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守政

摘? ? 要:在柿子樹生長過程中,柿蒂蟲會嚴重為害其生長,本研究以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柿子樹為研究對象,并選取柿蒂蟲為害相對嚴重的地區,分別用4種不同供試藥劑對柿蒂蟲進行防治試驗。研究發現,在所選藥劑中吡·蟲辛硫磷乳油和30%辛硫磷微膠囊對于柿蒂蟲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殺死率分別為45.6%和61.5%。希望本研究可以為防治柿蒂蟲提供參考。
關鍵詞:藥劑;柿蒂蟲;防治效果
文章編號:1005-2690(2022)07-0035-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436.65? ? ? ?文獻標志碼:B
20世紀90年代以來,柿子樹是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的重要農產物經濟來源,全市共種植柿子樹大約40萬棵,年產柿子達2萬t,產值為1億元,是當地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柿子樹在生產中受柿蒂蟲為害,產量嚴重降低,柿蒂蟲是當地種植柿子樹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因此針對青州市柿蒂蟲進行普查,深入觀察該地區柿蒂蟲發生特點,掌握當地柿蒂蟲發生規律具有重要意義。柿蒂蟲活動能力較強、涉及范圍大,種植人員很難掌握柿蒂蟲的控制時機。在防治中使用農藥具有較大危害,多次用藥會對農產品安全和環境帶來不利影響。
近年來,相關人員缺乏針對柿蒂蟲的有效防治藥劑,尤其是在施藥、技術、時間、方法上還有待改進。由于藥劑相對單一,長時間使用導致柿蒂蟲出現了耐藥性,嚴重影響了防治效果。柿蒂蟲對當地柿子樹生長產生的為害較為嚴重,且缺乏持久性和高效性的藥劑,因此本研究提出使用吡蟲·辛硫磷乳油和30%辛硫磷微膠囊,針對柿蒂蟲為害嚴重的地區進行藥劑試驗分析,進而明確不同藥劑防治效果,為青州市篩選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藥劑提供支持。
1 柿蒂蟲特點分析
柿蒂蟲又稱食心蟲、柿實蛾,部分地區又將其稱為柿烘蟲,屬于鱗翅目、舉肢蛾科,主要通過幼蟲蛀食柿子果內為害柿樹,同時也蛀嫩梢。蛀害果實時,通常從柿子樹的果梗和果蒂基部開始,蛀孔中常留有柿蒂蟲的糞便及其他物質。分析發現柿蒂蟲的特點如下。
第一,老齡樹受柿蒂蟲為害重,幼齡樹受柿蒂蟲為害輕。本研究共調查柿子樹1 150棵,其中10年以下的柿子樹510顆,蟲株率為28%,蟲果率為2.50%;10~20年的柿子樹蟲株率為47%,蟲果率為3%;20年以上的柿子樹蟲株率為21%,蟲果率為5%。主要原因是老齡樹樹皮較粗、縫隙大,利于幼蟲化蛹[1]。
第二,崗地壤土受柿蒂蟲為害重,坡地黏土受柿蒂蟲為害輕。在調查研究的1 150棵柿子樹中,400棵種植于崗地壤土,蟲株率和蟲果率分別為51%和4.8%;750棵種植于坡地黏土,蟲株率和蟲果率的分別為23%和2.9%。主要原因是崗地壤土保水性較好,土壤適耕周期較長,利于幼蟲及長蟲出土。
第三,陰坡地受柿蒂蟲為害重,陽坡地受柿蒂蟲為害輕。主要原因是陰坡地光照較差且陰涼,利于成蟲活動產卵,樹基地和樹干土壤濕度適宜,利于幼蟲化蛹及成蟲羽化。
第四,陰雨連綿時柿蒂蟲繁殖嚴重。
2 柿蒂蟲生活規律及習性分析
2.1 柿蒂蟲生活規律
