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勃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高溫、暴雨、龍卷風等極端天氣和災害頻發,剛剛過去的南太平洋島國湯加火山噴發事件,引發海嘯肆虐、小島沉沒,妥妥的好萊塢末日大片的既視感,再疊加新冠肺炎疫情,讓人不禁心里犯嘀咕:人類會就此走向滅絕嗎?
這個問題看似杞人憂天,但也并非毫無根據。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影響人類生存的最大威脅已不再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取而代之的是全球氣候變化、傳染性疾病和以物種滅絕為特征的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危機,而這三者之間又有著密切的關系。

供圖/視覺中國
縱觀地球生命的演化歷史,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用化石向我們證明,盡管35億年來生命不斷繁衍進化,形成了數以億計的物種,但我們的地球并沒有因為越來越多的生命存在而不堪重負。相反,它始終處在一個微妙的平衡中。因為在這漫長的年代里, 伴隨著一次次的滄海桑田,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稱霸過的物種中, 有99%都已消失了。
科學家把物種滅絕的方式大致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被稱為“集群式滅絕”或“大滅絕”,主要是指由于地球重大自然環境災變,如氣候突然變化、海洋大幅度升降、大規模火山噴發等引起的大量物種在一定時段(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內的系統性滅絕。我們耳熟能詳的白堊紀恐龍大滅絕,就屬于此類。其實,恐龍滅絕并非個例,目前已知的大滅絕事件在地球上發生了至少5次, 分別出現于奧陶紀末、泥盆紀晚期、二疊紀末、三疊紀末和白堊紀末。而這些大滅絕事件,無一例外都是因重大地質災害和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而且每一次大滅絕中,當時最鼎盛的物種類群都是首當其沖、慘遭毀滅的。更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的研究證據表明,作為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大滅絕事件,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恰恰是火山大爆發引起的。
另一種物種滅絕被稱為“背景滅絕”,這種滅絕主要是指某一個(或某一類)物種由于無法適應環境變化或者在與其他物種(包括人類)的生存競爭中被淘汰而導致自身滅亡。通俗地說,就是在自然界的生存進化過程中被淘汰了。盡管我們人類已經成為目前地球上無可爭議的優勢物種,而且具備了其他物種無法比擬的改造和適應環境的能力,但是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再一次讓我們意識到,即使人們強大如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微生物依然會威脅到我們。

衛星云圖顯示,湯加火山噴發使這座小島沉入了太平洋
人類雖然自詡為智慧生物,但是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分子,我們的生存自始至終都無法完全剝離于自然。全球現存已知生物種類有800多萬種,這些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構成了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豐富的生物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和人類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被譽為“生物多樣性之父”的美國學者愛德華·威爾遜教授在其著作《生命的未來》中有過這樣一段形象的描述:“如果沒有氧氣,人類最多只能活3分鐘,0℃以下沒有衣服最多只能活3小時,沒有水最多只能活3天,沒有食物最多只能活3周……”而且,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長,自然對人類的貢獻愈加不可替代。
可能有人會想,既然地球上已知的物種就有800多萬種,而未知的物種更是數不勝數,就算消失一些,問題應該不大吧?實際上,生態系統運行的方式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每一個物種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與其他物種通過食物鏈網絡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一種生物的滅絕,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導致其他數十種生物滅絕。舉個簡單的例子,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了蜜蜂去傳粉,超市中常見的水果、蔬菜可能會消失超過一半的品種。如果像蜜蜂這樣的數十種關鍵物種都滅絕了,則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上百種甚至上千種生物滅絕,從而形成新的生物大滅絕。
生物大滅絕帶來的影響是殘酷的,它打破了生物與環境間長期的相對平衡,中斷了生物演化的連續進程,使得生物多樣性銳減。但幸運的是,地球并沒有因此而失去生機。已消失物種讓出的生存空間,使幸存者獲得新的發展,那些具有頑強生命力的物種為自己贏得了繁盛機遇。歷史上每一次物種大絕滅發生后, 經歷千百萬年的休養生息,隨之而來的是生物多樣性增加, 大量新的生物類群紛紛出現。例如,恐龍絕滅后, 哺乳動物迅速輻射演化, 嚙齒類、偶蹄類和靈長類占據了由于恐龍消失而空出的生態位。
但是,人類的出現改變了自然界物種繁衍更迭的法則,人類社會的發展使得地球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影響,主要是人類發展和人口膨脹帶來的后果。發展經濟導致的生境破壞、無節制的捕獵、疾病的傳播和入侵物種的擴散,都對自然界的物種多樣性產生了嚴重影響。
2019年聯合國發布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已經嚴重改變75%的陸地環境和66%的海洋環境,超過1/3的全球陸地表面和近75%的淡水資源被用于農業和畜牧業生產,全球的現存濕地已經喪失85%。
數據顯示,自1900年以來,主要陸地棲息地的本地物種豐度至少下降了20%。超過40%的兩棲動物、近40%的造礁珊瑚和超過1/3的海洋哺乳動物正在瀕臨滅絕。據統計,自16世紀以來,至少有680種脊椎動物已經滅絕。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冰島大海雀、北美旅鴿、南非斑驢、澳洲袋狼、高鼻羚羊、普氏野馬以及渡渡鳥等物種都已經不復存在。目前,全球還有1 341種鳥類和哺乳動物被列為極度瀕危或瀕臨滅絕的狀態,其中85%的物種數量正在以不同速度減少。
自然界正常的物種背景滅絕,通常都在上萬年的尺度上發生。而人類活動導致的物種滅絕卻在幾百年甚至幾十年這樣的尺度上發生,以至于現有類群無法在短期內靠適應環境并通過新物種形成來取代喪失的物種。參考近百年來的物種滅絕情況,若以平均每年5‰這一保守速度推算, 今后每年將有150~200種動植物消失,這其中還不包括大量尚未被我們發現的物種。由人類活動帶來的物種滅絕加劇,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學者稱為“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由此導致的生物多樣性喪失,也已深刻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亞馬孫雨林被人類逐步改造成耕地

在漫長的年代里,很多物種都已滅絕了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