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析男,余紅敏,王夢琦
(1.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2;2.貴州省喀斯特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2)
區域或全球水文循環的變化逐年加劇,導致極端災害天氣頻發[1],這一變化體現在了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等變化環境的影響[2],而氣候變化作為人類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使得降水分布特征變化劇烈[3],甚至更多氣候因子的變化亦十分劇烈,氣候特征的變化研究逐漸受到學者們的重視[4]。對于氣候變化的研究,人們往往對降雨和氣溫等氣象因子進行統計,分析其發展趨勢、相互關系或者分布規律,林婧婧[5]等對降水序列進行分析,認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下,降水呈減少趨勢發展;李啟芬[6]等研究了中國夏季降水與全球海洋環流之間的關系,認為大氣環流可以作為中國夏季降水預測的依據;方德賢[7]等對重慶地區降水的時空分布特征進行了研究,劉曉婉[8]對金沙江流域的氣象因子特征進行了分析,得出了氣溫分布基本按照高程由高到低呈遞增形態。上述學者對研究氣象因子分布特征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思路,也為本文研究氣候變化背景下巖溶區主要氣象因子提供了參考。
本文將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以貴州典型巖溶區為研究實例,以年降水量等8個氣象因子作為研究對象,以水文基因遺傳、變異理論[9]為途徑,對其氣候因子變化及其影響進行分析,研究成果對研究我國巖溶山區氣候變化提供了思路和參考。
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氣象數據共享服務網,為貴州省思南站的1959~2012年的年降水量、年平均最高氣溫、年平均最低氣溫、年平均氣溫、年極端最高氣溫、年極端最低氣溫、年最大一日降水量、日降水量≥0.1 mm日數等8個氣象因子。
變異診斷采用謝平教授[10]于2010年提出的水文變異診斷系統,分為初步診斷、詳細診斷和綜合診斷。其中,在初步診斷時,根據不同的置信區間(顯著性水平)將變異程度劃分為無變異、弱變異、中變異、強變異、巨變異;在詳細診斷中,分別采用不同的方法來判斷其變異的形式;在綜合診斷中,采用跳躍綜合和趨勢綜合,引入效率系數來評價最終的變異形式(趨勢、跳躍)。

圖1 水文變異診斷系統結構圖
思南縣位于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地區西部,烏江中游,全縣行政面積2 230.50 km2,地跨東經107°52'22''~108°27'24'',北 緯27°31'42''~28°9'24'',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春夏較長,冬秋較短,夏熱冬暖等特點。烏江河谷一帶氣溫較高,西北、東南及邊緣地區氣溫較低。冬春季節較夏秋季節氣溫要低。思南縣屬災害性天氣較多的縣,主要災害有干旱(春旱、夏旱)、冰雹、大風、倒春寒、凝凍及暴雨等。危害嚴重的干旱有春旱和夏旱[11]。
思南縣境內除烏江干流外,共有大小溪流601條,均以烏江為排泄基準面呈網絡狀遍布思南縣,隸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其中,流域面積達20 km2以上的河流28條,河道總長535.3 km,加上烏江思南段計613.4 km。境內較大的烏江支流有7條。
思南縣境處貴州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大斜坡地帶的北部邊緣,居武陵山脈與大婁山山脈之間,河流和山脈沿這些構造線發育,烏江干流由西南角進入縣境,沿北東向至塘頭江口折向北流,將縣境分為東西兩部分,因烏江干流及其支流的強烈切割,思南縣境形成東南和西北邊緣高,中部烏江河谷低的“V”字型基本輪廓,屬巖溶中等發育區。縣域內景觀獨特,有出露面積10 km2的連片喀斯特石林,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國土資源科普示范基地”、“烏江喀斯特國家地質公園”、國家4A級景區。全縣地熱資源豐富,有11個地熱泉點,日出水量1.2萬t,被中國礦業聯合會命名為西南片區第一家“全國溫泉開發利用示范區”,是“中國溫泉之鄉”。
降水、氣溫是衡量一個區域水汽充足和自然環境重要的氣象要素,采用水文變異診斷系統對思南縣降水、氣溫等主要氣象要素序列進行變異診斷,取第一置信水平為α=0.05,第二置信水平為β=0.01,根據Hurst系數對變異程度進行分級,見表1,其中,Hurst系數臨界值hα=0.698、hβ=0.747。診斷結果見表2。

表2 思南縣氣象要素變異情況分析表
年降水量、年平均最高氣溫、年平均最低氣溫、年平均氣溫、年極端最高氣溫、年極端最低氣溫、年最大一日降水量、日降水量(≥0.1 mm)日數的Hurst系數分別為0.564、0.781、0.816、0.765、0.714、0.854、0.558、0.746,結合表1的變異程度分級,變異程度分別為無變異、中變異、中變異、中變異、弱變異、強變異、無變異、中變異。