柿蒂蟲在青州市一年會發生兩代,并且在樹干和土壤殘留果中越冬。綜合室內外研究發現,越冬的幼蟲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化蛹,越冬代成蟲時期為5月上旬,繁殖旺期為5月中旬,歷時28 d左右。一代卵時期為5月中旬,繁殖旺期為5月下旬,歷長30 d左右。幼蟲時期為5月下旬,繁殖旺期為6月上旬,歷時20 d左右。蛹時期為6月下旬,生長旺期為7月中旬,歷時23 d左右。成蟲時期為7月上旬,生長旺盛期為7月中旬,歷時20 d左右[2]。
2.2 柿蒂蟲習性
初羽化成蟲能在地表面爬行30 min,成蟲飛翔能力較弱,趨光性相對較低,通常棲息在柿子樹葉背面,陰天也可全天活動,在21:00左右開始活動、交尾,第二天產卵。各蟲態時間長短與氣候條件具有一定聯系,在高溫、高濕條件下歷期較短,卵散產在果蒂和果柄的間縫位置。
初孵幼蟲吐絲可將柿蒂、果柄與自身纏住,之后將果柄啃食成缺刻。幼蟲能從果蒂基部位置鉆入果中,并將糞便排泄在果外。一頭幼蟲通常會為害6~8個幼果,幼蟲一般在夜晚轉果為害。初期被害果呈灰白色,之后逐漸轉為紅色、黑色。
3 柿蒂蟲發生因素
3.1 氣候因素
山東省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春秋兩季氣溫適宜,這種氣候環境利于柿蒂蟲繁殖和生長,同時寒冷的冬季會對柿蒂蟲的泛濫起到抑制作用。隨著全球氣候逐漸變暖,近些年暖冬現象較為明顯,使得較多柿蒂蟲幼蟲越冬成功,在第二年春秋之際為害柿果。
3.2 生態環境因素
山東省地形復雜,既有山巒也有溝壑,柿樹耐旱性較好,多種植于山地、坡地以及農家房屋前后,且大部分種植規模較大,以分散種植為主。
分散種植導致各果樹的立地環境不同,形成了小氣候差異,使得不同立地條件下的柿蒂蟲越冬條件有所差異。通常情況下,溝壑、陽坡等地冬季溫度較高,為柿蒂蟲提供了良好的越冬條件,導致存活下來的幼蟲逐漸增多[3]。
3.3 管理因素
管理不到位、缺乏對柿子樹的精細化管理是柿蒂蟲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柿子樹抗病毒能力強、抗旱能力強,在土質較為貧瘠的土壤中也能生存。因此,大部分種植戶忽視了對柿子樹的精細化管理,常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使得果樹老化、枯枝增加,加之不及時打理樹皮,為柿蒂蟲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
3.4 防治不當因素
大多數種植戶對防治病蟲害的知識掌握較少,缺乏科學化的防治技術,加之過去技術人員對預防柿蒂蟲的研究較少,缺乏綜合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措施,導致柿蒂蟲為害更為嚴重。344B3A5D-B63F-43EB-AAA6-876AF1DB0A3C
4 研究材料和方法
4.1 試驗材料
本研究調查時間為2021年5—10月,調查地點為青州市西南山區柿子基地,所選品種為牛心柿子。
4.2 試驗試劑
本研究使用30%辛硫磷微膠囊劑1 000 g/667 m2、吡蟲·辛硫磷乳油500 g/667 m2、4.5%高效氯氰菊酯500 g/667 m2、80%敵敵畏乳油500 g/667 m2。
4.3 研究方法及調查指標
4.3.1 研究方法
1) 在柿子樹林間安設黑燈光,觀察柿蒂蟲的趨光性和消散規律。
2) 采用室內養殖方式,觀察柿蒂蟲的生長繁殖過程和規律,尋找其生長特點。
