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萍,楊輝平,李金鳳
異常子宮出血是由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或炎癥、創傷、腫瘤、全身性疾病等引起的女性生殖系統疾病,宮腔鏡手術在該癥中具有診斷與治療雙重作用,可有效對宮內深部的微小病變進行檢查與鑒別,并完成病灶切除、取材、診刮等治療操作[1]。但手術作為強烈創傷性應激源,大部分病人術后心理、生理應激反應較為嚴重,并累及全身呼吸、消化、代謝及循環系統,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影響康復效果與生活質量。有關研究表明,科學有效的康復指導措施與前瞻性護理方案能顯著加快病人術后康復進程,對相關并發癥預防與優化生活質量均具有積極作用[2]。常規護理多以口頭引導性建議為主,缺乏雙向溝通互動機制,導致病人受個體性差異而影響整體康復效果。健康行為互動模式(interaction model of client health behavior,IMCHB)是以個體背景因素與心理情緒為依據,幫助個體建立生理、心理、社會與認知支持,減輕消極心理體驗與不良生理效應為目標的護理模式[3]。既往研究發現,該模式旨在調動/轉變個體行為決策與行動主觀性,可促進慢性疾病病人獲得更積極的成長和改變,為病人創建全新認知系統,改善其生活質量[4]。為此,本研究將探討健康行為互動模式在異常子宮出血病人圍術期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0月我院收治100例異常子宮出血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歲;符合異常子宮出血診斷標準[5];均行宮腔鏡電切術治療;無其他既往病史;配合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認知與精神異常者;中途退出或參與其他研究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合并惡性腫瘤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50例。對照組年齡24~55(38.58±4.34)歲;婚姻狀況:已婚37例,未婚13例;子宮內膜息肉16例,子宮平滑肌瘤18例,排卵型出血16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下16例,高中及以上34例。試驗組年齡25~54(36.87±7.56)歲;婚姻狀況:已婚33例,未婚17例;子宮內膜息肉17例,子宮平滑肌瘤15例,排卵型出血18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下19例,高中及以上31例。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①術前環境護理、常規宣教、飲食指導、術前準備;②術后病情監測、用藥指導、衛生管理、并發癥預防、感染防控、早期下床活動、術后注意事項、定期回訪等。試驗組在此基礎實施健康行為互動模式(見圖1),具體內容如下。

圖1 健康行為互動模式框架
1.2.1 成立護理小組 由主治醫生1人、護士長1人、護士2人組成,明確組內成員護理工作。通過科室內學習、講座、演示文稿(PPT)案例分析等方式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專業知識培訓,內容包含專科各項操作要求、疾病知識、常規護理技能等。要求其掌握異常子宮出血表現、病理和生理發展過程、治療原則與康復、心理等方面知識,以及健康行為互動理念的應用、發展和意義、資料收集方法,問卷使用方法等。確保其能利用個人能力對病人實施術前宣教、術后康復指導、健康教育、出院管理、疑難解答、疾病預防、治療和自我護理等全方面護理和咨詢,并經模擬訓練、理論考核等均合格后方可正式加入該小組。
1.2.2 術前護理
1.2.2.1 互動主題:健康信息、情感支持 病人入院時對其臨床資料進行詳細收集并記錄,評估病人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社會支持水平、自我效能等現狀,與病人相互介紹建立護患關系。根據結果采用動機性訪談幫助病人發現克服自身不良心理,引發病人行為改變動機,訪談內容包含:病人對疾病了解程度和認識;目前治療策略及依從性,以往疾病經驗和應對策略;病人運動和飲食習慣;與醫護交流的方式和習慣;了解疾病相關知識的途徑和方法;目前最擔心的問題等方面。訪談期間對病人負性情緒及時識別并疏導,教會病人深呼吸、聽音樂、交談等自我調節方式,調動病人健康信念的產生。
