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江蘇省電力建設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張 雷
某600MW 燃煤機組鍋爐為上海鍋爐廠有限公司生產的SG-2136.5/17.55-M 型亞臨界中間一次再熱控制循環汽包爐,鍋爐型式為一次再熱、單爐膛、四角對沖正反切圓燃燒方式、平衡通風、全鋼構架、全懸吊結構Π 型爐。鍋爐設計煤種為神府東勝煙煤。燃燒器呈四角切圓布置,每角布置有十四層噴口,六層一次風噴口,八層二次風噴口,間隔布置。
該機組長期存在A/B 兩側再熱汽溫偏差過大的問題,導致再熱器減溫水量長期處于較高水平。本文以某600MW 機組為對象,開展燃燒優化調整試驗,通過配風調整的手段精準調整再熱汽溫偏差,提升鍋爐機組的經濟性、安全性。
為全面了解鍋爐運行狀態,鍋爐摸底試驗主要在600MW、500MW、350MW 和245MW 典型負荷工況點、習慣磨組合運行方式下進行,試驗期間實際測量了SCR 入口和空預器出口NOx 濃度、氧量、CO 含量以及煙氣溫度等數據,并對灰渣可燃物含量進行化驗,計算鍋爐熱效率。
試驗期間,進行了大量的配風調整試驗,觀察不同的配風方式對鍋爐末再出口汽溫偏差的影響。調節的方式及內容主要包括:燃盡風就地水平擺角(整體及單角)調整;輔助風單層及單角風門開度調整;燃料風開度調整;整體配風方式調整。
通過上述調整,可有效降低再熱器A/B 兩側吸熱量偏差,進而降低末再出口汽溫偏差。其中,調節燃盡風就地水平擺角對調節末再出口汽溫偏差最為有效。
在600MW 負荷和500MW 負荷,進行了變輔助風層風門開度的試驗,測試不同配風方式下的再熱汽溫偏差、再熱器減溫水偏差及鍋爐熱效率。
在當前的邏輯控制下,熱一次風母管壓力隨負荷變化,高中低負荷下的熱一次風母管壓力變化區間不大。試驗中,對350MW 和600MW 兩個典型負荷下的熱一次風壓力進行了優化和調整。
溫度測量點為SCR 入口及空預器出口位置,按照相關標準規定的等截面網格法首先進行標定,再選取足夠數量的代表點進行溫度測量,每個煙溫測點布置I 級精度K 型鎧裝熱電偶并經無線變送器無線連接至數據采集系統。數據采樣周期2秒,每分鐘系統自動記錄一次該時間段內的平均值。
煙氣測量點為SCR 入口及空預器出口位置,按照相關標準規定的等截面網格法首先進行標定,再選取足夠數量的代表點進行煙氣成分測量。測量方法使用高質量無縫管將煙道內煙氣抽出后經過干燥、去灰、冷卻等預處理后,導至煙氣分析儀(德圖)進行測量工做,其系統分析圖如圖1所示。

圖1 煙氣取樣分析系統
試驗期間,采用機組配套的DCS 系統采集與記錄相關的鍋爐及空預器運行參數,每分鐘記錄一次。
SCR 入口和空預器出口煙溫以出口截面的各點算術平均值計;整個試驗期間的溫度、煙氣成分分析等數據以時間步長上記錄的數據算術平均值計;空預器入口風溫以一、二次風溫用一、二次風量加權平均計算;鍋爐的飛灰和爐渣比例按照90:10計算;鍋爐熱效率計算按ASME PTC 4.1反平衡法計算;鍋爐熱效率考慮空預器進口空氣溫度和煤質偏差修正。
摸底試驗主要結果匯總如表1所示。

表1 常用負荷下的鍋爐摸底結果匯總
根據摸底試驗結果,在600MW~245 MW 的不同負荷工況下,鍋爐機組普遍存在A 側再熱器吸熱量明顯高于B 側再熱器吸熱量的現象;中高負荷(500MW 以上),運行人員通過調節A/B 側再熱器減溫水量控制末再出口A/B 側汽溫偏差,使得A 側減溫水量明顯高于B 側;在低負荷(400MW 以下),因鍋爐整體熱負荷偏低,末再出口汽溫未達到或接近設計值535℃時,此時無再熱器減溫水,末再A側出口汽溫較B 側出口汽溫低5℃以上;根據煙氣測試結果,在600MW~350MW 的不同負荷工況下,鍋爐內煤粉燃燒充分,SCR 入口CO 濃度基本為0,飛灰及大渣可燃物含量在1%左右(T-01除外),爐內燃燒狀況較好,鍋爐熱效率在93.67%~94.28%之間;在245MW 負荷下,因采用大氧量運行,排煙熱損失較高,鍋爐熱效率為92.13%。
調整后的典型負荷工況下的鍋爐運行參數及煙氣測試如表2所示。

