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陽

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有一個土壤樣品陳列館。玻璃環廊里陳列著取自全國各地的土壤樣品,有的采集時間已達60多年。這些五顏六色的土樣,是著名土壤科學家趙其國院士的寶貝。
尋找沃土——正是趙其國的傳奇人生。
1930年2月25日,趙其國出生于武漢漢口一個富裕家庭。然而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打破了很多人平靜的生活,年幼的趙其國跟隨大姑媽一家前往重慶避難。由于趙其國是趙家長孫,所以姑媽對其極為疼愛,一心要他讀書成才。他隨姑媽一家先后輾轉重慶、宜賓、瀘州等地,盡管時局動蕩、生活困難,姑媽都想盡辦法讓他讀書。返回重慶后,為了培養他,姑媽托關系讓他在條件較好的廣益中學讀書。
廣益中學淘汰率很高,曾有班級入學時全班60人,畢業時只有18人。學校實行學分制,每期需要修滿36學分。嚴格的淘汰制確保了畢業生的高質量。趙其國各方面表現一直很好,老師不僅在品行上對他有良好評價,還選他擔任班長。
1947年夏天,姑媽帶著趙其國回到武漢,變賣家當讓他上了漢口私立上智中學。
1949年9月,趙其國考入武漢大學農學院,雖非自己選定的志愿,但他一樣認真學習,得到老師的贊賞。同時,他積極參加學生會的工作,逐步顯現了組織領導能力。
1953年7月,大學畢業的趙其國被分配到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雖然不是土壤專業的畢業生,但他積極投入實際工作,在前輩的帶領下很快掌握了專業知識,能獨立開展野外調查和布置肥料試驗的工作,逐步成長為青年骨干。
趙其國進入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不久,就擔任了華南橡膠及熱帶作物宜林地考察隊長。1956年,他遠赴古巴擔任中國專家團土壤組組長,4年多沒有回來過。工作結束回國后,他又馬不停蹄地擔任黑龍江荒地資源考察隊長,一干就是8年。這10多年,趙其國就像是一個“快樂的單身漢”。日后回想起這段時光,他說最對不起的是自己的妻子和兩個孩子??梢簿褪窃谶@個時期,他用雙腳蹚出了無數良田和宜林地。
趙其國總結了以橡膠為主的熱帶作物開發利用與紅壤分布及土壤性質的相互關系,為海南島10萬畝橡膠林的開墾播種提供了土壤依據;在黑龍江8年,他找到了3 500萬畝可以耕種的土地;在古巴4年多,他為古巴培養了大批技術人才,建立了相關研究所……
憑著執著和雙腳,趙其國在土壤地理與土壤資源研究工作上取得豐碩成果。他首次明確提出我國紅壤具有古風化過程及現代紅壤化過程兩種對立統一的特征;首次對紅壤的定量分類提出具體區分標準,為紅壤的發生研究與定量分類指出了新途徑;首次提出以熱量條件、土壤性質為標準的熱帶作物利用等級評價方案,為制訂熱帶作物發展規劃與布局提供了科學依據。
土壤是農業的基礎和靈魂,長期從事土壤研究的趙其國自然對農業發展特別關注。說到農業的未來,趙其國認為必然是生態高值農業與功能農業相輔相成。生態高值農業是要生產生態的、能賣出好價格的農產品,功能農業就是讓農產品更具營養化、功能化,它們是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不僅要高產,還要高值?!壁w其國說,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我國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越來越明顯,涉農生態環境事件時有發生。發展生態高值農業是應對未來挑戰、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的創新舉措,是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化客觀性和必然性的體現。
趙其國認為,構建我國生態高值農業產業體系是農業科技戰略選擇,功能農業則是這一體系的支撐性技術。以自然土壤條件或生物營養強化技術為基礎,實現農產品硒、鋅等營養素強化,生產出功能化的農產品,這被稱為“功能農業”。趙其國提出20字發展方針,即“科技領先、智慧創新、開拓發展、團結協同、公正誠信”,還提出12字宗旨,即“準確、質量、穩妥、安全、民生、持續”,用以指導功能農業有序發展。
近年來,年事已高的趙其國雖不再像年輕時為了尋找沃土長年奔走,但他在土壤學領域和農業發展新興領域的探索腳步從未停歇。
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項目申請答辯、出席生態高值農業報告會、參加“973計劃”項目評審、出席水土保持座談會、幫助博士研究生修改博士論文、參與各種考察活動、編寫整理專業書稿……趙其國似乎比年輕人還有激情。
除此之外,趙其國還針對土壤、環境、農業生產等存在的問題,積極開展調研,撰寫調查報告,并通過中科院向國家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由他牽頭完成的《關于實施我國土壤安全科技工程專項的建議》《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環境質量狀況與對策》《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與治理對策》《關于我國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問題與對策建議》等報告,均受到有關部門高度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