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寬
紫砂壺藝是中國傳統藝術品中的一朵奇葩,不僅具有精美的藝術表現和極高的收藏價值,更具有獨特的實用性。也正是這種實用性使紫砂壺藝術與人之間獨有一份親近的關系,比其他藝術品多了一份溫暖。圖1“真禪是福壺”一方面是源于佛教文化中的“禪”,另一方面則是具有吉祥意義的“福”,作者巧妙地結合,使作品體現出中國特色的人生哲學。本文綜合工藝與文化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說明作品的藝術特征,解讀作品的主題內涵。

圖1 真禪是福壺
紫砂壺藝術在五百余年的發展中形成了穩定的特征,尤其在泥料方面體現地最為鮮明,泥料燒制后的顏色分為紫泥、紅泥、段泥等多個種類。此壺用的泥料是紫砂壺中最經典的一種,作者借此泥料主要表現紫砂壺的傳統特色,并烘托出“禪”的深邃與“福”的深厚。
紫砂壺別名“紫玉金砂”,“真禪是福壺”所呈現地是“紫玉”之美。壺的表面是紫檀色,紅中帶紫,紫中又有棕,色彩層次豐富,且每種色彩的特點都能體現出來:紅的華麗、紫的高貴、棕的樸素,這種獨特的效果為紫砂泥所獨有。作品泥料色彩醇厚、均勻,作者不僅保證了泥料的細膩感,也保留了泥料的砂質肌理特征,并進行了一定程度地打磨,使壺的表面呈現出細潤的光澤,更顯作品之精湛。
“真禪是福壺”的色彩與質感一是代表了紫砂壺創作的審美特色;二是體現了紫砂壺制泥工藝的精湛。奠定了作品的傳統氣韻,讓人們能夠沉心靜氣,逐漸進入到壺的世界當中。
“真禪是福壺”在造型的設計上簡單又可愛,作品的體積十分嬌小,可輕松置于手掌之中,是賞玩佳品,這樣的體型也是紫砂壺作品的特點之一。
“真禪是福壺”采用的是圓形,與紫砂壺中的經典款式“掇球壺”頗為相似。壺身是一個非常標致的飽滿圓球體,形如一粒天然形成的大珍珠,將紫砂壺圓器那珠圓玉潤的美感發揮到極致。線與面之間結構緊密,輪廓線條完整,弧面弧度恰到好處,圓而不憨,巧而不滑。為了平衡壺體,創作在壺的底部鑲嵌了纖薄的圈足,不僅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也能將壺身形態襯托地更加分明。
作者將壺身頂部拍打的較平一些,上接一段非常短促的頸部,以區分開壺身與頸部的結構。壺蓋如一頂圓帽,是一個半圓,壺頸部與圓蓋邊緣的圓線立體,構成的是紫砂壺中經典的“子母線”結構。壺蓋中央鑲嵌了一粒完美的圓珠的子,與壺身造型交相輝映,兩顆“明珠”鑄就了作品的輝煌。
壺嘴圓胖,短小可愛。環形把手線條流利,弧度帶有張力,且線條從上到下有著明顯的變化,不死板,上端的“飛”靈動飄逸,更可提供重要的支撐功能。
壺中的壺鈕、壺蓋與壺身的原型皆是圓形,三者的大小比例配合完美,如三顆玉珠串聯而成,故稱為“掇球”。此款壺型工藝難度較高,故作品的價值也就有所保證。
“禪”是一種隨和、空靈的境界,象征“禪”之修為,提醒人們修行到一定程度一切便可水到渠成,其中包含著貴在堅持的人生道理。圓形在中國文化中有吉祥意義,作品處處為圓便是處處有“福”。
“真禪是福壺”還結合陶刻裝飾,“真禪是福”四個大字整齊地分布在壺面之上,筆畫有力,橫平豎直,盡顯中國風骨。更為獨特的是,作者運用的是中國古體文字,字形復雜,充滿歷史韻味,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境界,代表了“禪”之哲學的歷史悠久和福所代表的吉祥文化的深厚。
陶刻裝飾是對作品主題的直接表達,文字裝飾左側還帶有縱向排列的“真禪是福”四字,以幫助人們理解作品的主題,可見創作的細心。“真禪是福壺”在經典款式與陶刻文字的配合下散發出濃厚的古韻氣息,文化感極強,有力地體現了紫砂壺在藝術與文化兩個方面的價值,讓人們充分感受到紫砂壺藝術的歷史悠久與內涵魅力。
“真禪是福壺”不僅有著高雅的“禪”的境界,還有著深厚、真摯的情感,讓人們有著多重體會。在內涵上豐富、宏大,其目的不僅讓人們放松、休閑,更注意以內在的民族文化、精神等啟發人們享受雋永,讓紫砂壺精神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