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君
小王地方大學畢業后參軍入伍,被分配至火箭軍某旅擔任發射架操作號手。號手是對作戰一線操作裝備官兵的稱謂,是戰斗力鏈條上的重要環節。該崗位是眾人眼中的“香餑餑”,小王也格外欣喜,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認真訓練,不辜負組織的信任。剛到連隊時,小王經常加班加點,憑借刻苦的學習訓練在各項活動和專業比武中走在前列。作為高精尖武器的操作號手,小王擔負武器操作、發射任務,對其身體心理素質、專業理論知識等方面的要求本身極高。隨著實戰化情境下的夜間綜合訓練持續深入推進,訓練考核嚴了,訓練內容難了,高強度高標準長時間的夜訓使得小王越來越“吃不消”,技術操作精確度降低了,注意力和記憶力也逐漸下降。面對復雜煩瑣的技術訓練越來越缺乏耐心和信心,總擔心學習和訓練水平跟不上崗位需求,辜負了組織的信任,漸漸覺得力不從心,心理壓力很大。凌晨兩點半結束訓練回到宿舍后,雖然困乏,但是躺在床上翻來覆去也睡不著,漸漸地出現了失眠和身體乏力等癥狀,經常有種被“掏空”的感覺。在連隊近期組織的幾次夜訓中,小王常常心不在焉,精神渙散,甚至出現了操作失誤,險些造成訓練事故,被班長狠狠批評了一頓。性格內向的小王沒有尋求他人幫助,選擇自己默默地扛著,心理負荷過重。久而久之,小王由剛開始的充滿熱情,漸漸情緒低落,產生了厭倦感,甚至找借口逃避訓練。

案例中小王這種情況屬于軍事訓練中常見的心理疲勞。在軍事心理學中,心理疲勞是指官兵由于訓練過度或者訓練方法不當引起的心理疲憊、情緒波動,從而導致學習訓練效率逐漸降低,并伴有渴望停止訓練活動的心理現象,是一種內在的心理防御機制。相對于日間訓練而言,夜訓打亂了正常作息、提升了訓練難度,官兵更容易產生心理疲勞。夜訓心理疲勞在心理上表現為對訓練產生厭倦情緒、反應靈敏度和辨別力降低、注意力不集中等;在行為上表現為訓練動作的精確度下降、協調性降低、動作遲緩、工作效率下降等;在生理上表現為體力明顯下降、失眠、無力等。從生理學上看,心理疲勞作為一種防御機制,對身心具有保護作用,是可以克服的。但是,面對高強度的訓練后帶來的心理疲勞,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解決方法,日積月累就會嚴重影響部隊的訓練水平。所以,普及心理疲勞的相關知識,克服夜訓條件下的心理疲勞具有重要意義。
案例中小王產生心理疲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客觀方面來看,主要有四點:一是專業技術訓練的特殊性。號手的專業技術訓練不同于一般訓練,訓練動作強調技巧性、定型性、競技性和高效性,在訓練過程中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樣容易導致心理緊張度過高、精神負擔過重,引起心理疲勞。二是訓練時間方面。當前部隊訓練強度普遍加大,夜間訓練常態化,夜訓是典型的抗時差、抗“生物鐘”、抗疲勞訓練,容易引起能量耗竭導致心理疲勞。三是訓練內容方面。夜訓內容單調,缺乏趣味,小王找不到重復訓練的意義,容易產生厭煩情緒引起心理疲勞。四是訓練過程方面。訓練安排不合理、訓練課目過多、訓練強度過高等現象會造成高度的心理應激,從而使小王對訓練失去興趣、出現心理疲勞。從主觀方面來看,由于缺乏對夜訓意義的認識而導致訓練動力不足、自身素質有限誘發畏難情緒、受各種不良因素干擾導致負性情緒等原因都會引起心理疲勞。
帶兵人既要著眼實戰實訓需要提高夜訓質量,又要主動克服夜訓條件下官兵的心理疲勞,確保官兵的身心健康。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引導認知,增強訓練的內在動機。心理疲勞與人的訓練動機有很大關系。訓練開始前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目的教育,引導官兵認清夜訓的重要意義,能增強官兵的訓練動機。官兵對夜訓的意義理解得越深刻,情感越強烈,就能把眼前的軍事訓練和遠大理想聯系在一起,從而把夜訓的要求化為內在動力,激發訓練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易引起心理疲勞。帶兵人要利用各種形式將思想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緊緊結合起來,夯實官兵訓練心理基礎。
(二)培養興趣,激發官兵的訓練熱情。興趣指官兵力求探索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當官兵對訓練內容產生興趣時,就會把訓練當成一種樂趣,具有更飽滿的訓練熱情和更堅強的毅力,主動去克服重重困難,有效提升訓練效率,而不會把訓練當作一種負擔或苦役。因此,培養濃厚持久的訓練興趣,是克服心理疲勞的重要手段。帶兵人可以根據官兵特點設置個人訓練計劃,設立“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鼓勵學有余力的官兵向高層次發展,以實戰情境為背景整合訓練課目進一步激發訓練欲望等,培養官兵訓練興趣,激發夜訓主動性和積極性。心理疲勞易受情緒因素的影響,所以要盡可能讓大家在訓練中保持良好情緒、克服心理疲勞。
(三)克服惰性,建立積極向上的行為模式。惰性心理就是進取心不強,不想改變生活和工作習慣原有的傾向,缺乏自我更新的動力,表現為較強的守舊心理定式,是情緒上的“穩態癥”。案例中,當夜訓難度增加、標準提高時,小王的心理惰性自發地產生了阻礙、拒斥和逃避訓練的行為。因此,帶兵人要幫助官兵克服惰性心理,走出“舒適區”,提升心理韌性,激發他們的緊迫意識和進取欲望,磨練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毅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建立積極向上的行為模式。
(四)模范帶動,克服夜訓的畏難情緒。訓練成功的體驗是產生訓練動力的源泉。案例中小王因為反復的挫折體驗產生了畏難情緒,不能正確對待甚至出現了逃避訓練的行為。夜間技術訓練對官兵的理論基礎和技術能力要求更高,更易產生挫折體驗,這時訓練尖子的模范帶頭作用尤為重要:通過講解示范讓官兵看得清、聽得懂、學得會;通過幫帶分析找出問題癥結;通過及時反饋強化訓練效果;通過指導個人練習使其在訓練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到成功的喜悅;通過組織競賽營造奮發進取、你追我趕的訓練氛圍。帶兵人要對戰士有積極的期望和具體的要求,發揮好身邊模范的帶頭作用,引導大家正確對待訓練中遇到的挫折,建立訓練信心,克服畏難情緒,不斷發現新的自我,提升自我效能感。
(五)勞逸結合,尋找心理疲勞的“緩沖器”。訓練疲勞分為心理疲勞和生理疲勞,兩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生理疲勞通常會引起心理疲勞。和案例中小王一樣,經過夜間訓練,部分官兵存在明顯的入睡困難或睡眠質量下降等睡眠問題,直接影響第二天訓練。因此,帶兵人在夜訓中要遵循大腦興奮和抑制的轉換規律,科學安排訓練內容和時間,使軍事訓練有節奏、有規律地進行,勞逸結合,有張有弛,破除只講訓練時間落實、不問訓練效果的“疲勞戰術”。在夜訓中,適當組織休息和開展小游戲等活動、做好夜訓期間伙食保障等都能使心理疲勞得到有效緩解,使官兵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狀態,確保在“最佳狀態”突破訓練重點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