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洋
摘 要:原生態音樂是各民族廣大人民群眾所創造的、在民間流傳的所謂原汁原味的民間音樂形式,具有口口相傳、未經現代專業化雕琢的本質。它具備民族性、原生性以及自然性三種特質。民族性是判斷原生態藝術最重要的指標,它代表著民族自我傳承延續的特性。相比較下,諸如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或少數民族風格合唱作品的演唱方法是否應沿用該民族的歌曲唱法與習慣進行演唱?當今各種唱法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應如何選用作品的演唱方法?國內當代的合唱新作從創作開始就結合了眾多原生態唱法與傳統唱法元素,應以何種審美表達來表現當今少數民族風格的聲樂作品?筆者作為一名指揮教師,擬從合唱藝術的角度探討以上問題。
關鍵詞:原生態音樂;蒙古族風格
一、原生態音樂的特征
原生性即所謂的原汁原味的特點,是指民族藝術本身最初生成的形態,而非經由專業能力反復打磨而成的精致藝術品。原生態的自然性指的是民族世代流轉中傳承的自然特性。傳承會讓作品日益完善,但其本質依舊存在,即屬于原生態的范疇。雖然在此界定的原生態音樂是原始的,但由于各民族歷經長時間的傳承,能夠保留下來最初感覺的作品并不多見。要完全確保一種文化自始至終不被外界的發展所改變,筆者認為是具有很大難度的。
由此觀念延伸,蒙古族長調音樂是否為原生態的音樂文化?答案是肯定的。長調音樂是蒙古族人進入草原后逐漸形成的一種牧歌形式,在本質上具備很高的原生性,即在廣闊的草原生活中,透過自然環境的熏陶逐步形成的歌唱形式,它是草原上不折不扣的原生藝術;另一方面它也有著強烈的民族性,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與自我保護的特征,使長調文化在蒙古族音樂中完成了自我傳承與發展。但不是所有的長調音樂都有所謂的原生性,其演唱方式或技巧可能會受到鄰近一些地區的演唱習慣的影響而有所改變。例如,巴爾虎色彩區(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今巴爾虎、海拉爾一帶)以呼倫貝爾市為主體,其長調的演唱所使用的諾古拉(長調演唱技法)是硬腭式的諾古拉,也稱為“巴爾虎諾古拉”,演唱起來清脆明亮、剛毅硬朗。但后來受鄰近錫林郭勒盟地區唱腔的影響,有些歌者也逐漸改變了演唱的方式,改用下頜式諾古拉詮釋歌曲。漸漸地自己的長調特色反而弱化了,別的地區的長調唱腔也沒完全學好。原引以為豪的地區唱腔風格特征就這樣消失了,有些得不償失。但對于整個蒙古族長調唱腔的發展來說,這體現了一種蒙古族地區部落間的音樂文化發展的流動性,尤其是在不同風格區的交界處,這種發展是很常見的。等到長調歌者發覺失去了歌唱風格特點的時候,他們會想要把它找回來,就像蒙古族呼麥的循環換氣一樣,如何消亡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民族音樂的傳承者們會想辦法將其找回,并再努力讓它能夠繼續流傳。
二、不同唱法的融合與發展
隨著聲樂技術上的突破,人們的觀念在不斷改變。很多獨唱作品中,老師與同學開始嘗試將民族唱法、美聲唱法與流行唱法相融合,讓很多相對流行的歌曲也能夠登上正式場合進行演唱。在這個過程中,幾種唱法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無法清楚地劃定界限。曲目的范圍也不再那么嚴格,出現了民美、民通、時尚民歌等新的唱法界定以及歌曲種類的詞條。2006年,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大賽中甚至出現了一種更為特殊的唱法,稱為原生態唱法。這種唱法指未經專業發聲訓練天然形成的、帶有原始風貌和地域風俗的一種演唱方式。當時通過比賽,很多不被人知的特殊唱法逐漸走進了大眾的視野,例如內蒙古的長調、呼麥,侗族的大歌等等,之后也陸續在網絡上引起了很多相關的話題討論。對于原生態的演唱方式,學院派的專家學者們也產生了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原生態的演唱是未經訓練所天然形成的,風格性強,只有未經雕琢、沒有人工訓練的痕跡才是好的。演唱講究的重點是天然,即使聲音不夠漂亮也沒關系。同時也認為非原生態地區的人無法演唱原生態的作品,原生態作品是專有地區的獨特唱法,外人是不可能學會的。而原生態的歌手不應該被進行專業化的訓練。
第二種觀點認為原生態的表演者在舞臺上進行表演就已經脫離了原生態,只有在他們所在地區,結合他們的聲音才是真正的原生態演唱,上了表演舞臺后就已經有了變化和加工。
第三種觀點認為原生態的演唱應該通過一些聲音的專業訓練,使聲音更加完善,服飾動作也要更為漂亮有民族特色,展示出表演的最美一面,稱之為原生態作品的表演者。很多少數民族原生態的歌者經過訓練,聲音并不會失去原有的民族特色,反而會掌握更多演唱技巧,這是對原生態作品的一種傳承與提高。
筆者認為對于作品的演唱方法,演唱者應秉承一種相對開放的態度,在不斷的演唱中進行嘗試,獲取聲音更多的可能性。我國著名歌唱家雷佳老師在她的博士畢業音樂會后也曾發表過這樣的感想,認為不要用唱法禁錮自己,只要是符合作品需要的聲音,那就是好的聲音。演唱者應當以作品的需求為先,用最恰當的聲音去詮釋作品。
三、蒙古族音樂作品的審美心理
