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
(云南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吳 惠
(云南師范大學信息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彭朝陽 保永亮 吳振楠
(云南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為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對科學本質觀的深入理解,使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科學思維,養成科學態度與責任,且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掌握科學方法,凝聚科學精神,可從HPS教育中的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3方面進行物理融入教學.為培養適應終身學習和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時代新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課,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要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1],而課程思政要體現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倡導兼顧科學理念與人文精神的融合,體現知識的傳承性和價值的引領性,打破“文理分家”的傳統課程壁壘,可從科學發展史、物理學家事跡、科學家形象、突破性成就等方面開發融入思政意識的物理課程;這與HPS教學模式不謀而合,都注重人文素養和唯物辯證的思辨能力的培養.因此,融入思政意識的HPS教育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和人文理念.
由英國科學教育家孟克和奧斯本提出的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HPS教育是以建構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一種科學教育理念,其核心內涵是關于對科學本質的理解[2],具體內容是在物理學史教學中滲透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的相關內容,使學生經歷和重演科學探究過程,掌握物理概念、規律的形成和建立過程,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物理觀念,領悟科學的研究方法,凝練其科學思維,培養其批判質疑和創新精神,促使其領悟科學本質,認識到科學知識的暫定性和發展性、可變性和累積性,培養其科學情感和人文內涵[3].
物理學的歷史沿革就是一部科學的發展史,HPS教育是以史實為基礎的教學模式[4],于物理教學中融入科學史,可窺見到物理先賢的科學觀點及思想觀念的演變和發展過程;科學哲學強調科學的思辨和辯證的方法論,主要體現在有深度的思想性,用科學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客觀物理世界;科學社會學關注科學—社會的相互聯系,體現在社會發展、社會背景、個體因素對科學的重要影響作用;因此,將HPS教育嵌入物理學史教學可優化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基于六段式HPS教育的教學模式由現象演示、引入觀念、學習歷史、設計實驗、呈現科學觀念與驗證、總結評價6部分構成,如圖1所示.

圖1 HPS教學模式過程圖
本文節選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2》中的“楞次定律”進行案例探析,基于HPS教學模式,嘗試把思政元素融入教學過程,以期達到既授業解惑又傳道育人的貫穿思政理念的教育目的.真正實現物理學史教學與思政課程的有機統一融合.“楞次定律”是力學與電磁學相融合的又一重要規律,既是電磁感應現象和感應電流產生條件的發展,也是后續學習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基礎;較好地體現了規律課和探究課的特點,也蘊含著豐富的物理學史素材.
設計意圖:于探究中逐級究理,理實交融,循序滲透思政理念,潛移默化影響,既要格物致知也要培育人格精神;根據動態的課堂環境導入物理情境,不斷設問并洞察學生癥結所在,及時釋疑解惑;在掌握科學知識、建立科學體系的同時,萃取科學的研究方法,形成科學的思想方法,尊崇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勇于創新,敢于挑戰權威,甘于奉獻的科學精神.深化學生對科學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正確認識,提升科學素養,透析科學本質,培養科學情懷.
師:演示實驗,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增加學習趣味性,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啟發思考,對現象作出解釋.展示如圖2的“隔空控物”趣味探究實驗,形成真切的探索氛圍;將條形磁鐵的N/S極分別靠近和遠離兩金屬鋁環(開口、閉合),觀察實驗現象.引出問題:為什么會產生此種現象?

圖2 磁鐵-鋁環相互作用
針對演示實驗“隔空控物”所呈現的現象,基于問題給出鏈式詰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交流討論,請學生們思考如下問題.
當條形磁鐵N/S極靠近或遠離開口鋁環時,鋁環和磁鐵間無明顯現象,當條形磁鐵N/S極靠近閉合鋁環時,二者相互排斥,當N/S極遠離閉合鋁環時,二者相吸.
提出問題.
師:在“隔空控物”演示實驗中,磁鐵和閉合鋁環為何會有相互作用?
生:根據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可猜想閉合鋁環中有磁場產生.
師:為何閉合鋁環中會有磁場,而開口鋁環卻沒有呢?
生:閉合回路中的磁通量發生變化是產生感應電流的原因,當磁極靠近或遠離閉合鋁環時,穿過鋁環的磁通量發生了變化,閉合鋁環相當于閉合導體回路,閉合鋁環中產生了感應電流,而開口鋁環相當于斷路狀態,不會產生感應電流.
師:如何判斷閉合鋁環中感應電流的方向?
生:根據奧斯特的“電流的磁效應”,電能生磁,以及法拉第的“磁生電”,可把條形磁鐵看成環形電流,環形電流的方向可由安培定則確定,閉合鋁環中的感應電流方向可由同向電流相吸,異向電流相斥進行判斷.
師:請回顧法拉第發現“磁生電”的現象,一定要是在變化、運動的電流或磁場中才會出現“磁生電”現象.
師:請同學們思考閉合鋁環中的感應電流方向和什么因素相關?
滲透物理學史,回顧科學發展史,向學生展現知識脈絡的革故鼎新,演繹科學探究的心智歷程,為知識理解呈現發展性[5].
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后,法拉第堅信電和磁定然存在著相互聯系,經過10年潛心探索,最終發現了磁生電現象,進一步揭示了電磁現象間的聯系,開辟了電氣化時代,推動了社會發展的進程.楞次結合安培電動力理論和法拉第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楞次定律.楞次定律的發現過程如圖3所示.

