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萍
戰斗精神歷來是我軍克敵制勝的法寶。習主席對戰斗精神培育高度重視,強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永遠不能丟。但培育戰斗精神絕不是對生命的忽視和漠視,而是對生命意義和價值更高層次的追求。當前,我軍青年官兵以90 后和00 后為主體,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鮮有接受過生命教育,很多人對生死觀念和生命意義沒有正確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青年官兵自殺、自傷、他傷等行為的出現及其引發的負性情緒波及效應,說明生命教育亟待加強。青年官兵戰斗精神培育的過程也是生命韌性實踐的過程,應與生命教育同向同行,通過融合實施,為我軍培塑身心健康、精神飽滿的青年人才,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優秀的生力軍。
戰斗精神是軍人信念、情感、意志、作風的集中體現,是軍隊戰斗力的重要因素,是軍事實踐中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人的決定作用的關鍵,它包括戰斗欲望、戰斗熱情、戰斗作風、戰斗意志、道德情操、勝利信仰、組織紀律性等方面。我軍的戰斗精神可以概括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為敵人所屈服的英雄氣概。人民軍隊輝煌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戰斗精神的培育史、實踐史、傳承史。進入新時代,我軍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和使命任務發生重大變化,官兵構成呈現新的特點,這對戰斗精神培育提出新的要求。
目前,我軍戰斗精神培育中面臨的挑戰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從時間層面看,戰斗精神培育方式缺乏強烈的時代氣息,與當前社會趨勢和特點脫節;從實踐層面看,官兵普遍缺乏實戰考驗,戰場經驗嚴重不足,從根本上制約了戰斗精神的產生和發展;從心理層面看,有的官兵信仰弱化,加之享樂主義、娛樂至上等觀念和現代唯武器論的影響,戰斗精神生成的內在動力不足;從人員特點看,以獨生子女為主體的青年官兵成長環境優越,缺少主動吃苦、敢打必勝的英雄氣概;從戰爭形態看,聯合作戰意識和全局觀念不強,形成戰斗合力奪取勝利的思維不足。
生命教育即直面人的生命和生死問題的教育,目標是使人學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理解個人生命與自然、社會、他人之間的關系,學會積極地生存、健康地生活,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生命教育的理念于1968年由美國學者杰·唐納德·華特士(J.Donald Walters)提出,最初是通過死亡教育讓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生死觀,理解生命的不可逆特征,以正確的態度珍愛生命、追求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生命教育在20世紀90年代傳入中國,目前我國多所高校開設了生命教育相關課程,但覆蓋面不大,仍需完善。就個人層面而言,生命教育能夠引導個體積極樂觀、堅忍不拔、嚴格自律;就國家和社會層面而言,生命教育可以促進國家繁榮穩定和社會進步。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傳播,后疫情時代的人們對生命的脆弱和堅韌有了真實體驗,馬克思主義生命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死觀也給當前生命教育帶來了全新的理論基礎。
青年官兵目前接受的生命教育基本屬于“生死抉擇觀”教育,即單純的“英雄不畏死”教育,而非全面的“生命價值觀”教育。在特定年代和戰爭時期,“舍生取義”的生死觀是非常值得弘揚的,意義重大。但對于日常工作、訓練、生活的非戰時狀態而言,單一且泛化的“不怕死”概念容易使青年官兵對生命的態度產生偏差,對死亡毫無根據的“不怕”。另外,中國傳統文化有“樂生惡死”的特質,認為談論和提及死亡“晦氣”“不吉利”,但這種遮蔽生死問題的態度造成的負面影響是深遠的,即青年官兵沒有恰當時機和知識儲備來客觀談論和看待死亡。因此,全面、恰當、張弛有度的生命教育對于青年官兵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死觀,深刻理解敬畏生命與奉獻生命的辯證統一。
