種術式,還取決于助產人員的助產水平。助產士應熟練掌握會陰保護、會陰切開及切口縫合技術,嚴格無菌操作,適時運用改良式會陰側切術,提升助產質量,最大限度地降低產婦的痛苦。
4討論
4.1改良式會陰側切術切口長度小,不僅減少了切口出血量,而且預防肩難產。陰道口原為縱橢圓形,有利于胎頭俯屈,由于傳統會陰側切術切口角度較大,大量肌肉被切開,宮縮時與盆底肌協同作用減弱,陰道口的縱橢圓被破壞,3500g以下的胎兒,胎頭幾乎沒有俯屈動作即娩出,容易繼發肩難產[4]。而2~3cm的小切口既緩沖了宮縮時盆底肌對胎頭的反作用力,減輕了盆底肌對胎頭的壓迫,有能使胎頭充分俯屈,有利于順應生理上的分娩機制,預防肩難產。
4.2改良式會陰側切術切口角度小,不僅損傷肌肉和神經少,而且可預防陰道內撕裂傷。45°會陰側切時球海綿體肌及肛提肌部分被剪斷,側切口彈性相對較差,內壁組織延伸撕裂程度相對大。而做25~30°切開時,是靠近球海綿體肌的肌腱斷裂
分娩過程中可增加陰道皺襞的彈性,降低陰道內粘膜肌肉等組織的延伸撕裂率[5]。
4.3改良式會陰切開術損傷肌肉少,組織薄,張力小,易縫合,可縮短縫合時間,減少產婦術中縫合時疼痛,相對減輕產婦術后傷口牽拉痛,術后切口腫脹程度輕,降低切口感染率。傳統會陰側切術切開各層組織較厚,損傷大,致產婦傷口腫脹、牽拉疼痛明顯。疼痛不僅影響著機體局部也影響著整體功能,給病人帶來精神上的痛苦,疼痛刺激對機體的傷口愈合及康復不利,也不利于早吸吮和母乳喂養,容易導致產婦因疼痛而小便不暢導致產后尿潴留的發生。產婦主觀感覺疼痛減輕,不僅減少了痛苦,也有利于各種生理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改良式會陰側切術臨床效果好,側切口出血量少,縫合時間短,疼痛程度減輕,切口甲級愈合率高,分娩滿意度高,促進和改善了產婦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謝幸,孔北華,段濤。婦產科學9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2]徐曉陽,姚珍薇.婦女產后性問題及分娩方式[].實用婦產科雜志,2012,18(3):146—148
[3]姜梅,龐汝彥。助產士規范化培訓教材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4]林華麗,董立芹,陳勇華.會陰側切改良技術防止新生兒分娩性肩損傷臨床效果觀察[ J 齊魯護理雜志.2015,11(3):204—206
[5]金秀梅。小角度會陰切開縫合技術在產科中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71-8194(2018)22-0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