3) 在防治柿蒂蟲時,上述4種藥劑的具體使用方法是30%辛硫磷微膠囊劑1 000倍噴霧,4.5%高效氯氰菊酯1 000倍噴霧,80%敵敵畏乳油藥劑1 000倍噴霧,吡蟲·辛硫磷藥劑1 000倍噴霧,以清水作為對照。每片地選擇100株,可采用5行區,試驗隨機分組排列,重復3次。收獲時逐塊調查每塊地中間3行,按照分級標準分析并準確記錄不同級別柿子個數和蟲咬率[4]。
4.3.2 調查指標
綜合評價4種藥劑對于柿子樹柿蒂蟲的防治效果,柿蒂蟲咬級別標準分級如下:0級即無蟲咬,柿子表面光滑;1級即蟲咬孔僅兩個以下,蟲咬孔較淺,柿子表面相對光滑且不影響商品率;2級即蟲咬孔為3~4個,蟲咬孔深度中等,在柿子表面存在明顯蟲咬痕跡,在一定程度影響柿子商品率;3級即蟲咬孔達5個以上,蟲咬孔深度較深,嚴重影響柿子的商品率。
5 研究結果
不同試劑對于柿蒂蟲的防治試驗結果如表1所示。
試驗發現,使用30%辛硫磷微膠囊進行防治時,柿子樹平均蟲咬柿子率為30.3%,防治率為61.5%;使用吡蟲·辛硫磷乳油進行防治時,柿子樹平均蟲咬柿子率為40.5%,防治率為45.6%;使用4.5%高效氯氰菊酯的防治時,柿子樹平均蟲咬柿子率為57.3%,防治率為30%;使用80%敵敵畏乳油進行防治時,柿子樹平均蟲咬柿子率為55.6%,防治率為28.9%[5]。
處于0.05水平條件下,使用30%辛硫磷微膠囊、吡蟲·辛硫磷乳油、4.5%高效綠氯菊酯及80%敵敵畏乳油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差異;使用吡蟲·辛硫磷乳油與4.5%高效氯氰菊酯以及80%敵敵畏乳油存在顯著差異,其防治效果明顯高于80%敵敵畏乳油及4.5%高效氯氰菊酯[6]。
處于0.01水平條件下,相比其他試劑,使用30%的辛硫磷微膠囊防治柿蒂蟲能達到極顯著效果,使用吡蟲·辛硫磷乳油和4.5%高效綠氯菊酯以及80%敵敵畏乳油防治效果差異顯著。柿子樹在生長后期受柿蒂蟲為害嚴重,使用30%辛硫磷微膠囊試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緩釋作用,防治效果良好[7]。
6 討論
6.1 柿蒂蟲為害特征
柿蒂蟲第一代孵化出的幼蟲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從果柄向果實內部蛀害,柿蒂蟲的一頭幼蟲可為害4~6枚柿子幼果,其主要通過吐絲的方式纏繞果柄。經過幼蟲不斷蛀食,幼果逐漸從綠色變為褐色,并變干萎縮,沒有脫落的幼果就會成為人們常說的“小黑柿子”。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二代幼蟲從柿蒂部位蛀害果實果肉,導致果實提前變紅、變熟,出現軟柿子、“烘柿”等現象。
通過分析柿蒂蟲害發生的原因了解到,環境不適宜、種植戶管理和防治方式不當等因素都會導致柿蒂蟲病害的發生,為避免柿蒂蟲泛濫對柿果造成為害,就要積極尋找正確的防治措施[8]。
6.2 有效藥劑
本試驗通過比較不同試劑的防治效果發現,使用30%辛硫磷微膠囊以及吡蟲·辛硫磷乳油防治柿子樹柿蒂蟲效果較為理想。微膠囊農藥接觸毒性較低、成分相對穩定、時效性較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常規藥劑防效不穩定、時效期較短等問題。因此后續需進一步擴大試驗范圍,促使該藥劑在柿子樹生產中廣泛推廣應用[9]。
6.3 防治措施
柿子樹除柿蒂蟲之外還會產生其他害蟲,通常會出現混合發生的情況,害蟲類型較多、長期重疊、發生期不同、為害期較長,大大提升了農戶的防治難度。采用科學的施藥技術和方法對于防治柿蒂蟲及其他柿子樹害蟲具有重要意義,綜合近年來柿蒂蟲的防治技術,研究學者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方法。如12月至次年3月及時去除樹干的老樹皮,并埋深1 m或燒毀;從1、2代幼蟲為害柿子果開始,每7 d摘除1次被害果,連續摘除3次[10]。