戰斗精神培育與生命教育同向同行實質上是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性問題。“同向”是前提,要明確其重要性,兩項工作都是為了提升青年官兵的精神素養,都非常必要;“同行”是目的,要解決可行性,兩項工作在邏輯起點、核心要素、目標歸屬和實踐路徑上有著強烈的合作基礎,最終可以達到“立德樹人、為戰育人”目標的一致性。從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來看,二者的邏輯起點都要立足“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存在”——青年官兵;二者的核心要素都要準確理解“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正確處理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之間的關系;二者的目標歸屬都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是青年官兵的成長目標;二者的實踐路徑都要堅持“人始終是主體”,青年官兵的主動參與和積極反饋才能完成培育成果的內化。總之,生命教育與戰斗精神培育并不相悖,二者是在不同情境之下對官兵精神狀態、生命態度的不同要求,他們統一于詮釋人生意義、彰顯個人生命價值、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偉大實踐。
戰斗精神培育要聚焦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全面鍛造新時代革命軍人的精氣神,主要包含忠誠堅定、敢打必勝的政治信念,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軍人血性,堅韌頑強、百折不撓的戰斗作風,團結協作、聯合制勝的全局觀念,機敏嚴謹、沉著堅毅的心理品質。生命教育要落腳于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命質量,詮釋生命意義。主要包含馬克思主義生命觀、生命的不可逆特征、基本生理知識及生命常識、重要急救技術、臨終關懷、死亡尊嚴,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包含的生死觀、生命價值論、孝道與榮辱觀、感恩與共情、生命審美等。在內容設定中,要注意區分青年官兵不同的崗位特點及教育需求,根據不同戰位、身份、學習階段進行內容選擇,指揮員、參謀人員、戰斗員、保障人員要有區別,部隊官兵、軍校學員、文職人員要有不同。
戰斗精神培育與生命教育同向同行意義重大。首先,使青年官兵更加理解生命的寶貴意義,更加珍視生命。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首先是保障自身生存,進行物質生產勞動,然后才能展開社會精神實踐和科學文化實踐等。其次,使官兵在備戰打仗的過程中更好地發揮戰斗精神的正向賦能作用。只有學會愛自己才能學會愛他人,只有建立了對他人生命的珍視,才能更好地實踐自我,只有當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義,才能更加感動于先烈先輩義無反顧的犧牲奉獻,體悟出他們超越生命的崇高價值。再次,使我軍官兵在后疫情時代更深刻地理解和踐行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珍愛生命”絕非只是保存自己的生命,而是要正視自己的生命,依靠勇氣在危險面前拼死一搏,出于真愛在死亡面前奮不顧身。
青年官兵戰斗精神培育與生命教育不僅要在內容上實現融合互動,而且要在實踐路徑中多措并舉。第一,思想教育奠基要作為常抓不懈的根本路徑。經過融合的培育內容可以教學模塊的形式由不同身份的人員實施教育,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理論教員、基層軍醫、心理咨詢專家、部隊政工干部等,教育方式方法需靈活多樣,可以增加生命體驗式教學的比重。第二,戰訓任務錘煉是培育的基本途徑。在各種險情、僵局、逆境中激發官兵的作戰潛能和戰斗意志,注重在實兵對抗演習、搶險救災、維和護航等重大任務中全面摔打部隊,特別注重珍愛生命與犧牲奉獻辯證統一的“度”的把握。第三,心理訓練強化與干預是底線保障。心理專家實時跟蹤掌握官兵心理狀態,針對特定事件、特殊時段開展目標性心理疏導,鞏固官兵心理防線。第四,英雄文化感召是滋養心靈的深厚土壤。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從國家和軍隊英模人物的鮮活事跡中引導官兵崇尚英雄、敬畏生命。第五,榮譽政策激勵具有重要調節作用。隆重莊嚴的儀式慶典活動能夠激發青年官兵的榮譽心,以人為本的福利待遇保障能夠解除官兵的后顧之憂,激勵官兵奮勇爭先、心無旁騖地練兵備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