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娟
摘 要:本文旨在加強基層公共圖書館實踐創(chuàng)新,促進地域文化弘揚,具體實施時,運用重視文化資源挖掘和史料信息利用、加強地方文獻搜集和促進文脈延續(xù)、展開館藏資源整合和構建館藏特色等多種方式,最終使地域文化弘揚獲得較好效果,推動社會整體精神文明建設。
關鍵詞:基層公共圖書館;地域文化;實踐創(chuàng)新
基層公共圖書館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體,也是城市文明的標志,在彰顯城市文化和弘揚地域文化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基層公共圖書館在地域文化弘揚中體現自身價值,就需對地域文化基本內涵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了解地域文化和公共圖書館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系,重視對地域文化中蘊含的豐富資源的利用。藍田縣圖書館作為藍田對外宣傳與文化交流的一個窗口,建設發(fā)展中需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資源,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提升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形象,體現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價值。[1]
一、地域文化基本內涵
當前文化和政治、經濟之間呈現出交融發(fā)展狀態(tài),公共文化屬于民心工程,具有全局性、時代性特點,已經成為保證群眾文化權益,建設文化強國制度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2]地域文化,是文化不斷發(fā)展下形成的產物,也是文化體系的組成部分,可以映射出政治、經濟實際發(fā)展水平,也屬于地域發(fā)展當中不易把握的因素。地域文化在現代社會當中具有特有的文化特征以及明顯的地域烙印,在經濟、社會、文化與政治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地域發(fā)展獲得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也是促進文化發(fā)展和提升城市整體競爭力的關鍵力量。[3]針對地域文化蘊涵的文化特征進行深入分析,有利于促進地域文化傳承和發(fā)展。
二、基層公共圖書館和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
基層公共圖書館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城市文化發(fā)展水平,具有作為信息傳遞、文獻收藏、文化符號等重要功能,可以為實現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文化支持以及精神動力。它和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這幾方面。首先,地域文化和基層公共圖書館互利共生,圖書館屬于地理景觀中文化集中、清晰的印記,也是地域文化建設基本載體與傳承者,城市要想實現文化發(fā)展,就需重視對地域文化的利用,為大眾提供平等、廣闊、通暢的信息傳播與信息接收渠道,基層公共圖書館的普及率、規(guī)模、服務手段對于公眾受到文化熏陶、教育程度會產生比較直接的影響,也關系到城市文化資源是否能夠實現充分利用,作用于城市文化形象,因此二者之間為相互促進以及互利共生關系。[4]其次,基層公共圖書館可以促進地域文化承載延續(xù)。基層公共圖書館記錄著歷史變遷進程的相關文化資源,反映了城市文明的發(fā)展,其重要價值體現在珍藏不同時期文獻,文獻中的內容貫穿于人類思想鏈條,清晰展現了文化發(fā)展基本脈絡,在城市發(fā)展變遷中,人們依然可以通過文化記載感知地域文化的魅力。[5]最后,基層公共圖書館有利于促進地域文化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地方文獻由于具有學術價值以及歷史價值,受人們青睞程度較高。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過程中,文獻資源是第一手資料;地域進行民俗活動、歷史研究以及特產開發(fā)中,也均需利用地方文獻,文獻開發(fā)與利用是地域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推動力。雖然當前網絡獲得了廣泛運用,但是圖書館具有的豐富資源和文化沉淀仍然具有網絡難以比擬的優(yōu)勢。從信息存儲數量、質量來講,圖書館匯聚了千年的文化成果與知識成果,從管理信息質量和組織信息質量來講,圖書館已經形成了有效的信息資源搜集、組織、加工以及管理標準與方法,在推動地域文化不斷發(fā)展中能夠起到資源保障作用。
三、基層公共圖書館在弘揚地域文化中的優(yōu)勢
