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時光的年輪,記錄著歷史的記憶;奮斗的畫筆,揮灑出時代的華彩。5月13日,記者了解到在中國共青團建團百年之際,山西大學量子精密測量團隊榮獲第14屆“山西青年五四獎狀”稱號。
郁郁蔥蔥的花木掩映中矗立著一座深灰色大樓,樓前立著一尊高大的,象征著科學、自由、思索的古銅雕像,這里就是山西大學光電研究所。踱步樓內,寬敞明亮的大廳,迎面懸掛著光電所圖徽和“攀登、奉獻”四個大字,光潔的大理石地面上印刻著研究成果壓縮態光場圖案。透過兩側玻璃窗就能看到實驗室內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寬大的實驗平臺上密密麻麻布滿了精密光學元件,綠色和紅色的激光束相互交織……處處彌漫著科學與藝術、嚴謹與自由的光電所獨特文化氣息。
山西大學量子精密測量團隊成立于2000年,依托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為主、結構合理且相對穩定的優秀研究團隊,團隊圍繞量子精密測量領域的國際前沿問題和國家重大需求,堅持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在量子精密測量方面開展了有特色、高水平科學研究,并完成系列有國際影響的創新性工作,是中國相關領域有國際影響的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該團隊現有科研人員163人,其中教職工39人,博士研究生56人、碩士研究生68人,35歲以下青年139人,28歲以下團員114人。近年來,團隊獲“山西省教科文衛體工人先鋒號”“山西省五四青年獎狀”“山西大學保密工作先進集體”“全國黨建樣板黨支部”等多項集體榮譽。2021年被授予“全國優秀專業技術人才集體”稱號。
作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主要支撐力量,團隊立足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需求,瞄準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領域的重大問題和技術難點開展創新研究,在極微弱電磁場與微波量子精密測量等關鍵技術取得了顯著突破。發展了基于原子量子態精密測量電磁場的新原理,研制了含破紀錄原子數的原子自旋壓縮態,實現了飛特斯拉靈敏度、突破標準量子極限測量的原子磁力計,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相關研究成果以《用預測和回溯測量實現千億個原子的自旋壓縮》為題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主刊發表。
此外,還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里德堡原子微波超外差接收機,極大提升了微波電場場強的探測靈敏度,提出基于可控原子體系的微波超外差測量新原理和新技術,從根本上避免了經典微波測量方法中自由電子隨機熱噪聲的影響。通過對原子量子狀態進行光學非破壞測量獲得微波的強度、頻率、相位等信息,可達到原子投影噪聲極限靈敏度。
微波電場測量與已有國際最高靈敏度相比提高了1000倍,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物理》,入選了“2020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該項研究成果還引起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人員的極大興趣,也獲得了媒體廣泛關注,于2020年12月30日入選了“2020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該項技術的突破,有力推動了微波電場高分辨成像以及高精度新型雷達裝備研發,在國防安全、微波通信、量子計量、電子信息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咬定青山不放松。肩負起國家科技創新的使命,扎根在量子科技研究第一線,山西大學物理人始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圍繞國家布局的量子科技重大科學前沿問題,開展量子信息、量子傳感、量子精密測量、光量子器件等方面的前沿科學研究。平均年齡不超過40歲的張靖團隊就是這樣的科技創新開拓者。
張靖團隊對超冷費米氣體量子調控的關鍵基礎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超冷費米子實驗平臺,完成了國內第一個實現費米氣體量子簡并的實驗,在國際上率先實驗實現一維和兩維自旋軌道耦合的簡并費米氣體,在量子材料的設計與制備、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研究上有了突破,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量子科技成果,引發了國際上大量相關理論和實驗方面的研究。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創新,創新,再創新,瞄準量子科技前沿進軍”,是團隊成員們多年來秉持的信念。只要探索科學真理的志向還要往前走,只要為祖國科技事業奮斗的志向還要往前走,窮山距海都無法限定他們科研之路的盡頭。2207F6A8-CA3C-4BE2-BF1F-3FA6AF6630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