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厚連 周強 杜如夢 何曉蔓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宿州醫院(安徽省宿州市立醫院) 麻醉科,安徽 宿州 234000)
腹腔鏡下的膽囊切除手術早已取代傳統的開腹手術,成為醫學領域對人體多種膽囊疾病治療的常規手術方式。該種術式的實施,常需要在全身麻醉下完成,為了保證手術過程中的麻醉效果,需要多種藥物的聯合應用〔1〕。但目前的客觀現實是患者在多種麻醉藥物、氣腹狀態、血流動力學變化等若干因素的影響下,在術后容易發生惡心嘔吐、呼吸抑制及蘇醒延遲等,特別是部分年齡較大或身體素質不佳的患者,具有發生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問題〔1〕。為了改善患者術后的麻醉復蘇效果,降低因手術麻醉導致的各類并發疾病,利用部分藥物對麻醉用藥進行拮抗成為可行的方法之一。目前臨床工作中,患者術后催醒較為常用的藥物為納洛酮,臨床研究顯示該藥物可以抑制因麻醉藥物過量導致的血壓過低、呼吸抑制及意識障礙等問題,但同時研究也發現該種藥物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心律失常、肺水腫等嚴重不良反應〔2〕。而與納洛酮相比,納美芬的生物利用度更高,作用于阿片受體的時間更長,且副作用更少,因此得到了臨床的廣泛應用〔3〕。本研究擬分析納美芬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麻醉復蘇的臨床效果。
1.1受試對象 納入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在安徽省宿州市立醫院接受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治療的患者76例。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并批準實施。納入標準:診斷符合《外科學》〔4〕中關于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各類適應證(如膽石癥、膽囊息肉、膽道感染等)診斷標準。①符合相關診斷標準,因各類膽囊疾病入院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擇期手術;②患者術前明確治療方法,簽署關于手術及麻醉用藥方案的知情同意書,具有所使用麻醉鎮痛藥物及拮抗藥物的適應證;③根據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級為Ⅰ級或Ⅱ級;④手術患者入室前的簡易智力狀態檢查(MMSE) 量表評分高于24分。排除標準:①具有所使用各類藥物的使用禁忌證;②長期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或具有酗酒、服用成癮性藥物等對藥物效果發揮產生影響的習慣;③合并具有內臟出血、闌尾炎、卵巢囊腫等其他盆、腹腔疾病并同時接受治療;④因癌癥等具有慢性疼痛病史;⑤具有腦部器質性病變或具有精神疾病,認知功能不正常。
1.2藥品、試劑與儀器 注射用鹽酸納洛酮,規格:2.0 mg,生產批號:14200502,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2370;鹽酸納美芬注射液,規格:1 ml∶0.1 mg,生產批號:11200901、11201001、11201206,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0645。上述兩種藥物均為成都天臺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BeneView T8病人監護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1.3分組與干預 利用隨機數字表抽樣,將76例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8例。兩組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采取常規全憑靜脈麻醉方法,咪達唑侖2 mg、舒芬太尼0.3~0.5 μg/kg、丙泊酚1.0~2.0 mg/kg及羅庫溴銨0.5~1.0 mg/kg序貫靜脈注射誘導,氣管插管后給予患者容量控制機械通氣(V-CMV),調整通氣參數維持術中PETCO2于35~45 mmHg;術中靜脈泵注丙泊酚50~100 μg/(kg·min)和瑞芬太尼0.15~0.30 μg/(kg·min)維持麻醉。兩組接受常規3孔法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手術。在患者縫皮完成后,停止給予麻醉藥物輸注并給予拮抗藥物。對照組使用納洛酮 5 μg/kg,靜脈注射。試驗組使用納美芬:0.25 μg/kg,靜脈注射。在患者Steward蘇醒評分達5分后,將氣管導管拔除,觀察5~10 min無異常情況則送入PACU。

