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夢
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禮物有很多,其中有許多是天然的藝術品,自古以來就受到中國人的青睞,圖1“石兮壺”的創作就是從奇石中得到的靈感,利用紫砂自身優良的塑性,模擬創作出奇石的形態,并將這種形態與紫砂壺自身的結構融合在一起,誕生出兼具紫砂壺人文性和石趣的全新的茶壺造型。

圖1 石兮壺
紫砂壺的造型千變萬化,這些多變的造型無一不是創作者智慧的結晶。創造新的紫砂壺,創造更受人們歡迎的紫砂壺,是創作者的源動力。當代紫砂壺藝創作,一方面是對紫砂陶藝傳統的繼承,延續和創造紫砂文化自身的輝煌;另一方面則是一個個獨立的創作者追求自我、戰勝自我的挑戰,跳出傳統紫砂壺既定的造型,創造出獨屬于自己的紫砂壺器,是每一個創作者的夢想,“石兮壺”就是為實現這種夢想諸多嘗試之一。
自然和樸素是讓人喜愛的兩種特質,在紫砂壺的制作中,要想獲得這兩種特質,就要思考創作主題與紫砂本身材質的相容性。紫砂泥有不同的種類,不同種類的紫砂泥又可以根據目數細分,“石兮壺”所選用的是寶山礦區的降坡泥,泥料細度目數為36,燒制溫度在1 180℃,燒制后顯現出橙紅色調,胎質為較粗的梨皮性狀,但粗而不糙,在光線照射下色澤顯得較為豐富,收縮比例在6.5%,之所以選擇這種泥料來塑造“石頭”,是因為這種泥料的粗而不糙的特性,在用來表現巖石的風化效果時會顯得尤為生動逼真。
“石兮壺”的創作思路融入了傳統美術思想寫實表意的塑造方式,為了呈現出一種自然樸素的美感,在整體形態的表達上有著十分明顯的創新色彩,這種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回饋浸染著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壺的表面以堆貼的手法制作出“石”的質感,并以壺口為核心,將石的趣味蔓延開來。“石兮壺”的整個壺面依舊光潤流暢,其中“石”的韻味卻非常的濃烈,讓人感覺整個茶壺是從石塊上生長出來的,好似在下一刻,茶壺便會浸潤到石中,完完全全地被同化成一樣的石頭味道。想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在制作這把壺之前,充分了解石之結構。
不同的石頭具有不同的內在結構和外在表現,如質地堅硬,色澤美麗的花崗巖;呈顆粒狀的石灰巖;孔隙結構的玄武巖等,“石兮壺”塑造的是孔隙鮮明的玄武巖結構,一個一個不規則分布的氣孔讓這種石頭的辨識度極高。“石兮壺”在壺口部分的塑造都使用了這種不規則氣孔結構來進行裝飾,需要注意的是,在塑造這種氣孔時,其空隙中的棱角都是內向分布,即沒有任何一處空隙結構會凸出到茶壺輪廓之外,從而影響整體圓融一體的線條,這樣塑造的好處十分明顯:首先,茶壺本身的造型會顯得更加凝練;其次,符合傳統紫砂壺對“手感”的要求,無論從那個角度撫摸上去,都不會“扎手”,這是一把優秀的紫砂壺必備的前提;最后,就是茶壺輪廓的連續性不會被破壞,流暢是紫砂壺審美中一個相當重要的指標,形體上的滯澀會直接影響茶壺的觀感。一把看起來流暢的紫砂壺,會讓人感覺身心愉悅,有限的裝飾不會帶來過多線條所形成的雜亂感,在引入石之趣味的同時,還讓人記得這是一把淳樸無華的紫砂壺。一彎壺流,圈耳把,壺鈕上下分明的獨特構造對應著口蓋之間,上下呼應,向上烘托,整把茶壺遵循著傳統的審美,又帶有全新的創意,在新與舊的交替之中形成了獨特的審美語言。
在紫砂壺的創新制作中,主題的表達不能無限度地在茶壺上進行擴張,有限的形體塑造及裝飾變化才是紫砂壺創新的靈魂所在。用最少的技巧,點出“石之趣味”,用生動形象但有限的塑造,給予人充分聯想的空間,一把給人帶來思緒飛揚的紫砂壺,才是喝茶時的絕佳伴侶,只有無限的想象才能帶來充分的文化藝術空間。
綜上所述,“石兮壺”石之趣,顛覆了石頭僵硬冷碎的呆板印象,為紫砂壺趣味的藝術塑造制造了出色的反差,在種種自然平凡的事物當中,突破日常的局限,以更高的視野來塑造和表現,創造出全新的雅趣,這才是當代紫砂壺藝創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