表2 末再出口汽溫偏差調整后的典型工況測試
燃盡風就地水平擺角調整后,在600MW~245 MW 的典型負荷下,末再出口汽溫偏差減小,再熱器減溫水偏差基本消除,鍋爐運行的安全性得到提升。
在600MW 負荷和500MW 負荷,進行了變輔助風層風門開度的試驗。不同配風方式下的再熱汽溫偏差、再熱器減溫水偏差及鍋爐熱效率測試結果如表3所示。
根據表3測試結果:在600MW 附近負荷,通過改變輔助風配風方式,不能明顯改善再熱器兩側汽溫偏差和減溫水量偏差,并且對鍋爐熱效率影響不大;在600MW 負荷,開大輔助風層風門開度,主燃燒區域進風量增加,火焰中心略有下移,再熱器減溫水降低約7t/h,飛灰及爐渣可燃物含量有所降低,鍋爐熱效率變化不大,SCR 入口NOx 濃度增加約25mg/m3;在500MW 負荷,開大輔助風層風門開度,主燃燒區域進風量增加,火焰中心略有下移,再熱器減溫水降低約4t/h,飛灰及爐渣可燃物含量有所降低,鍋爐熱效率提升0.13個百分點,SCR 入口NOx 濃度變化不大。

表3 變輔助風層風門開度試驗工況匯總
鍋爐機組當前的熱一次風母管壓力控制曲線如表4所示。

表4 原熱一次風母管壓力控制曲線
在當前的邏輯控制下,熱一次風母管壓力隨負荷變化,高中低負荷下的熱一次風母管壓力變化區間不大,運行人員習慣于對熱一次風母管壓力手動設置-0.6kPa 的偏置,保證各臺磨煤機入口一次風壓力。試驗中,對350MW 和600MW 兩個典型負荷下的熱一次風壓力進行了優化和調整。結果匯總如表5所示。
如表5所示,350MW 四磨運行和600MW 五磨運行時,在磨煤機熱風門投自動運行狀態下,降低熱一次風母管壓力0.2kPa,各磨入口一次風量基本保持不變,熱風調門開大,一次風節流損失減小,一次風機電流降低。在日常運行負荷(350MW~660MW)下,通過設定壓力偏置-0.8kPa 基本能夠滿足磨煤機實際運行的磨入口壓力,保證磨入口風量。而對于深度調峰時的240MW 負荷,6號鍋爐出于安全考慮仍采用四磨運行,此時鍋爐運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運行主要參數記錄如表6所示。

表5 熱一次風母管壓力優化調整工況
從表6可以看出,240MW 負荷時,BCDE 磨運行,單臺磨平均煤量僅28.40t/h,運行人員仍根據習慣運行方式對熱一次風母管壓力設置偏置-0.5kPa,此時運行磨的熱風門開度基本在10%~15%之間,熱一次風母管壓力節流損失較大,一次風機存在高壓頭低流量的失速風險。

表6 240MW 負荷運行參數記錄
建議評估深度調峰負荷(如240MW)采用三磨運行的安全性,并在四磨運行時,將熱一次風母管壓力偏置設為-1kPa,降低一次風機出口壓力和一次風道節流損失,保證深度調峰期間鍋爐運行的安全性和經濟性。
同時,考慮對現有熱一次風母管邏輯控制函數進行整體修改,修改成自變量為最大出力磨的煤量,因變量為熱一次風母管壓力的邏輯控制函數,從而提升制粉系統運行的安全性和經濟性。
本文以某600MW 機組為對象,開展燃燒優化調整試驗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通過燃燒優化調整后,在600MW、500MW、350MW 和245MW 典型負荷工況下,末級再熱器出口汽溫兩側偏差明顯減小,再熱器減溫水流量兩側偏差基本消除,再熱汽溫兩側偏差的問題得到有效改善,鍋爐運行的安全性得到提升。
在600MW、500MW、350MW 和245MW 典型負荷工況下,鍋爐采用常用磨組合運行方式均能夠保持較好的燃燒狀況,SCR 入口CO 含量基本為0,飛灰爐渣可燃物含量控制在1%以內,600MW、500MW 和350MW 負荷工況下的修正后鍋爐熱效率在93.70%~94.20%之間。245MW 負荷工況下的修正后鍋爐熱效率為92.42%。在600MW、500MW、350MW 和245MW 工況下的空預器漏風率平均值分別為6.67%、7.70%、10.75%和12.38%。
本次燃燒優化調整試驗得出了兼顧安全、經濟和環保的鍋爐關鍵運行參數的優化控制曲線,將本次優化試驗的成果落實到了日常運行中去,能夠帶來可觀的長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