人工防治方法較多。第一,清理有柿蒂蟲蟲卵的樹皮、樹枝。冬、春季刮除柿樹的老粗皮,同時剔除弱枝,然后集中焚燒。第二,清理土壤。冬春季節挖出果樹根莖下面1~3 cm土層中的蟲繭,并集中焚燒。第三,堆土[11]。柿蒂蟲羽化出土的能力較弱,可在成蟲羽化前將果樹根莖的土壤加高,減少羽化成蟲。第四,涂抹泥土。可在粗樹皮上涂抹一層泥土,封閉和消滅越冬的幼蟲。第五,燈光誘捕成蟲??刹捎煤跓艄庹T捕成蟲,并集中殺滅。第六,摘壞果。種植戶要在兩代幼蟲為害期及時摘除果樹上的黑果。第七,綁草。8月中旬在樹干上綁草,誘捕幼蟲,然后集中焚燒[12]。
在生物防治方面,可利用天敵防治柿蒂蟲,例如姬蜂等。要盡量避免使用化學防治措施,避免因大量使用化學農藥而誤傷姬蜂,導致姬蜂數量減少。采用化學防治法時,要做好測報工作,成蟲始生期可利用噴霧器將農藥噴灑在樹干枝葉中,以提高防治效果。剛脫果的老熟幼蟲尋找越冬場所和初羽化成蟲在土表爬行時,對藥物較為敏感,此時將80%敵敵畏乳油加25 kg細土撒在地表土中,可殺死老熟幼蟲及初羽化成蟲[13]。
7 結束語
本研究針對影響柿子樹生長發育的柿蒂蟲,使用4種不同的藥劑進行化學防治。通過試驗研究發現,30%辛硫磷微膠囊和吡蟲·辛硫磷乳油防治柿蒂蟲效果顯著。應大力推廣與應用這兩種藥劑,推動柿子樹種植業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屈邦選,師維新.柿蒂蟲綜合治理技術的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1992(4):66.
[2]徐志英,關崇梅,康克功.陜西柿樹主要病蟲害及其綜合防治技術體系研究[J].西北農業學報,2004,13(3):72-74.
[3]鐘棠甘.柿蒂蟲在柿樹的危害與防治[J].福建農業,2005(6):23.
[4]汪社層,高九思,薛敏生.柿蒂蟲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08(9):81,83.
[5]劉香坤.柿蒂蟲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J].河北果樹,2007(5):32.
[6]任穎.柿舉肢蛾成蟲高峰期監測及防治對策分析[J].河北林業科技,2013(1):27-28.
[7]鐵鎖,紅茹.柿樹主要害蟲的發生及防治[J].西北園藝,2000(5):39.
[8]馮曉三.柿樹主要病蟲害綜合治理[J].中國森林病蟲,2004(4):32-34.
[9]張東旭.柿樹病蟲害防治技術[J].河北果樹,2011(3):53.
[10]李建勛,張林水,李韜謙.柿樹主要害蟲的綜合防治[J].落葉果樹,2005(5):40-42.
[11]張承胤,邢彥峰,許躍東,等.北京地區柿樹主要害蟲的發生與防治[J].山西果樹,2011(3):28-29.
[12]徐劭,楊向東,劉順,等.柿蒂蟲(Kakivoria flavofascia Nagano)防治技術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96,19(1):68-72.
[13]馬創奇.柿蒂蟲的危害與防治[J].陜西林業科技,2008(4):88-90.
(編輯:王雨荷)344B3A5D-B63F-43EB-AAA6-876AF1DB0A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