1.2.2.2 互動主題:健康信息、專業技能 護士應主動與病人及家屬溝通,結合個人評估結果為其選擇相應健康宣教方式,告知其當前具體病情,利用簡單模型或多媒體,向病人講解疾病常見表現、并發癥及預防措施,使病人對疾病有正確、全面的認識。提前介紹疾病相關診斷結果、宮腔鏡手術重要性、安全性與優勢,術中配合工作及預后等知識,增強對護士專業能力和形象的認可與信任,積極配合護理人員做好常規臨床檢查。通過查閱國內外文獻資料為病人制定宮腔鏡手術病人康復手冊[6],內容主要涵蓋異常子宮出血概述、診斷、治療、日常生活問題、個體化飲食建議、基本藥物治療注意事項、壓力情緒管理和自我管理等內容,幫助病人更好地參與疾病管理,維持良好生活質量。
1.2.3 術中護理 密切觀察病人生命體征,提供多形式圍術期保溫護理,如使用充氣式加溫毯覆蓋病人暴露部位;儀器設備加溫;采用輸液加溫儀將消毒液、輸注液體與沖洗液提前加溫至39 ℃等,減少病人術中應激反應,降低術后惡心、嘔吐等不良事件發生風險。術中通過眼神、手勢、肢體接觸等非語言性交流給予病人鼓勵和支持,緩解術中不良心理,提高配合度。
1.2.4 術后護理
1.2.4.1 互動主題:專業技能 術后護理人員密切觀察病人生命體征,按照醫囑嚴格為病人用藥,實時監測切口敷料滲血顏色和滲血量情況,必要時給予止血藥物為其止血。給病人講解導尿管留置意義和注意事項,定時輔助病人翻身,檢查各管道固定情況,以防發生尿路感染。還可通過腹部順時針按摩,足底、肺、胃、大腸、小腸、肛門等反射區穴位按摩等方式,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各穴位按摩每次3 min,每天3次,至肛門排便停止。針對術后腹部疼痛者可減輕灌注量,嘔吐者給予肌肉注射滅吐靈,感染者提供抗感染藥物,呼吸困難者適當降低膨宮壓等方式提高術后舒適度。
1.2.4.2 互動主題:專業技能、決策控制 在借助多學科理論與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將影響病人術后康復進程的各項因素進行歸納與綜合分析,制訂階段性康復計劃[7]。內容為:麻醉清醒后指導病人床上進行深呼吸訓練、握拳、抬臂等早期活動,借助間歇式充氣壓力泵促進下肢血液循環;術后6 h指導進行踝泵運動、翻身、有效咳嗽、協助坐起等活動;術后2~3 d開展床旁獨立坐立、床旁站立等活動;術后4~6 d開展床旁、房內活動練習;手術第7天至出院前在家屬協助下進行院內活動;出院后家屬陪同下進行太極、散步、健身操等活動;活動時間及強度以病人耐受度為宜。
1.2.4.3 互動主題:同伴教育、情感支持 邀請以往溝通能力較強、手術成功案例病人作為志愿者,分享術后生活經驗與個人護理經驗,共同探討工作、生活、情感與疾病等方面應對措施,以提高病人健康信念,建立行為與態度轉換動機。主要內容包含:講述個人健康行為方式帶來的益處;分享自己生活心得,傳播積極生活態度;普及自我管理重點與護理誤區;解答病人疑問等。同時鼓勵家屬、親友及同事提供主動性情感支持,引導病人表達自身情感、宣泄情緒、訴說疑難,減輕心理負擔。為病人增添支持性團隊活動(繪畫、下棋、戶外團建、舞蹈、唱歌),增強社會適應能力,促進身心康復。
1.2.4.4 互動主題:隨訪動態化評估 病人出院時創建微信群,實現院外健康宣教、康復反饋、院外隨訪等持續監測與疾病康復過程。由護士定期在群內發送疾病管理知識(飲食、用藥、運動、心理調適、性生活指導、入院復查)、病人自我監測內容(子宮出血、腹痛、飲食、運動、用藥記錄)。每周五20:00~20:30為病人提供集體交流機會,引導其積極分享院外日常生活及康復情況,并提出居家護理困難與疑惑,針對共性問題提供專業性解答和再教育,為持續性改善病人健康相關生活質量提供保障。
1.3 觀察指標
1.3.1 心理狀態 干預前后采用綜合醫院焦慮、抑郁情緒測定問卷(HADS)[8]評定兩組病人干預后心理狀態,該問卷共14個條目,包含焦慮、抑郁維度,總分<7分為正常,8~10分為輕度焦慮/抑郁,11~14分為中度焦慮/抑郁,15~21分為重度焦慮/抑郁,得分越低表明病人心理狀態越好。
1.3.2 住院時間、并發癥 比較兩組病人術后住院時間與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嘔吐、呼吸困難、感染、腹痛等指標。
1.3.3 生活質量 干預前后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9]評定兩組病人生活質量,該量表包含生理機能、心理狀況、獨立能力、社會關系、生活環境、精神寄托/宗教信仰6個維度,共24個條目,總分0~14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表1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表3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單位:分