首先,資源優(yōu)勢。圖書館可以匯集大量文獻資源,地域文化相關地方文獻作為圖書館建設館藏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會根據區(qū)域蘊含的人文特點,將實用、規(guī)范、共享作為基本原則,對地方特色明顯的地域文化資源進行主動搜集,使人們獲得深層次服務的同時,為區(qū)域經濟不斷發(fā)展有效提供軟實力支持。[6]基層公共圖書館在搜集和保存地域文化資源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藍田縣圖書館建成了“印象藍田大型系列多媒體數據庫”,項目整體框架結構包含12個主題庫,分為六大類:人文文化、地域文化、品牌文化、史前文化、紅色文化、宗教文化。系統地整理提煉藍田的文化主題,將藍田文化的歷史淵源和豐富內涵通過對資源的收集整理、加工篩選、科學分類呈現給公眾,科普性強、實用性佳,旨在向大眾展示底蘊深厚、豐富多彩的藍田文化,更好地推廣旅游產業(yè),達到繼承、保護、宣傳、弘揚藍田傳統文化的目的,為打造“人文山水藍田,絲路生態(tài)慢城”提供數據資源支撐,為加快信息化資源建設、實現大數據共享服務,使讀者通過“印象藍田大型系列多媒體數據庫”這個窗口認識藍田、向往藍田、熱愛藍田。其次,職能優(yōu)勢。圖書館的職能在于實現社會教育、保存文化遺產、傳遞科學信息等多個方面,具有復合型功能,圖書館在不斷分化與拓展中,職能一直沒有發(fā)生改變。對于基層公共圖書館來講,在文獻資源總量上具有其他系統難以比擬的優(yōu)勢,因此需承擔弘揚地域文化的重任,通過多種形式搜集地方文化相關資源,運用科學方式保存地域文化相關資源,利用多種途徑對地方文化進行深入開發(fā),推動地域文化弘揚和城市有序發(fā)展。
四、基層公共圖書館在弘揚地域文化中的實踐創(chuàng)新
(一)重視文化資源挖掘和史料信息利用

地域文化體現了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和積淀,在長時間發(fā)展中積累的資源寶庫十分豐富,系統性、真實性以及權威性特點明顯,文化未能進行開發(fā)利用前并不被人知曉,開發(fā)以后便能獲得廣泛利用,推動社會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7]藍田不僅是古人類繁衍生息的地方,還是唐代宮廷名畫家韓干、北宋神宗年間著名的“四呂”兄弟、著名理學家牛兆濂等歷史名人的故鄉(xiāng),也是唐代王維隱居的地方,有大量的文物古跡遺存,因此文化資源和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史料信息也比較多。這些都是地域文化精髓,針對特有文獻資源進行開發(fā)與建設,不僅能夠使館藏更具特色性,也能提高大眾對圖書館的認同度以及喜愛度。[8]因此基層公共圖書館需要針對地域文化蘊涵的深厚底蘊不斷探尋,充分挖掘文化內涵,進而為公共文化服務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加強地方文獻搜集和促進文脈延續(xù)
地方文化屬于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本地區(qū)特點明顯,屬于地區(qū)發(fā)展主要依據,能夠使城市開展文化建設過程中獲得準確且完整的歷史文化發(fā)展脈絡。[9]我國在近代經歷了百年屈辱,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們在文化自信方面受到了影響,部分人會將西方發(fā)達國家作為楷模。很多人對于歷史文化比較陌生,年輕人對二十四節(jié)氣并不了解,對西方的情人節(jié)、圣誕節(jié)卻津津樂道,多數人信奉星座,但是并不了解生肖,這實際上正是民族文化丟失的征兆,因此,做好地域文化弘揚、發(fā)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基層公共圖書館針對地域文化資料進行搜集、開發(fā)、整理,可以將城市特色文化、城市歷史體現出來,也是建設城市文化的重要工程。因此基層公共圖書館在弘揚地域文化過程中,應注重地域文化資源搜集的完善,開展研討、課題申報等活動,有效加工地方文獻,為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打下良好基礎,形成廣泛、深遠的影響。
(三)展開館藏資源整合和構建館藏特色
對地域文化文獻展開深度開發(fā),開展資源整合,運用索引、目錄、題錄多種形式的整理與加工,為人們的查找和使用提供便利。具體實施時可以根據專題進行加工整理,這種方式可以將文獻資源快速有效提供給需要的讀者,也能轉變人們認為基層公共圖書館僅提供“借書還書”功能的思想觀念,了解圖書館在弘揚地域文化中發(fā)揮的作用,認識到圖書館蘊含的價值,促進圖書館地位的提高。基層公共圖書館需積極開展地域文化方面的建設工作,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其中地域文化相關資源體系以及文化特色為圖書館建設過程中的主要任務。圖書館需形成館藏資源優(yōu)勢,針對服務領域進行拓展,建設館藏優(yōu)勢,通過優(yōu)質服務獲得品牌優(yōu)勢。信息時代背景下,進行品牌開發(fā)時需積極進行創(chuàng)新,形成與時俱進思想理念,搜集、整理、加工、服務的同時,需針對品牌開發(fā)展開深層次研究,促進文獻增值,在信息市場中形成優(yōu)勢,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四)轉變傳統服務方式和拓寬服務領域

