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興
(全國優秀教師,中學正高級教師,全國“十一五”教育科研先進個人,浙江省永康市第三中學教育集團語文教師)
面對同題目或同材料的中考作文,面對限時間限字數的考場作文,面對數以萬計考生的各顯神通,如何在海量的作文中脫穎而出,成為獨具一格的高分甚至滿分作文?除了要做到材料新穎、結構精巧、文采突出、真情感人和書寫清楚之外,立意尤其關鍵,因為“意”是文章的統帥和靈魂,直接關系到賦分的高低。
在作文備考過程中,考生可以就以下幾點“立意”策略加強訓練。

綜觀近幾年浙江以及全國各地的中考卷,作文命題呈現出一些顯著的特征和變化,那就是命題作文風采依舊,材料作文不溫不火,半命題作文與話題作文不分伯仲。
命題作文的立意可以通過分析題目來契合。如2021年山東日照的中考作文題目“那粒種子,從未停止生長”,立意既要契合種子的本義和引申義,又要契合“從未停止”暗含著從表面看已經停止,但實際上沒有停止的意思。考生應圍繞成長過程中那些給予自己正能量的人或事物立意。
值得注意的是,為引導考生思考,一些地區在“裸題”的基礎上,采用了“引導語+命題”的形式。命題作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題目過于開放而帶來的套作現象。引導語詮釋文題,拓展了寫作思路,能讓考生對作文題目有更深的理解。
例如,2021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題就是在“裸題”——“比看上去更有意思”的基礎上,增加了“《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有意思’有這樣的一種解釋:有意義,耐人尋味。生活中的人、事、物,大多如此”的引導語。考生立意的時候不僅要力求契合作文題目,還要領會引導語的內涵并發現平時可能被忽略或者誤讀的意味、趣味和情味,寫出心理的轉變和感受之“意”。
材料無廢話。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對材料的整體觀照,既要敏銳地感悟到材料展現的明顯的信息,又要洞察其隱含的信息,作文“立意”與材料之間保持一種不離不棄的關系。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高考,有些作文題采用名人名言的材料形式,也引起了中考作文題對其跟進。比如2021年蘇州市等考區的中考作文題,都是直接將名人名言作為材料,引導考生在理解名言的基礎上多維度進行思辨。考生要力求字斟句酌和心領神會,以便讓作文之“意”契合并達到一定的廣度和深度。
總之,全命題也好,半命題也好,“裸題+提示語”也好,材料作文也好,前提是要努力從中挖掘到最契合的“意”——契合命題之“意”,契合題目之“意”,契合提示語之“意”,契合材料之“意”。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與命題者所命之“意”契合,從而寫出符合要求的高分甚至滿分作文。否則,材料、結構、文采、感情和書寫再好都白搭。
“思想健康,積極向上”是一類文的起碼要求。
立意的積極,指的是立意要積極向上,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要有健康的情感態度,符合時代精神,符合真善美,充滿正能量。
比如有一道模擬中考作文題:“雙減”前的周末和假期,各種補習班、培優班、火箭班人潮涌動;隨著“雙減”政策靴子落地,人們看到了教育回歸正軌的希望,同時卻也面臨著“內卷”與“反卷”的拉鋸戰,對教育資源不均衡的擔憂。聚焦“雙減”,你有什么聯想和思考?
考生應該彰顯積極作文之“意”,“雙減”是針對近些年教育短視化、教學內卷化、“雞娃”普遍化、全民焦慮化現象而出臺的好政策。“雙減”減少了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了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雙減”克服了機械和無效作業,杜絕了重復和懲罰性作業。“雙減”騰出的時間,可以提高作業質量,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等興趣小組或者社團活動,注重特長,因材施教。
從考場實際情況看,立意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片面、偏激、消極等。立意消極,哪怕是“我手寫我心”,也會成為三類文以下。
比如,同樣是聚焦“雙減”,考生如果立意為“雙減”終于可以“推翻三座大山”,終于可以睡大覺到自然醒,終于可以“我的雙休節假我的吃喝玩樂”等,那不啻自造火坑往里跳。
