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紅
以前讀屈原,總是感懷于他“哀民生之多艱”的家國情懷,隨著閱讀的深入,才感受到在屈原的作品和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廉潔文化元素。
“廉潔”一詞最早出現于屈原的作品中?!恫肪印吩疲骸皩幜疂嵳币宰郧搴?。”縱觀屈原的作品,他的廉政思想和廉潔情操,猶如一道穿越歲月的文化之光,照亮后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屈原廉潔意識首先來自于他的良好家風。屈原之父,本是具有美德之人,他對孩子也有良好的引導和祝愿,他給兒子取名“正則”,字“靈均”,“原者,地之善者而均平者也”,意思是希望兒子一生能追求真理,讓天下能行公平、正義大道,成為國家棟梁。
關于廉潔,東漢王逸詮釋為,“不求曰清,不受曰廉,不污曰潔?!睙o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當今時代,一個人之所以能始終做到“不求”、“不受”、“不污”,一定是因為心懷大愛,志存高遠。屈原之所以能廉潔其身,就在于他的志向是憂民愛國。他在《離騷》中吟唱,“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正因為屈原胸懷家國命運,心系天下蒼生,即使在流放之后,仍然不棄報國之志。聯想到無數革命先烈,他們之所以敢于為革命生死以赴,無不是出于對國家和人民的深沉大愛。一個人沒有高遠的人生志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便無法登上更高的人生境界,必然受困于“小我”的欲望和外界的誘惑,這樣的人生時常會迷失初心、難擔使命。
何以廉潔修身?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稱贊屈原“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而屈原之所以能做到“志潔”“行廉”,其道法有三:一是“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就是要經常反觀自我、常思己過;二是立志修名,“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在屈原看來,名節是珍貴的,但要做到實至名歸,他在《九章· 抽思》中寫道: “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三是效法先賢,《九章·橘頌》有言:“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屈原要向先賢伯夷學習,將他作為榜樣。
黨的十八大以后,全黨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提出“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就是要求我們黨員時刻做到“閉心自慎”;開展的“三嚴三實”學習教育,就是要求黨員做到“名不可以虛作”,要干實在事、做實在人;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學習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就是引導廣大黨員以革命先烈為榜樣,學史崇德,效法先賢。
保持內心的純潔和行動上的廉潔,不僅內心要有抗拒“誘惑”的定力,還要有敢于捍衛廉潔情操的堅定氣節。自古以來,立志容易守志難。屈原身處亂世中的楚國,內腐外辱,屢被放逐,人生挫折重重,要堅守內心的那片潔凈天空是艱難的??蔀榱思覈鴱娛?,眾生平安,面對邪惡勢力,屈原敢于斗爭;面對昏庸君王,屈原以死相諫。屈原之死,也警示后人,正義與邪惡的斗爭是一直存在的,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不能失去斗爭精神。
“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要有不信邪、不怕鬼、不當軟骨頭的風骨、氣節、膽魄”。端午之際,回望屈子,感悟此言甚是。
(作者系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副教授)8A6FEEE0-95CC-4DF6-90F0-D543473598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