表1 基于Hurst系數的變異程度分級表[12]
(1)思南縣的年降水量和年最大一日降水量無變異,說明該地區的空域降水量并未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進一步說明思南地區的空域來水較為穩定,強旱和強澇的情況并不明顯,但需要進一步結合氣溫和區域徑流來水綜合分析。
(2)年平均最高氣溫在1997年發生跳躍向上的中變異;年平均最低氣溫發生了趨勢向上的中變異;年平均氣溫在1997年發生跳躍向上的中變異;
(3)年極端最高氣溫在1972年發生跳躍向下的弱變異;年極端最低氣溫在1977年發生跳躍向上的強變異;
(4)日降水量(≥0.1 mm)日數在1977年發生跳躍向下的中變異。總體上,思南縣的氣溫受氣候變化影響劇烈,且降雨不穩定。
年平均最高氣溫、年平均最低氣溫、年平均氣溫、年極端最高氣溫、年極端最低氣溫都發生了變異,變異的強度分別為中變異、中變異、中變異、弱變異、強變異,變異的形式分別為(1997年)跳躍向上的變異、趨勢變異、(1997年)跳躍向上的變異、(1972年)跳躍向下變異、(1977年)跳躍向上變異。
(1)年平均最高氣溫和年平均氣溫都在1997年發生跳躍向上的中變異,說明長期來看,在1997年時,思南地區溫度突然升高,對當地蒸發影響是巨大的,如果境外來水不變的情況下,且降雨未發生明顯增加時,將會發生氣象干旱,故該區域水利工程的調蓄作用壓力巨大。
(2)年平均最低氣溫呈現趨勢上升的中變異,說明該區域溫度在逐漸且較為劇烈的呈現上升,再結合年平均最高氣溫和年平均氣溫,更加印證了思南地區溫度將會冬暖夏燥的情況,這對當地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警告,在未來工作中,如果水土保持工作被忽視,將會造成不適宜的居住環境和生態環境。
(3)年極端最高氣溫呈現弱變異,且是在1972年跳躍向下,說明在1972年之后年極端最高氣溫在降低,因為是弱變異,說明影響并不大;結合年極端最低氣溫,其在1977年呈現跳躍向上的強變異,說明極端低氣溫在升高,說明思南地區極端氣溫呈現上升的變化,且變化區間越來越小(極端高溫降低、極端低溫升高)。與(1)(2)的結論相結合,因1997年后年平均最高氣溫、年平均氣溫在升高,且年平均最低氣溫在趨勢上升,說明思南地區在進入90年代后期面臨著高溫炙烤,需要濕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一系列措施才能維持區域過去的氣候條件。
(4)日降水量(≥0.1 mm)日數在1977年呈現跳躍向下的中變異,即在1977年后,日降水量≥0.1 mm的天數在減少,降水量在天數上分布不均勻,而年降雨量又未發生變異,可以認為年降雨量是沒有受到氣候影響的,且年最大一日降水量亦是無變異,說明發生極端降水的日數發生的增多的情況,即暴雨連綿。這種情況對思南地區的防洪壓力較大,要注意防范地質災害等一系列自然災害問題。
思南縣現有國家4A級景區2個、3A級景區2個,省級旅游度假區1個,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各1個。在建的4A級以上標準景區4個;且生態保存完好,保持著生物多樣性,有白鷺湖國家濕地公園、萬圣山森林公園、四野屯自然保護區,有紅豆杉、千年楠木王、千年銀杏等珍貴植物,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楠木之鄉”。思南縣2020年生產總值為174.78億元,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87.43億元,占比50.02%,其旅游服務業的產值占比較高。思南縣是貴州省縣市的一個縮影,也是“綠水青山便是金山銀山”的典型代表,依靠優秀的自然資源發展經濟,促民生、穩社情。為了維持和保障思南縣的生態環境資源,確保經濟穩定發展,則必須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利和弊。對于巖溶山區,小氣候頻繁、水資源分布不均勻,其水土保持、水利建設會遇到重大的考驗,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思南縣乃至貴州省已經為這片青山綠水保駕護航。
根據本研究對氣候要素的變異診斷成果,可以看到:①思南地區溫度在逐年升高;②極端高溫在逐步轉變為常態高溫;③年降水沒有變化,但暴雨情況增多,即年內分布不均勻情況越來越嚴重。因此,思南地區若要打穩生態牌、穩定綠色經濟生態圈,且要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發展穩定、環境適宜等條件,環境保護、水利建設則必須緊跟區域發展的步伐,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
近年來,思南建設各類水利工程穩定水安全,打造烏江水利風景區,實現獨特水文化,水土保持逐年加大投資,從實際措施上應對了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