還有一篇書信體的考場作文,自擬題目為“欲升青云高位,須先審清自我”。盡管格式正確,分別從“以自信審清自我,才能‘晴空一鶴排云上’;以自謙審清自我,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以自強審清自我,才能‘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層層深入,條理清楚,文采斐然。但結尾的“自信、自謙和自強三者兼而得之,以自信、自謙和自強審視自我,便可立萬丈云梯,升青云高位;便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名利色彩太濃,和題目中的“欲升青云高位”一起消極了“意”,也拉低了分數。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中考作文評分標準中關于“主旨”(立意)的要求,一類文“突出”,二類文“明確”,三類文“尚明確”,四類文“欠明確”,五類文“不明確或不健康”。“中心突出”往往體現在立意的“集中單一”。在作文備考的時候,要加強主旨的集中訓練,一篇作文提出一個觀點,解決一個問題。否則,這也想表現,那也想表現,只能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我國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中心都是集中單一的。《紅樓夢》雖然縱橫交錯,相對復雜一些,但也無非是在“寶黛釵的愛情”和“賈府的興衰”這兩條一明一暗的線索上立意,主旨始終如一。再如,現代歌劇《白毛女》的中心,原先想表現“白毛仙姑”不是“神仙”,而是一個“人”,主題定為“破除迷信”;后來想表現“白毛仙姑”是一個佃農的女兒,被惡霸地主霸占后,不忍悲苦的生活而被逼上山,過著非人的生活,主題變為“反封建斗地主”;最后,想表現“白毛仙姑”獲救后,重新過上新生活,主題又變為“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這“三個中心”都健康積極打動人,但作者最終還是把立意定為“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拋卻了另外兩個“意”。
長篇小說如此,多幕劇如此,考場作文,時間有限,字數有限,作文立“意”更應集中。
立意鮮明,指的是考生從命題中提煉出的作文之“意”要明確,態度要明朗,贊揚什么,鞭撻什么,表現什么,感悟什么或者有什么觀點、見解、主張,要表達清楚,要有鮮明的價值取向。
考場作文之“意”不宜含蓄,更不能隱晦與艱澀、模棱兩可、含糊不清。在自擬的題目、開篇、結尾以及主體部分都要直接、鮮明作文之“意”。考生要善于讓閱卷者快速、清晰地認識作文之“意”的“廬山真面目”。
高考作文閱卷專家何永康教授說:“多一點兒‘二鍋頭’,少一點兒‘碧螺春’!”這是長期擔任作文閱卷組組長的他的切身體會和形象比喻。“二鍋頭”是烈性酒,一口下去,渾身發熱。“碧螺春”是茶中珍品,需要慢慢品味。何教授關于考場作文的比喻形象生動,一針見血。
閱卷老師的閱卷時間緊,任務重,考生需明確地告訴閱卷老師:所寫作文之“意”是針對題目或緊密聯系材料而“立”的。讓閱卷老師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抓住作文的“意”。“猶抱琵琶半遮面”是考場作文之大忌。
作文的立意應該努力去表現每個人獨一無二、新穎別致的思想。那么如何做到立意新穎呢?
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不要總在別人寫過的范圍內徘徊,更不要拾人牙慧,而要善于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來立意。
例如,2021年杭州中考作文要求考生針對“這次考試我要超常發揮”“能正常發揮,就很不錯”這兩句話進行“聯想和思考”,進而對考試以外的諸如跑步、比賽、表演等展開“聯想和思考”。
立意新穎在這道中考作文題動筆前尤為重要。一般考生可能會選取“超常發揮”或者“正常發揮”做文章。這樣勢必會造成“撞車”現象。如果考生從“超常發揮”和“正常發揮”的辯證關系角度進行別具一格的立意,比如:“超常發揮”,表達的是一種自信,是對成功的渴望,是一種美好的希望;“正常發揮”展示的又是一種平和的心態,是努力過后的淡定與從容。對兩者進行辯證的思考,辯證立意,會讓閱卷者耳目一新。
擅長記敘的考生可以寫記敘文,比如可以寫谷愛凌在北京冬奧會上最后一跳的“超常發揮”,完成個人從未訓練過的左轉雙周偏軸轉體1620度的高難度動作,征服了所有裁判和觀眾,摘下了自由式滑雪大跳臺項目冬奧會歷史首金。在冬奧會上挑戰“從未訓練過”的高難度動作,雖有運氣成分,屬于“超常發揮”,但運氣中有其平時努力的必然。所謂的“超常發揮”,是充滿自信,是渴望成功,是憧憬美好的偶然中的必然;所謂的“超常發揮”,是埋頭苦練,持之以恒和汗水換來的水到渠成的“正常發揮”。
逆向思維,反彈琵琶。在立意過程中,要盡力擺脫思維定式,進行逆向思維,借舊的事物翻出新意,并在摒棄陳規的基礎上寫出新意。想別人想不到的、不敢想的或者想不透的地方,從而給人以新的啟迪和新的感受,使閱卷者耳目一新,收獲高賦分。
比如,還是聚焦“雙減”帶來的思考與聯想,考生可以換位想到老師的“雙增”。學校實行課后服務全覆蓋、保障時間5+2、豐富課后服務內容、吸引學生廣泛參與等。老師工作量增加,工作時間增長。學生“雙減”,教師“雙增”,教師付出更多的汗水,增加更多的責任。因此,尊師重教的文化底色應該得到更好的體現。這樣,既逆向思維出新“意”,又取悅閱卷者,更容易得高分和滿分。
立意深遠,一是能夠透過事物的現象深入本質,二是能夠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三是考生所論述的觀點讓人有豁然開朗的啟發作用等。
如何做到立意深遠呢?