表1 兩組基本資料比較
1.4觀察指標 圍術期生命體征指標:縫皮時、給予拮抗藥2 min、拔管后1 min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麻醉復蘇指標:自主呼吸恢復時間、睜眼時間、拔管時間。自主呼吸的判定標準:患者潮氣量高于6 ml/kg且呼吸頻率高于10 次/min;認知功能指標:比較入室后1 min、拔管后1 min、離開手術室時MMSE量表評分。MMSE量表評分包括定向力、注意力、記憶力、計算力、語言表達能力5個維度,總分30分,若分數低于24分表示存在認知異常〔5〕;記錄術后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惡心、嘔吐、呼吸抑制、躁動等。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6.0軟件進行Dunnet-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及χ2檢驗。
2.1兩組圍術期生命體征指標變化 兩組在縫皮時、給予拮抗藥2 min、拔管后1 min HR、MAP、SpO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圍術期生命體征指標比較
2.2兩組麻醉復蘇情況比較 試驗組和對照組麻醉復蘇后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分別為(6.18±0.83)min和(8.13±0.83)min,睜眼時間分別是(7.11±1.02)min和(8.87±0.80)min,拔管時間分別是(8.92±0.70)min和(11.47±1.04)min,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MMSE評分比較 對照組與試驗組入室后1 min MMSE評分〔(29.11±0.95)、(29.18±0.98)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拔管后1 min〔(24.29±2.07)、(26.42±2.02)分〕、離開手術室時〔(26.47±2.04)、(28.39±1.7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手術后,試驗組出現惡心2例,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26 %(2/38);復蘇后,對照組出現惡心2例,出現嘔吐、呼吸抑制、躁動癥狀各1例,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16 %(5/38),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惡心嘔吐、呼吸抑制及術后蘇醒時間延遲一直是包括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手術在內的,各類氣腹后全身麻醉下術式的術后常見并發癥,有數據顯示,有部分比例患者,特別是年齡較大的患者,在全身麻醉后容易發生認知功能障礙或社會活動能力降低,甚至有個別案例發生譫妄、人格變化、思維邏輯混亂等嚴重精神異常〔6〕。研究認為,以上異常轉歸的出現,與人體對于麻醉藥物,肌肉松弛藥物等的耐受程度,人工氣腹狀態對呼吸、循環和神經系統的影響具有一定關聯〔7〕。為了有效避免這類并發癥的出現,在手術完成后,通常選擇使用一定的藥物處置方法,降低阿片類麻醉鎮痛藥物對于神經中樞的抑制,降低呼吸抑制等各類并發癥的風險。
鹽酸納美芬屬于納曲酮6-亞甲基水溶性衍生物,為一種新型且具有高度選擇性的長效型阿片類受體阻滯劑。該藥物進入人體后能夠競爭性與多種阿片類受體相結合,特別是與μ受體的結合可以更加有效阻斷由于阿片類藥物過量導致的中樞神經、循環系統以及呼吸系統的抑制功效。同時納美芬不具有阿片類受體的激動活性,因此在使用過程中也不會導致瞳孔縮小,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有數據顯示,在以低劑量靜脈注射納美芬的情況下,2 min內即可出現阿片類受體的拮抗效果,5 min內可達成超過80%的腦部阿片類受體阻斷,且該藥物的體內半衰期超過8 h,遠高于納洛酮僅1 h的水平,因此可以獲得更長的體內作用時間及更高的生物利用度〔8〕。所以在理論上,與傳統的納洛酮相比,納美芬具有更加良好的降低術后患者的各項不良反應的風險,有助于改善術后患者的復蘇情況。
本研究結果說明納美芬和納洛酮對于控制患者生命體征數據的效果較為接近,納美芬的生物學效果優于納洛酮。兩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實驗樣本數量偏少有關。
綜上,在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手術后的麻醉復蘇階段,給予患者適量納美芬,不僅可以保持重要生命體征的穩定,還可以改善術后麻醉恢復效果,提升術后患者認知功能恢復速度,但對于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