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思源 張怡晗
博物館保存了大量的珍貴歷史文物,并且其面向公眾開放,以發揮自身文化傳播與教育的職能。其需要吸引更多的大眾走進博物館,才可實現自身設立的最大價值。因此,博物館應將工作的重點放在吸引大眾工作上,并引導大眾參與自身的文物保護工作,將我國傳統優秀文化傳承下去,樹立更多大眾的文物保護意識,進而促進我國文物保護事業的健康發展。
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意義
1.有利于大眾教育
博物館面向大眾展示了眾多的文物,這些文物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使大眾在欣賞文物美感的同時,可學習到與文物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像文物的年代、制作工藝,或者是與文物相關的歷史知識,涉及的歷史人物等,這些信息有的標注在文物簡介上,而有的則是通過講解員表達出來,使大眾可以了解文物的過往,增加自身的閱歷,而且有興趣的大眾,還可通過其他途徑查閱相關資料文件,進一步去學習與研究文物背后的人文知識,更多地去了解我國的歷史淵源,以增強大眾的民族文化自信,進而激發其愛國情懷,實現博物館文化傳播和教育的作用。
2.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
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而博物館中的文物都是歷史的見證,其中不乏歷代的珍稀文物,展示出我國古代人民高超的技術水平和文化涵養,并且很多珍稀文物都是當時技藝的代表,充分展示著我國古代的文明程度,使其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以及較強的文化感染力。因此,大眾在參與文物保護工作中,可以學習到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識,可近距離地觀看和感受文物的文化內涵,以實現民族文化的發揚和傳承。
3.有利于科學研究
文物本身具有歷史價值,而且還蘊含著藝術和技術方面的知識,通過對文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文物所處年代的歷史、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等方面的信息,從而使文物成為其所處年代的見證,并展示出我國歷史發展的進程,對于歷史文化與考古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文物身上有著時代的印跡,而通過文物保護工作,可以將這段歷史保留下來,比如,在文字史料中記載了一個年代的技藝,而博物館中恰好有使用該項技藝制作的文物,那么該文物則是這個技藝的直接證明,可成為該項技藝研究的參照與指導,進而有利于當代社會歷史文化、藝術、技術的發展。
吸引大眾參與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對策
1.拓寬服務空間與范圍
大眾只有走進博物館,才可真正實現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意義與價值,那么如何吸引大眾,則成為博物館需要慎重考慮和解決的問題。目前,博物館的功能和內部建設已經非常完善,使得博物館具備了吸引大眾的基本條件,可為大眾提供一個高雅的藝術空間,使大眾在喧鬧的城市之中,有一個安靜欣賞和學習歷史文化知識的環境。為了提升博物館對大眾的吸引力,博物館應充分運用自身文化傳播和教育的職能,在博物館中開辟一個公共服務與教育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可為大眾提供文物的相關文件和資料,或者是開設小講堂,每天由講解員講解不同的歷史文化知識,目前很多博物館使用了虛擬技術、信息技術等,實現了大眾與歷史、文物之間的互動,進而打造出一個全新的展覽館,給予大眾不一樣的文化體驗,從而使大眾樂于走進博物館,感受我國歷史文化的博大與精深。
2.解密文物修復過程
文物修復工作一直存在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博物館應利用大眾的好奇心理,解密文物修復的過程,以增強文物對大眾的吸引力。由于文物年代久遠,而且有些文物在民間流轉過程中,沒有得到有效地保護,使得文物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像蟲蛀、腐蝕、霉變等。因此,博物館在文物保護工作中,會對文物進行必要的檢測,以便于后續的維護與修復,在這一過程中對修復要求非常嚴格,文物修復需要在保證干預最小的情況下,盡量復原文物原有的狀態,像古書畫、陶瓷、紡織品、珠寶鑲嵌等修復,進而將文物原有的狀態呈現在大眾面前,使其具備文化傳承、歷史研究,以及發揚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功能。
從大眾角度來看,文物修復過程較為神秘,并且有著一定的想象空間,博物館可滿足大眾的這一心理,在博物館中設置文物修復展示空間,將日常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制作成一系列的教育視頻進行展示,或者是安排專業的修復人員,使用樣品現場展示和講解修復過程,有條件的情況下也可讓大眾動手實踐,使大眾近距離觀看和真實地體驗修復過程,以促使其了解文物修復知識,并可將文物保護理念灌輸給大眾,充分發揮博物館文化教育的職能。此外,博物館為了自身良好的發展,還需加大文物修復師的培養力度,為我國文物保護工作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以此來促進文物修復行業的興旺,使大眾可以更多地了解文物、學習文物知識。
3.借助多樣化的活動吸引大眾
多樣化的活動對大眾有著較強的吸引力,博物館可定期舉辦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以吸引大眾走進博物館,并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之中,形成活動的良好效應,使大眾在活動中完成對文物知識與文物保護的理解和消化。博物館可經常舉辦主題展出、文物知識競賽,或者是文物知識宣傳周、人人都做講解員、歷史講座等活動,活動要集趣味性、學習性、觀賞性、互動性于一體,使大眾可以深度參與活動,并在活動中可以有所收獲,像知識的豐富,文物保護意識的建立,以及愛國情懷的培養等,使文物充分發揮知識傳播與教育的作用,提升博物館活動的價值。
比如,針對宋代文物進行專題宣傳活動,在活動中可以引入具有代表性的古裝歷史劇,以增強活動的趣味性,像講解宋代的歷史文化時,可以借助《清平樂》的服飾、配飾、場景布置等進行講解,比如,劇中的官家服飾,最大程度上還原了宋朝,并且還對宋朝的禮制進行了還原。還可進行專題講座,像針對宋朝建筑風格進行專場講座。也可組織進行考古活動,將在校學生、社會團體、培訓機構等組織到一起進行考古活動,增強活動的社會影響力。為了提高年輕一代的文物保護意識,博物館可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使青少年可以更多地走進博物館,接受歷史文化的熏陶,使博物館不再神秘,而是青少年可以自由出入的地方,讓更多的大眾走進博物館,去了解、學習文物,為文物保護工作貢獻自身的綿薄之力。
4.將文物保護與學校教育相關聯
博物館可與當地的學校建立合作關系,依據學校教學的進度,合理安排學生走進博物館,從小學生、中學生、高中生,甚至是大學生開始抓起,使文物保護工作深入其思想與意識,以為文物保護工作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比如,在中學方面,應將走進博物館與歷史教學進行關聯,教師可將博物館作為第二課堂,借助博物館的文物開展歷史教學,增強教學的感染力,一是學生在博物館學習,可增強其學習的興趣,并且實現了體驗式、沉浸式教學,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二是豐富了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眼界,使學生獲得不一樣的學習體驗,感受到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魅力。在與大學教育合作中,則可開展的教育活動將更加豐富,大學生不但可以進入博物館學習,還可參與博物館開展的各項活動,甚至是在博物館進行實踐鍛煉,尤其是歷史專業的學生,博物館可為其提供內部資料,幫助其更好地學習與研究歷史文化知識。
博物館在不斷發展過程中,館內設施已經非常完善,并且在其運營過程中,應用了大量的科學技術,展覽與公共服務功能更加完善,而其在具備良好運營的條件下,如何吸引大眾走進博物館,參與文物保護工作則成為其工作中的難點與重點,博物館需認清自身在文化傳播、教育、文物保護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吸引大眾工作中,應勇于創新與改革,運用多樣化、有效的吸引手段,以不斷地提高社會大眾的文物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