在讀懂命題者立意范圍的基礎上,考生可以從以下策略加強訓練。
第一,融“意”于物,借物抒懷。
這是借助某種事物(如日月星辰、山水泉石、花草蟲魚、飛禽走獸等)的品性,來表現作文的“意”。在對平凡事物的精雕細琢中發現切入點,就能夠發掘出前所未有的深遠寓意。
例如,2021年廣東中考滿分作文《紙片·蝴蝶·少年》(節選):
每一只蝴蝶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能輕舞于天空。當它還是一只丑陋而可憐的毛毛蟲時,這個夢想就不停地浮現在它的腦海。當它爬上最嫩的綠葉的那一刻,它在想著,這便是它勇氣的來源;當它吐出最后一根絲的時候,它在想著,這是它最后的一個念想。在那個昏暗的蛹里,因為這個夢想,它依舊蠕動著那個瘦弱不堪的身軀。現在它終于破繭而出了,它最初的夢想,依舊浮現在腦海里,從未改變。現在,它在空中盡情地飛舞著,一刻也沒有放松。
考生通過描寫蝴蝶對夢想的努力,告訴閱卷者一個道理:生命的意義在于矢志不移的不懈追求。此為融“意”于物,借物抒懷。
只要從深遠的“意”出發,既繪物之形,又傳物之神,靈活運用托物寓意、言外蘊旨的技法,就能寫出饒有韻致又受閱卷者青睞的高分甚至滿分作文。
第二,以小見大,管中窺豹。
“窺一斑而視全豹”,以小見大,在考場作文中,選取小事件、小片段、小鏡頭和生活細節來挖掘“小”中之深刻的“意”,達到“一葉知秋”或者“一滴水可以映照出太陽的光輝”的效果。
如2021年河南漯河中考半命題作文:“從____開始”。有一位考生的《從一碗清湯面開始》被評為標桿作文。現摘其中兩個片段:
這可真是清湯面呀,味道淡淡的。薄如蟬翼的面入口,像清明的茶葉攜著春風拂過舌尖,像仲夏的荷花帶著陽光掃過味蕾,像秋天的棉花裹著白云臥在山坳,像冬夜的熱涼粉伴著雪花“哧溜”一下滑進喉嚨。
吃了兩碗清湯面,嗅著艾草淡淡的清香,我忽然想到一個故事:文物鑒賞家王世襄把簡單的一把蔥燜出了別樣的味道。美食如此,平凡的生活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突然覺得,從這碗清湯面開始,我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越簡單越純粹,這世上簡單的東西,只要用心去品味,也能發現它讓人心動的美。
這篇考場佳作,先是集中筆墨寫端午節媽媽給“我”做的簡簡單單的清湯面的經過,結尾借助文物鑒賞家的故事,巧妙點題,寫自己從這碗清湯面中獲得的對生活的全新感悟。以小見大,管中窺豹,構思獨特,哲理深刻,獲得高分,理所當然。
第三,平中見奇,洞察秋毫。
讓·弗·米勒說得好:“給藝術的真正力量是融會于偉大情感之中的平凡。”在他人看來沒有什么特殊意義、價值的事情,只要選好角度,于平凡中挖掘不平凡,就能予人以啟迪和感悟,挖掘出其中的深意和作用。
如寧波一考生的考場佳作《老街》(節選):
我此刻站在瀝青旁的石板上,石板也不平穩,身子稍一傾,便會讓石板一端打在下面的一塊石磚上,發出夾雜著水花的“噔”的一聲。我像是發現了一個新玩具,樂不可支地玩著單人蹺蹺板。
搖晃不定中,我的目光凝于眼前的大樟樹——毋庸置疑,那是一棵極為平凡的樹。但此時它奪走了我所有的心神。樹的背后是一盞路燈,橙紅色的光是這幽冷小路上唯一的亮點。此時,這光與樹是如此相得益彰,光透過枝葉的間隙,形成了無數個橙紅的光點,樟樹仿佛掛上了無數個小太陽,在這冷風冷雨中讓人覺得溫暖。我想到了生命,仿佛只是一瞬間,老街在光與影的交錯里活了過來,有了生命。
考生從石板路上濺起的平常水花和平凡的樟樹等富含生活氣息的事物生發聯想,將普普通通的意象與深刻的意蘊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表現出老街的生命力,詮釋了“家鄉風光”的無盡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