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瓊 王芝靜 王路 孫杰 王希瑞 賈汝福
(滄州市中心醫院 1神經內科,河北 滄州 061001;2腦科院區麻醉科;3骨外科;4腦科院區護理部;5神經外科)
腦梗死偏癱所致的行走障礙是腦梗死最常見的致殘原因之一。研究發現腦梗死后6個月約85%的患者可獨立行走,但僅25%的患者步態正常〔1〕。在腦梗死偏癱的恢復過程中,患者出現下肢肌張力增高和肌肉萎縮,小腿的前群、外側群肌肉麻痹,小腿后群肌肉痙攣牽拉,形成足下垂,并常伴發足內翻畸形,給患者的康復帶來極大的障礙。研究發現偏癱步態行走比正常步態行走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2〕,而且對偏癱肢體的不斷適應調節還會增加腦梗死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3〕,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4〕。
腦梗死偏癱患者主要的康復目標是恢復患者的行走能力。研究發現,對腦梗死偏癱患者越早開始康復治療,康復治療的效果越好〔5〕。踝足矯形器(AFO)可控制腦梗死患者在矢狀面及冠狀面上的踝足運動,有效增強踝關節穩定性,提高關節控制能力并改善步態〔6〕。目前臨床常用的AFO大多是在患者能夠站立的情況下穿戴,不適用于早期肌張力較高的臥床患者,無法滿足腦梗死偏癱患者早期康復的需求。因此,滄州市中心醫院賈汝福教授于2016年自行設計了一款新型矯形高腰鞋(專利號:201620496680.5,圖1),解決了以上問題,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本研究初步探討新型矯形高腰鞋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治療效果。


圖1 新型矯形高腰鞋示意、實物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8年1~12月滄州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病房的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入組標準:①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2014》腦梗死的診斷標準〔7〕;②首次發病或再次發病前無神經功能缺損;③發病后7 d內入院;④單側肢體癱瘓,下肢肌力<3級;⑤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評分3~20分。排除標準:①既往有嚴重的下肢關節疾病,關節損傷者;②既往有腰椎管疾病、下肢神經肌肉病變者;③合并全身其他臟器嚴重疾病或生命體征不穩定者;④拒絕參加本研究者;⑤發病后90 d內死亡或未完成90 d隨訪者視為脫落病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共入組7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n=38)和對照組(n=40)。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治療方法 研究組腦梗死偏癱患者在入院當天開始穿戴新型矯形高腰鞋,聯合常規床邊康復訓練,新型矯形高腰鞋佩戴時間>20 h/d,對照組腦梗死偏癱患者在入院當天開始僅給予常規床邊康復訓練,常規床邊康復訓練包括偏癱側肢體主動和被動功能康復鍛煉,防止踝關節僵硬和失用性肌萎縮,每日規律下肢關節與肌肉功能鍛煉時間為1 h,兩組同時予以下肢及踝關節良肢位的護理管理。療程為2 w,療程結束后,定期隨訪3個月。護理干預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保持下肢良肢位的管理;②防止佩戴矯形器與對側肢體產生摩擦力;③定時查看患肢的受壓情況,注意防止壓力性潰瘍。
1.3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在住院第1天(治療和護理管理前)、住院第14天(治療及護理管理14 d)、療程結束后3個月評估并收集數據,包括:(1)下肢功能評分:依據Fugl-Meyer評定(FMA)量表下肢評定部分對兩組下肢功能進行評估,總分為34分,得分越高代表肢體功能越好〔8〕。(2)日常生活能力評分:依據Barthel 指數(BI)量表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日常生活活動動作、自我照顧活動(轉移、洗澡、進食、如廁、穿衣等)、行動相關活動(上下樓梯、關節被動及主動活動),總分為100 分,總分>60分為輕度依賴,40~60分為中度依賴,<40分為重度依賴(不能自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9〕。(3)足下垂、足內翻發生率:足下垂、足內翻畸形主要表現為患者坐位時雙腿自然懸垂,患側足部處于跖屈位且不能主動背屈和外翻動作。臨床觀察主要關鍵點為:①觀察患側踝關節在自然懸垂狀態下是否出現足跖屈;②觀察患側踝關節在自然懸垂狀態下是否出現內翻畸形;③踝關節不能背屈或背屈功能減弱。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χ2檢驗、t檢驗。
2.1兩組FMA評分比較 兩組入院第1天FMA下肢部分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兩組FMA評分均明顯高于入院第1天,且研究組FMA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兩組BI評分比較 兩組入院第1天BI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兩組BI評分均明顯高于入院第1天,且研究組BI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足下垂、足內翻發生率比較 兩組入院時足下垂、足內翻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兩組足下垂、足內翻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入院第1天,且研究組足下垂、足內翻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入院第1天和治療3個月后FMA評分、BI評分及足下垂、足內翻發生率比較〔n(%)〕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腦梗死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醫療水平的提高使腦梗死的病死率明顯下降,但腦梗死所致偏癱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巨大的負擔〔10〕。重新恢復步行能力是腦梗死偏癱患者治療和康復的主要目標。大量的國內外研究發現踝-足矯形器能夠有效預防足下垂,改善腦梗死后偏癱患者下肢行走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1,12〕。腦梗死早期常表現為患肢遲緩性癱瘓、感覺障礙、關節變形,出現患肢外旋、足下垂和足內翻畸形,如不進行積極干預治療,就容易出現痙攣性癱瘓,永久性肌張力增高,關節攣縮畸形和異常步態,降低患者的行走能力。因此,腦梗死早期使用踝-足矯形器能夠部分或完全矯正臥床時不良下肢姿勢擺放引起的關節畸形,一旦延誤治療則很難矯正〔13〕。但是目前臨床常用的踝關節矯形器大多單純固定、限制活動,而且穿戴時下肢容易發生內旋或外旋,無法長時間保持中立位,影響矯形效果,從而造成足內翻或足外翻等畸形,影響患者下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具備以下特點:①鞋底的足跟部近似梯形設計可使鞋的基底部穩固性加強,可有效阻止平臥位癱瘓肢內或外旋,可預防或矯正足內翻或足外翻的發生;②鞋幫內側開口為“V”字形及其“V”字形邊緣每側三個器眼,并用鞋帶連接,不僅便于穿脫,而且固定更牢靠;③通過松緊調整帶與鞋腰部3個調整帶固定環中不同環的連接調整足與小腿之間的角度,方便患者穿戴以便于不同時期的康復需求;④鞋幫采用質地較硬挺的豬皮或牛皮制作,防止鞋腰部變形、下滑而影響預防或矯正效果;⑤鞋的前半部為拖鞋式設計,便于觀察足趾血運且透氣;⑥鞋面和高腰鞋幫內及邊沿處襯薄棉襯可起到吸汗透氣和防止皮膚的摩擦與壓力性潰瘍效果。因此,該鞋設計結構簡單、功能齊全、材料經濟、耐用舒適。
綜上,穿戴新型矯形高腰鞋能有效改善腦梗死偏癱側的下肢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且降低足下垂、足內翻畸形的發生率,明顯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緩解了家庭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