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職場中年人“考證熱”興起。考證似乎有一種魔力,能賦予陷入焦慮的中年人暫時的新方向。但至于是治標還是治本,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更廣闊的職業空間值得拼一下
“我一直在考注冊電氣工程師,為此準備了很久。”在一家設計院工作的吳楠告訴記者,“作為中年考證人,要兼顧家庭和工作,付出的努力比年輕人要多很多。”
在單位,吳楠需要完成日常工作,也不希望讓領導和同事發現自己在復習考證。回到家,年幼的孩子要照顧陪伴,所以復習時間常常要等妻兒都睡了之后。吳楠之所以選擇考證,是因為一旦考過,一證在手不僅本單位內部可以適當加薪,拓寬工作的平臺,即使未來想跳槽也會有更多的選擇。
同樣在復習考證的周薇,一直在準備注冊會計師的考試。但對于本科學習語言類的她而言,注冊會計師考試的許多內容涉及邏輯和計算,復習起來仍很吃力。
之所以放棄原本的小語種專業轉行當會計,周薇坦言是因為自己所學的語種就業范圍狹窄,“有的師哥師姐轉行做會計師成功了,如果再加上小語種優勢,找相關方面的會計和審計工作也會有加分。為了將來的可能,我愿意拼一下。”
職業生涯和繼續教育的缺失
對于周薇的想法,有從事過多年相關工作的注冊會計師向記者坦言:“看似有優勢,實則也走了不少彎路,如果能夠在高考報志愿時就選擇會計專業,打好基礎,哪怕日后有興趣再學小語種,都要比現在的路好走許多。”
對此,天津市工會干部管理學院教師鄭永強認為,中年考證熱的背后,是職業生涯焦慮。一方面是職業生涯教育缺失,校園職業生涯教育缺乏實際情景,不可避免地流于形式。而到了職場,部分企業很少對員工的職業生涯進行輔導和規劃。另一方面,繼續教育體系并不完善,很多員工接受的院校教育只是拿到了“入場券”,入場之后繼續教育環節的缺失,讓職場中年人不得不以“考證”代償。
這一點吳楠深有體會,設計院里許多人都在考證,涉及建筑類的方方面面。“畢竟多一個證多一個硬件條件,以后晉升時能拿得出手,同時考證本身就是業務提高的過程。如果我不考,日后業務能力、晉升也會落后于他人。”
而周薇也坦言,如果在高中階段,自己能夠了解不同專業未來的發展路徑,知悉不同職業的準入機制和晉升空間,知曉自己更適合選擇哪個專業和行業,也許就會做出不同的選擇,“人到中年通過考證來給自己換專業換職業,即便考下了,也比本專業人士少了很多競爭優勢。”周薇在奮爭的同時也有一絲絲無奈。
不該為“證”而學
技不壓身,證不壓身。證多自然是一件好事,但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是,“考證拿證到手軟,依然沒有安全感”“多證在手,依然發愁”等現象并不鮮見。有業內人士就表示,隨著“掛證”現象被規范,一些證書的含金量雖然還有,但已經不如從前,“特別是建筑行業領域”,而個別職業培訓機構之所以炒熱考證焦慮,也與“雙減”后部分投資流入職業培訓機構不無關系。
記者采訪中發現,更為尷尬的是,一些人復習到一半,發現自己要考的證沒有了。胡女士打算考心理咨詢師證,是因為曾聽說有親戚朋友因為拿到了該證,從事相關職業而取得較高收入,但復習到一半時卻發現考試沒有了。經了解,在2017年9月人社部公布的《國家職業資格目錄》中,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并未列入,該職業不再是準入類行業。
準入類的職業資格考試正在被逐步規范,而這些規范也在縮減職業資格考試培訓機構的生存空間。2021年底,人社部公布了《國家職業資格目錄(2021年版)》,共計72項職業資格。優化后的目錄與2017年相比,職業資格減少了68項,削減49%。
因此,讓“考證熱”處于適溫狀態,引導大家理性考證,還需要國家加強指導、優化政策。(綜合《工人日報》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