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甜,尤春娟,劉 靜,游書秋
中醫護理是在中醫理論體系指導下,運用整體觀的理念、辨證施護的方法、傳統的護理技術,指導臨床護理、預防、保健、康復的一門學科[1]。由于中醫護理在疾病治療、慢性病管理、養生保健、康復促進、健康養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國護理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提升中醫護理水平,推動中醫護理人才的規范化培養[2-3]。而寧夏地處西部,由于其位置、民族等特性,在傳統中醫藥基礎上融合外來傳統醫學,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中醫,成為中國傳統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4]。但由于中醫護理相較于西醫護理在專科護士培養方面發展比較緩慢。我國中醫護理專科化培訓尚處于探索階段,且針對中醫專科護士培養相關研究較少,中醫護理培養需求較高[5],因此本研究將探討寧夏中醫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以指導寧夏中醫護理隊伍的發展。
1.1 建立課題組 本課題組由7人組成,其中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4人,初級職稱1人,項目成員均為從事中醫護理的臨床醫務工作者。課題組主要工作:擬定寧夏中醫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初稿,遴選專家,發放和回收專家咨詢表,并整理、分析等。
1.2 確立中醫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函詢表 根據專家訪談、文獻回顧分析的結果,初步擬定寧夏地區中醫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專家函詢表,內容包括3個部分。①問卷說明:介紹本研究的背景及問卷結構;②專家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專家的一般情況及專家判斷依據和熟悉程度自評表;③寧夏地區中醫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重要性調查表。評價指標體系共包括11個一級指標,26個二級指標,74個三級指標。
1.3 咨詢專家遴選 專家納入標準:①從事中醫護理或相關研究工作15年以上;②具有中級及以上技術職稱;③最高學歷本科及以上;④愿意參加本研究且對本次研究有較高的積極性,在寧夏地區內具有一定權威性的專家。根據本次研究的目的在寧夏地區內各級醫院共遴選咨詢專家25人。
1.4 專家咨詢 2021年2月—2021年3月采用電子郵件的方式發放、回收問卷,共進行2輪專家咨詢。每輪咨詢參與專家要對每項指標的重要性進行打分,采用Likert 5級評分,非常重要計5分,重要計4分,一般重要計3分,不重要計2分,非常不重要計1分。每項指標后均設有意見修改欄,供專家提出意見或建議。本研究在篩選保留同時滿足重要性賦值均數>4分的條目[6],變異系數<0.26,滿分率>20%,同時參考專家的文字建議,經過課題組集中討論完成各級指標的修改。

2.1 專家一般情況及參與情況
2.1.1 專家的一般情況 參與研究的專家共25人,年齡31~40歲10人,41~50歲11人,51~60歲4人;工作年限15~20年10人,20~30年8人,30年以上7人;中級職稱18人,高級職稱7人;本科22人,碩士研究生3人;從事護理管理6人,臨床護理15人,護理教育1人,其他3人。
2.1.2 專家的積極性 本研究共進行專家咨詢2輪,第1輪共發放問卷25份,回收23份,回收率為92%。第2輪共發放問卷25份,回收25份,回收率為100%。2輪專家咨詢共有6名專家提出了11條修改意見。說明了專家對本研究的積極性較好。
2.1.3 專家的權威程度 當Cr>0.7時認為專家權威度較好[7]。本研究專家咨詢中Ca=0.74,Cs=0.81,Cr=0.78,說明專家權威度較高。
2.1.4 專家意見協調程度及顯著性檢驗 本研究協調系數經檢驗后顯示具有統計學意義,故專家的意見一致性程度較高,見表1。

表1 專家咨詢的Kendall協調系數及顯著性檢驗結果
2.2 寧夏中醫專科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見表2)
3.1 寧夏中醫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科學性 本研究采用德爾菲法進行寧夏中醫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而德爾菲法的核心關鍵點在于函詢專家的選擇,專家的專業性、權威性、代表性影響指標體系的內容。本研究根據我區目前中醫護理隊伍的發展及規模,進行函詢專家的納入及排除標準的制定,研究顯示函詢專家人數以15~50人為宜[8],最終確定我區內的25名函詢專家。2輪專家咨詢的函詢表回收率分別為92%和100%,說明專家的積極性較高。專家判斷依據系數0.74,熟悉程度為0.81,專家權威系數0.78,表明專家對相關內容的熟悉程度及權威度均較高。評價體系中一級、二級和三級指標的賦值變異系數分別為0.171~0.227,0.170~0.238,0.165~0.252,說明專家意見協調程度較高,意見一致。最后采用算術平均法的方法計算指標權重,有利于開展寧夏中醫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實踐應用。
3.2 寧夏中醫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的有效性分析 核心能力首次由國際護士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ICN)提出[9],并將護理核心能力定義為“護士為提供安全及合乎倫理準則的護理服務所要求的特別知識、技巧、判斷力和個人特質”,而后這一概念被進行不同的定義。本研究則是基于徐少波等[10-11]在注冊護士核心能力框架的基礎上,結合我區中醫護理的發展現狀及特點進行構建而成。注冊護士核心能力框架分為知識、技能、能力、個人特質4個方面:知識分為專業知識、倫理知識和法律知識;技能分為專業技能、人際技能和概念技能;能力分為學術能力、管理能力和領導能力;個人特質包括工作滿意及職業認同。本研究所呈現的一級指標及二級指標主要圍繞注冊護士的核心能力搭建的指標體系,三級指標結合寧夏民族醫藥發生發展及演繹變遷,從而構建中醫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3.3 構建寧夏中醫護士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意義 隨著醫學分科的細化和現代護理模式的轉變,護理專科化已成為全球臨床護理發展的策略和方向[12]。中醫護理作為我國臨床護理及衛生保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專科化發展成為學者探索的課題。臨床管理者及病人對中醫專科護士有非常迫切的需求[13],研究顯示,中醫護士在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及延續性護理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價值,且成本較低[14]。但我國中醫專科護士培養及管理體系發展較為緩慢,浙江省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對中西醫結合專科護士的定位、培養及管理方案進行了探討實踐,并開辦了浙江省第一屆中西醫結合專科護士培訓班,效果顯著[15]。陜西省中醫藥大學韓琳老師對中醫腫瘤專科護士培養方案構建與實施進行了深入理論層面的探討[7];近幾年廣東省、甘肅省、黑龍江省等地先后開展了中醫專科護士培訓班,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中醫護理人才,但中醫護理專科培養僅停留在省級層面,目前未見全國性的中醫專科護士培訓。寧夏民族醫藥有顯著的地域特色,因此在國家大力支持中醫事業發展的背景下,中醫護理人才隊伍建設與培養刻不容緩。
綜上所述,寧夏中醫護理人才培養,需在中醫護理人才的遴選、師資培養、中醫護理教育等方面加強中醫專科護理人才隊伍的建設[16]。現階段中醫護理的發展逐步精細化,中醫腫瘤[7]、心腦血管疾病[17]、社區[18-19]、中醫骨傷[20]等領域的中醫專科護士是未來中醫專科精細化發展的體現。中醫護理作為中醫的重要分支學科,該學科領域的發展將極大推動中醫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