以蒙古族草原音樂的發展為例,蒙古族音樂受當地文化的影響最為巨大,尤其是在進入草原后的這段發展時期。除了受到環境影響,還受到人文因素的影響。蒙古族詩人鮑爾吉·原野曾說道:蒙古長調的三種境界,第一是歌聲的遼闊,聽了讓人有心胸開闊之感,這是最淺的一層境界,是天然環境造就的,是渾然天成的“場”;其次是歌聲中的蒼涼悲抑,這是蒙古族人內心對世界的一種感悟,在孤獨放牧中,對人生的體悟;第三層含義是能聽出蒙古族人綢子般的柔軟心腸。他們擁有疼惜一切的感悟,進而在他們的詩歌、民歌中展現對于他們認為的美好事物的欣賞。由此可知,蒙古族音樂具有由內而外的層次:第一層是表層生理性的感知;第二層是發自內心對于人世蒼茫的感慨;第三層則是一種熱愛萬物的情感升華。
蒙古族音樂所歌頌的美的對象,可在蒙古族音樂中,尤其是民歌中見到。同時蒙古族是善于運用比喻手法的少數民族,透過類化聯想去比喻各種事物,也就是尋找表象與表象間的相似性來做比喻。我們可以從民歌的多種題材中去探索蒙古族音樂的審美。蒙古族民歌題材大致分為以下幾種:歌頌草原、贊美駿馬、珍惜父母恩情以及歌頌心中的英雄等。
蒙古族有句諺語:“出生的土地賽黃金,喝過的井泉如圣水。”表達了對家鄉的熱愛,黃金、圣水等都是蒙古族人認為珍貴的東西,以此來比喻家鄉的珍貴。類似的歌頌家鄉的民歌非常多,例如《廣闊美好的故鄉》《呼德希里好故鄉》《春歸草原》等,都是透過家鄉的草木山水來表達依戀家鄉的情緒。如《廣闊美好的故鄉》的歌詞:
廣闊美好的杭蓋故鄉,多么清秀的地方。
遠山近山煙霧茫茫,多么涼爽的杭蓋故鄉。
四塊美好的氈房,鑲嵌在碧綠的草原上。
羊群滾滾是草原的珍寶,
鋪滿了珍寶的夏季牧場。
在蒙古族的生活環境中,馬是與蒙古族人緊密相連的動物,遠行都得靠它。所以贊美駿馬的民歌也相當多,如《小黃馬》《栗色馬》《棗騮馬》《黃驃馬》等。同時在蒙古族民歌中也有許多是描寫美麗的姑娘的,如《森德爾姑娘》《森吉德瑪》《烏尤黛》等,也有些歌曲是以駿馬和美女來互相比喻的,以顯示他們對它(她)的喜愛及擁有的渴望。像《棗騮馬》的歌詞:
棗騮馬啊我的快駿馬,你那圓圓的馬蹄,
一路踏碎露珠,穿過那叢叢的野花。
多聰慧、多瀟灑,我的伊桂瑪,
你那閃閃的目光,甜甜的微笑,
讓我驚喜交加。
從以上民歌內容所用的素材,不難發現蒙古族人的審美觀點及內心世界,透過美好事物表達心中所想。對于聲樂合唱作品來說,尤其是為了加強對蒙古族音樂的詮釋,理解他們的審美觀是至關重要的。沒有這層審美文化的理解與感受,就無法將蒙古族風格的作品內涵表現得特別到位,比如歌詞中的感人至深的蒙古族情緒。特別是在合唱作品中,要力圖透過不同聲部層次的聲音來表達傳遞蒙古族人在遼闊大地上培育出的美好胸懷,以及表現在長、短調歌聲中的悲喜蒼茫與祈盼之情。解讀蒙古族作品中的審美觀,絕對是作品演唱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四、筆者對影響原生態音樂審美表達的因素思考
推動藝術產生的三個原始力量是種族、環境與時代。影響原生態音樂審美表達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與語言環境三個方面,總結如下。
1.自然環境是影響原生態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自然環境作為一種外部的因素,也是形成地域文化的重大組成部分。不同的生活環境造就不同的生產方式,同時也造成審美心理和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即使是同一種族的人,由于可能處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中,慢慢地也會產生有別于原種族的生活習慣,而慢慢融入當地的自然環境生活中。例如流落異鄉的人在落地生根后,雖然仍部分留有自身原本的傳統文化,但為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久而久之,在生活習性等方面就會有所變化,進而適應當地的環境需求。
2.在社會環境因素方面影響原生態藝術的原因,首先體現在歷史的多樣化因素上,從蒙古族的發展歷史來分析,從山林狩獵變為草原放牧,再到部分半農半牧的生產方式的形成,這樣的改變造成了社會環境的變化,社會的改變連帶引起了審美觀的變化。藝術的審美也隨之跟著產生改變,這是連鎖效應。其次,社會環境的多樣性,也就是社會背景、社會氛圍對藝術形態方面也有一定的影響。最后,社會制度與政策對于藝術的形成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3.語言環境對原生態的音樂文化審美觀的形成與發展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流行于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二人臺”地方戲“風攪雪”,即同時運用蒙古語和漢語來表演同一個作品,以蒙古族的民歌曲調為基礎,再填上漢語的唱詞,即蒙曲漢唱。同時也有漢曲蒙唱或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形式,深受蒙漢雜居地區百姓們的歡迎。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原生態民歌審美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學習與借鑒的文化表現形式。此類音樂現象是民歌文化發展的一種折中體現,是為了迎合不同民族的人群能夠共同進入一個相同的音樂文化語境中所逐步發展形成的產物。從原生態音樂的概念上來說,雖然它已不是單一音樂文化的傳承,但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它是新時期音樂文化形成的產物,是原生態音樂從另一個方向開始發展的新起點。
(南京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