3.1 異常子宮出血病人圍術期護理現狀 異常子宮出血為婦科常見癥狀和體征,以絕經后出血、月經量過多或淋漓及性生活出血等為主要表現,嚴重者可誘發子宮內膜癌變或繼發性出血癥狀,以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平滑肌瘤、排卵障礙及全身凝血性疾病為常見病因,危害其身心健康[10]。宮腔鏡手術因其具有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等優勢成為該癥首選治療手段,然其作為創傷性操作,以往研究表明,因病人術前心理情緒不穩定、疾病認知匱乏、術后局部解剖結構改變、失血、疼痛等多事件影響,致使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阻礙病人術后生理/心理機能恢復,降低其生存質量[11]。可見針對病人個體性特征,結合身心應激反應程度提供相適應的圍術期護理服務,對病人獲得理想結局、保障手術安全性與有效性起重要作用[12]。傳統護理多屬于經驗性護理,以護士個人專業能力與工作經驗為依托,且護理行為欠缺規范性、精準性與針對性,導致臨床護理效果與滿意度有待提高,臨床運用存在局限[13]。
3.2 健康行為互動模式在異常子宮出血病人圍術期心理狀態改善中的應用 健康行為互動模式是連接護理評估、內容與效果的護理實踐模式,重在強調個體、家庭與醫護人員在健康行為形成和促進中的互動與協同效果,以及干預措施和互動關系對健康結局的正性影響作用[14-15]。該理論認為通過激發或促進其決策控制水平可間接提高自我效能,促進其健康結局[16]。相關研究表明,該模式充分闡述病人特征、護患互動對其健康行為與結局的關系,在多種疾病護理管理中具有重要運用價值[17]。本研究通過對病人個體評估后,根據其獨特性實施健康信心、決策控制、專業技能與情感支持等多方面循環互動,進而影響病人情感行為,改善病人認知評價與情感反應,減輕圍術期生理與心理應激。通過根據疾病特點和病人病情將健康教育內容與臨床護理相結合,通過多元化多形式的健康宣教和個體評估,有利于增強病人疾病認知與手術耐受能力,減少手術創傷應激與術前負性心理,增加病人配合度和護理積極性。術后通過同伴教育與情感支持的實施,不僅可讓病人避免護理誤區,吸收正確、有幫助的經驗信息,實現知識-態度-行為軸鏈的改變,還有利于病人克服心理障礙,緩解心理精神壓力,增強心理彈性與術后適應能力。干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病人焦慮、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該結果與上述結論一致。
3.3 健康行為互動模式在促進異常子宮出血病人術后康復及生活質量中的應用 術后并發癥作為評定手術安全性及臨床護理質量的獨立預測因子,可對病人治療結局與生活質量起直接影響[18]。本研究對異常子宮出血病人宮腔鏡手術治療期間實施健康行為互動模式后,結果顯示試驗組病人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生活質量總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該護理能明顯降低病人并發癥發生風險,提高術后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為:本研究術前通過醫療知識傳播,幫助病人掌握和避免各種危險因素,增強自我觀察與識別能力。術中通過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實施科學性、預見性的多形式保溫方案,能有效減輕術中機體應激反應,降低術后惡心、嘔吐、腸胃功能障礙等并發癥風險。術后通過腹部按摩與足部穴位按摩,可持續刺激胃腸道,加快局部血液循環,促使腸胃蠕動,有利于改善病人術后腸道環境,促進盡早排氣、排便和進食。同時術后早期活動的開展可有效預防術后肢體活動受限,給軀體與身心健康帶來良性循環,縮短下床時間,促進術后康復進程[19]。通過密切觀察、準確辨識、實時監控、及時處理能提高病人整體舒適度,進而有效控制并發癥風險。此外院外延伸護理的開展能提升病人各階段康復知識與行為,進而改善其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4]。
綜上所述,健康行為互動模式與傳統護理相比,具有更為明顯的優勢,能有效促進病人術后康復進程,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確保臨床護理質量,增強病人自我管理意識以促進術后生存質量的提升,該模式實用有效、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