在地域文化弘揚過程中,基層公共圖書館需積極轉變傳統服務方式,改變原本僅滿足占用資源和被動性提供服務的狀態(tài),重視地域文化挖掘與利用。可以在研究任務中充當一定角色,提升服務整體廣度與深度,將圖書館具有學術性的特點展示出來,轉變以往服務形象,運用多種方式參與到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中,其中包括咨詢科研課題、企業(yè)制定發(fā)展決策等,通過協作競爭實現共同發(fā)展。就館藏資料來講,需注重向科技和經濟方面傾斜,結合讀者實際需求,購置專業(yè)性地域文化書籍,并且搜集與整理行業(yè)資料,更好地滿足讀者的需要。同時還可以為企業(yè)辦理集體讀者證,提供地域文化相關專業(yè)書籍,通過文化推動經濟發(fā)展,運用文化促進效益實現,促進地域文化弘揚。
(五)構建特色性數據庫和推動資源共享
基層公共圖書館要想實現對地域文化的有效弘揚,就需重視特色性數據庫以及文獻體系的建設與完善,明確自身在信息服務市場當中的準確定位以及獨特功能,積極展開特色文獻數據庫建設,促進資源共享的實現。同時基層公共圖書館需要加強對地域文化建設以及地域文化發(fā)展情況的關注,做好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政治改革、鄉(xiāng)土人情、社會變遷等內容的收錄工作,建設具有系統性、全面性、體現地域文化相關信息的數據庫。為保證數據庫適應人們實際需求,發(fā)揮館藏資源優(yōu)勢,需適當增加這方面的投入。為推進資源共享,可以建立數字資源窗口,設置旅游觀光、文化藝術、地方民族、人物春秋等欄目,并且每個欄目中設置對應多個子欄目,實現對地域文化的系統性、完整性整合,加強人們對藍田文化的了解。建設數據庫時,可以運用樹形鏈接方式,在點擊欄目以后根據子欄目進行進一步選擇,對內容進行直觀性展示,并且在展示內容中加入吸引力較強的元素,如通過色調的使用,使人產生不同的視覺感,也可以運用時間軸的方式,將地域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展示出來,光標在置于時間段時,運用加減方式便能了解發(fā)生的大事,界面中可以將圖片、文字、音樂等綜合在一起,體現出內容的豐富性。

(六)擴展自身弘揚渠道和綜合運用多種方式
在網絡不斷發(fā)展和普及的過程中,基層公共圖書館在進行線下地域文化推廣時需重視網絡作用的發(fā)揮。具體實施時,可以借鑒上海圖書館的上圖講座方式,月初將本月的講座時間表公布出來,將講座開展的具體時間、地點、主題等在表格中列出,可以采取網絡預約、館內領票以及微信預約等方式領取入場券。講座正式開始之前,通過微信公眾號將講座信息發(fā)布出來,例如嘉賓介紹、講座導言等,促進講座活動在開展時獲得更為明顯的效果。同時還可以在微信公眾號提供講座文稿、現場直播、音頻播放、視頻播放幾個選項,使人們在了解相關內容時更為便利。并且針對講座回顧可以對其進行分類,使人們可以結合自身興趣選擇觀看。對于線上推廣相關活動來講,自身具有的優(yōu)勢更為明顯,和線下推廣方式相比作用更大。基層公共圖書館在針對地域文化進行弘揚時,需重視對講座視頻回顧、線上展覽的運用,打破傳統模式中存在的時間限制和空間限制,使人們在觀看時更為靈活和自由。
五、結 語
總之,基層公共圖書館在積極弘揚地域文化過程中,需了解時代、社會實際發(fā)展情況,認識到人們的具體需求,針對地域文化蘊含的優(yōu)勢與潛力進行深入挖掘,加強對文獻資源、館藏資源以及網絡資源的運用,不斷提升自身服務層次、拓展服務領域,將特有地域文化充分展示出來,積極打造文化品牌,重視地方文獻搜集與文脈延續(xù)等,進而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西安市藍田縣圖書館)
參考文獻
[1] 吳麗杰,于榮全,孫超,等.遼寧省公共圖書館地域文化資源建設現狀與發(fā)展對策[J].圖書館學刊,2019(03):43-49.
[2] 耿艷玲.淺析地方公共圖書館在地域文化資源中的角色定位[J].現代經濟信息,2021(7):2.
[3] 覃翠紅.基層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質量提升探析[J].魅力中國,2020(27):48-49.
[4] 袁澤江.基層公共圖書館參與文化扶貧的探析[J].中文信息,2020(8):48-51.
[5] 王海燕.基層公共圖書館助力基層文化建設的思考[J].精品,2020(25):1.
[6] 許立成,任延安.論高校圖書館在地域文化推廣中的作用:以德州學院圖書館為例[J].圖書情報研究,2020(1).
[7] 李曉萍.高校圖書館加強地域文化文獻建設的意義:以三峽大學圖書館為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0(6):2.
[8] 耿秋濛.基層公共圖書館的發(fā)展現狀與對策探索[J].卷宗,2020.
[9] 羅啟元.在文旅融合的視角下對基層公共圖書館與區(qū)域性旅游相互作用的思考:以云南省玉溪市為例[J].云南圖書館,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