圖3 楞次定律發現歷程
經過物理學史的梳理和呈現,重演知識形成過程和科學探究的歷程,提出如下問題:
(1)科拉頓為何會錯失良機,阿拉果、畢奧、安培為何不能對實驗現象作出本質性的解釋?
(2)物理學發展的基礎是什么,你能否參考前人的實驗及理論,進行探究驗證性實驗?
(3)如何才能很好地進行科學探究,產生電磁感應的條件,因素有哪些?
(4)縱觀科學家的探究歷程,你學到了什么,有何感想?
思政分析:通過演繹科學發展史,讓學生知道科學是不斷繼承到突破,再繼承再創新的這樣一個曲折上升的過程;我們不能否定前人所做的鋪墊和取得的功績,應該看到前輩們甘于寂寞,勇于創新,踏實做學問的大家精神.法拉第歷經長達10年的科學探索,一朝頓悟電磁感應的本質,這種苦心孤詣的求知精神值得當代每個學生借鑒學習.
2.4.1 本文利用創新實驗進行探究,教師首先進行演示實驗
如圖4所示,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當強磁鐵N/S極插入線圈時,紅二極管發光,當強磁鐵拔出時,藍二極管發光.設置如下問題進行思考探究:

圖4 楞次定律演示圖
(1)當強磁鐵插入或拔出線圈時,為何二極管的發光情況相異?
(2)針對此種現象,如何判斷線圈中產生的感應電流方向?
生:發光二極管具有單向導電性,根據紅藍發光二極管的發光情況,可判斷線圈中感應電流的方向.
(3)感應電流的方向遵循什么規律?
2.4.2 學生利用已有器材進行分組探究實驗,并進行討論交流
教師進行巡回指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及時記錄實驗現象(如表1所示).

表1 楞次定律實驗記錄表
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得出一般性結論,不論是磁鐵插入還是拔出,亦或通電導體切割磁感線運動,其本質皆為閉合導體回路中磁通量的變化,即產生感應電流的原因是閉合導體回路中的磁通量發生了變化.
思考:感應電流與磁通量的變化之間究竟有何對應關系?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原磁場方向、磁通量變化有何關系?上述探究實驗和法拉第圓盤有何區別?
師(引導):磁通量的變化產生了感應電流,感應電流會產生磁場,我們可借助“中介”——“感應電流的磁場”,來對上述關系進行表述.
生:通過中介——感應電流的磁場,可得出邏輯性結論——楞次定律,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
思政分析:基于探究實驗更好地領會科學研究方法,觀察現象—猜想假設—邏輯推理—驗證檢驗—得出結論,深挖科學本質內容,深化科學思維;使學生抓住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批評創新的意識[5].電磁感應現象是楞次定律的基礎,法拉第突破磁生電且領悟這一過程的基本規律后,發明了第一臺原始圓盤發電機,這一“新生嬰兒”徹底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活面貌;使學生體會科學成就伴隨著艱辛與矛盾,推動了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為人類社會帶來了福祉,培養其科學情懷.
經歷科學史的演繹及動手探究,學生已經建構了正確的物理觀念,熟悉了科學方法的運用,能夠把握電磁感應現象及楞次定律的本質,體會到了物理世界的統一性和非穩定性.教師可帶領學生總結得出一般性規律——楞次定律: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并搭建如圖5所示的知識框圖,強化理解和記憶.

圖5 楞次定律知識框圖
學生經歷物理學史的滲透,科學探究的過程,對電磁感應現象有了深刻認識,深入理解了楞次定律這一重難點內容,通過直觀感受和親歷實驗,培養了學生邏輯推理、驗證探究、總結歸納的能力,理清了科學本質,汲取了科學方法;其次教師應發揮評價的重要作用,通過課后作業、提問等方式檢測學生對物理概念、規律的掌握情況,若發現問題可及時給予優化指導,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獲得學習反饋.
(1)簡述電磁感應現象及楞次定律的發現歷程?
(2)楞次定律中,誰阻礙誰,怎么阻礙?試著復述右手定則.
(3)從上述學習過程中你學到了什么科學研究方法,在科研或學習中應保持何種態度與責任?
于物理學史教學中融入HPS教學模式,滲透思政理念,可使學生經歷科學探究歷程,切身體驗真實物理情境,有助于對科學本質的深入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態度與責任,領會其中蘊含的科學精神;在“學史明理、學史增信”的過程中正確引導學生崇德修身,達成對其心靈的觸動和精神的引領,在提升專業知識的同時兼修人文素養,實現人文情懷和科學素養雙重育人價值的導向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