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吟子



袁沖村位于老河口市袁沖鄉,毗鄰鄂豫兩省交界處,地形多為丘陵崗地。90多年前,革命先烈在這里播撒下紅色火種,點燃了鄂西北地區紅色革命的星星之火。50多年前,勞動人民劈山鑿洞、圍堰造渠,引來丹江水,崗地變“江南”。如今的袁沖村,堅持紅色引領、綠色發展,譜寫著老區發展新篇章。
初夏的清晨,伴隨著朗朗的讀書聲,記者走進位于老河口市袁沖鄉的袁書堂中學。
袁書堂是土生土長的袁沖村人。1927年,為了革命事業,他放棄優渥的生活,毅然回鄉開展紅色革命運動。在他的影響下,這個家族先后有數十人投身革命,在中國革命歷程中綻放出奪目光彩。
為了紀念袁書堂,2009年,經老河口市委批準,在袁沖鄉修建袁書堂紀念館,并將袁沖中學更名為袁書堂中學。一批批學子,在袁書堂中學感悟著紅色精神,傳承著老區的紅色血脈。
紅色縣長與“紅色飯店”
“救亡圖存,看我威武雄壯之醒獅將巍然屹立在東方!”這是袁書堂1898年讀《少年中國說》時發出的感慨。
袁書堂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先后擔任蒲圻縣、武昌縣、黃陂縣縣長。1927年底,袁書堂受黨組織派遣,回到光化(今老河口市)發展黨組織,組建革命武裝。
回到袁沖村的袁書堂,騰出自家三間房屋開辦“貧民學校”,免費招收窮人的孩子和青年農民上學讀書。他和進步青年張培元任教師,在教授《復興國語》等文化內容的同時,通過教唱革命歌曲,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講授革命道理。
1927年,鄂北發生嚴重災荒。當年9月,鄂北特委決定成立均、光、谷三縣聯席會,機關設在光化北鄉袁沖。各縣黨組織向三縣聯席會匯報工作的同志、被迫轉移的革命同志,吃住都在袁書堂家。家里的客人經常是走了一批又來一批。后來,袁書堂的家被稱為“紅色飯店”,成為當時黨在鄂北開展工作的一個重要據點和大本營。
因無經費,黨組織的工作難以支撐,袁書堂瞞過母親,先后賣掉位于老河口近郊的16畝上等肥地和縣城里的3間瓦房,典當了袁沖的10多畝水澆地,換來費用支持黨組織建設。而他和家人卻以紅薯、薯葉為食,過著艱苦的生活。
1930年4月,鄂北特委召開光化、襄陽、棗陽等五縣黨的負責人會議,決定以光化為中心舉行武裝暴動,創建根據地。袁書堂任光化臨時縣委書記、五縣武裝暴動總指揮。
暴動前夕,袁書堂在家中研究布置武裝暴動工作時,遭反動民團和土匪武裝襲擊,當場壯烈犧牲。
光化起義雖然流產,但隨后棗陽、襄陽起義取得了成功,沉重打擊了鄂北地方反動勢力,極大鼓舞了鄂北人民的革命熱情,也由此開創了鄂北土地革命新局面。
在袁書堂的影響下,長女袁熙之與堂姐妹袁溥之、袁震之、袁暄之先后積極投身革命,是中國婦女革命者的杰出代表,人稱“袁氏姐妹”。
紅色教育培養紅色傳人
自2020年7月袁沖村被列為全國首批、襄陽首個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以來,為保護好、利用好紅色遺跡,袁沖村在原有舊址的基礎上建成了鄂北特委紀念館,并將袁書堂紀念館、烈士陵園進行修繕升級。
修繕后的烈士陵園廣場上,矗立著四面巨大的浮雕墻和一個紅星拱門。浮雕墻上的群英像,生動刻畫了袁書堂回鄉發展黨組織、創辦平民學校、成立“光化門槍自衛隊”等場景。紅星拱門的背后,是袁書堂等革命烈士的陵墓。
“我們深入挖掘烈士背后的故事,將紅色元素融入到建設中,重現紅色場景,打造教育點位,讓鐫刻在袁沖紅色熱土上的革命印跡更加鮮活動人。”袁沖村黨支部書記劉國祥介紹。
為了確保紅色歷史的準確性和權威性,老河口市委專門成立4個史料收集專班。專班成員用了近3年的時間深入挖掘袁沖村的紅色革命故事,他們奔赴黃陂、赤壁等地,在實地走訪的基礎上,將紅色故事編纂成冊。集結成冊的《紅色美麗袁沖》即將面向全市黨員干部及中小學生發放。
在挖掘紅色史料的同時,袁沖村還在著力培育紅色傳人。今年1月,袁沖鄉組織策劃了“最美紅色宣講員”評選大賽,擇優選拔出17人,組成紅色宣講隊。
“我的同行袁書堂”“武裝斗爭鼓斗志 紅色精神代代傳”“青年何謂?青春何為?”……一篇篇慷慨激昂的講稿,均出自這支紅色宣講隊。他們當中有的是鄉鎮干部、入黨積極分子,有的是中學老師,還有4名中小學生。
紅色宣講隊的隊員們在紅色紀念場館義務講解,同時還走進村組社區、田間地頭,用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情景故事,把紅色故事傳播得更廣更遠。
紅色賦能綠色治理
2021年6月,老河口市委組織部聯合老河口市工商業聯合會、市慈善會開展“我為紅色基金獻份力”倡議活動,號召各級黨組織、黨員干部和社會愛心人士為紅色美麗村莊建設出份力,短短一個月籌集到43萬元資金,用于紅色教育資源的挖掘和保護。
為了將紅色精神轉化為發展動能,吸引更多力量加入到紅色美麗村莊建設中來,袁沖鄉在全鄉黨員當中開展“紅色故事月月講”等系列黨建“微創新”活動。通過在每月支部主題黨日活動中增加黨員講述紅色故事的環節,進一步加深黨員對紅色歷史的了解。《鄂南颶風鄂北雷》《袁溥之談袁書堂》等一批紅色故事走進支部主題黨日,激勵著全鄉黨員積極投身紅色美麗村莊建設。在一次入戶征集意見中,老黨員李永國主動提出,要發揮余熱,為紅色美麗村莊建設出份力。此后,村里種植苗木、花草修剪都能常常看到他的身影。
袁沖村則乘著政策的東風,積極開展鄉村治理,以村集體的名義注冊成立興袁環衛股份有限公司,吸納本村村民就業,承攬包含本村及周邊村在內的“夏郝袁”片區公共保潔業務。
“我們聘請退休的省級優秀支部書記樊傳東參與公司管理運營,不僅可以改善村居環境,每年還能為村集體帶來不低于5萬元的收益。”袁沖村黨支部書記劉國祥說。
為激勵村民積極美化環境,袁沖村開展最美庭院評選,村里組織了6名中小學生擔任評委。6名學生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挨家挨戶上門評分。評分結果張榜公示,得到了群眾的認可。
“我們把袁沖村和周邊的夏詩荷雨村等富含紅色資源的村莊聯合打造,走上‘紅色文化教育+綠色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路,有志于將袁沖建成旅游名鄉!”袁沖鄉黨委書記張龍海介紹,共同打造的“夏郝袁”紅色旅游核心區,引導社會資本1000萬元,建成了嚴寨牧歌、丹丘覓境等一批文旅項目。2021年,來這里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人數達1.6萬人次。8A6FEEE0-95CC-4DF6-90F0-D543473598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