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暗明
紫砂壺藝術能夠長盛不衰,與其獨特的材質和精美的藝術表現有分不開的關系,也離不開制壺工匠的聰明才智和對于紫砂壺藝術的熱愛。代代制壺工匠打造出大量的經典款式,對紫砂壺的創作及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并彰顯了紫砂壺藝術的品質與氣質。圖1“線圓提梁壺”的原型是紫砂壺中經典的“線圈壺”,在這一造型基礎上,作者運用較為復雜的圈鈕與提梁設計,使作品獨具個性,更具工藝價值,在與古代工匠的“對話”中延續著紫砂壺藝術的輝煌。

圖1 線圓提梁壺
“線圓壺”出自中國清代道光年間制壺名手邵大亨之手,其創作的這款壺型很少見,可見此壺型的奇特和珍貴。大亨作品的水準是有目共睹的,有“從來佳茗似佳人,千古一器大亨壺”這一說法,可見大亨作品的價值。此款壺型更是有“神品”之稱,僅靠一“線”一“圓”便將紫砂壺藝術的氣韻發揮得淋漓盡致,增一分則肥,減一分則太瘦,骨肉均勻,圓潤而不圓滑,任憑人怎么樣去看,都能順心如意。
“線圓壺”有著圓潤的壺身造型,通常較扁一些,更顯線面之間的“勁道”。壺嘴、把手、壺鈕等結構部分的設計力求簡潔,在壺腹部分有立體的紋線作為裝飾,如同一個圓環套在壺身之上,形成了獨特的透視效果,精妙絕倫,將紫砂壺藝術的線、面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氣韻流暢,令人倍感愉悅。
“線圓提梁壺”繼承的是“線圓壺”的線面透視效果,在具體結構的安排上則有作者自己的想法。壺身的造型更傾向于圓潤飽滿,體現了紫砂壺圓器的標志性特征。壺身體態端莊,肩部開闊且圓潤,筒身弧度并不張揚,略帶弧度更顯內斂氣質和柔美身段。下腹部有迅速收緊的過程,使作品趨于秀氣和靈巧,整體呈現出圓通、隨和的氣質。壺底部平穩,并可見線條的微微弧度,這一設計更可見創作對作品整體線面結構的精準操控,沒有扎實的美術功底和豐富的制壺技術是難以實現的。圓形壺蓋厚度適中,與壺身之間嚴絲合縫地貼合。柔軟的彎嘴鑲嵌在壺身一側,如飄散而出的茶香,又如一段悠揚的旋律,引發人們的無數聯想。
“線圓提梁壺”的紋線裝飾也更加豐富。在壺身中段有三條間距均勻的立體紋線裝飾,如一條精美的腰帶環繞著壺腹,使原本圓潤的壺也能呈現出“腰身”,豐富了壺身表面空間的層次效果。在壺口邊緣處,創作也運用紋線進行裝飾,其與壺蓋之間形成配合,一上一下,一立體,一平面,呈現出不同的線性效果,更顯作品中各部分的統一。
作者在“線圓提梁壺”中有兩處個性化的設計,首先是提梁。提梁是紫砂壺創作中的常用造型,此壺中的提梁由圓線構成,在壺身上方形成了一個大大的圓環,如壺身的倒影,在整體空間上提升了作品的高度,使原本小巧可愛的壺有挺拔之感。除此之外,提梁也是一種“線”,展現了另一種線性美感。其次是圈鈕的設計,這是作品中最復雜的設計。在壺蓋中央,鑲嵌著經典的半環形壺鈕,在壺鈕上,套著一個小圓圈,這個小圓圈并不是與壺鈕或壺蓋鑲嵌起來的,而是活動的,當人們觸碰壺體,尤其是拿取壺蓋和倒茶時,小圓圈便會與壺鈕、壺蓋之間產生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響,使原本沉默的壺有了音律效果,為作品增添了趣味性,讓人們在賞壺、用壺之時能夠聽見壺的聲音,獲得更加豐富的藝術享受。
“線圓提梁壺”表面是鮮亮的紅色,可見泥料含有較多的鐵元素,這種泥料也是紫砂壺創作中的常用泥料,作者用這種泥料有個人審美喜好的因素,同時也可烘托“線圓提梁壺”的經典性。壺體表面光滑、細膩,如無瑕美玉,令人在視覺上便能感受到溫度,體現泥料品質之完美和作者無懈可擊的制泥工藝。在泥料的襯托下,作品的面、線以及氣韻都更佳流暢,那一條條紋線并不是靜止的,而是遵守著一定的規律在運行著,富有節奏美,讓人們時時能感受到作品的生氣,也就能體會到紫砂壺經典款式的內在活力,以及紫砂壺藝術的時代感與新鮮感。
“線圓壺”是大亨大師工藝智慧的結晶,為紫砂壺藝術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經驗?!熬€圓提梁壺”以經典款式為架構,綜合了提梁與圈鈕這兩種紫砂壺藝術中的經典設計,其經典性與工藝價值不言而喻。紫砂壺經典款式需要被繼承,更需要在繼承中有所創新,以此才能延續紫砂壺藝術之命脈,彰顯紫砂壺藝術的創作活力與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