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器裝備作為戰爭的載體和物質基礎,其發展與作戰樣式的演變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近些年戰爭實踐已經充分表明,武器裝備體系化是武器裝備發展的必由之路。而我國武器裝備長期以行業化發展模式為核心,且側重硬件升級換代,對軟件重視不足,與一體化聯合作戰所需的武器裝備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研究提出強化武器裝備體系化發展頂層設計,明確裝備升級方向、推進裝備集成、提高軟件裝備研發水平、打造體系化戰略科學家隊伍等舉措。
關鍵詞:武器裝備;體系化;頂層設計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必須建設同我國國際地位相稱、同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人民軍隊。武器裝備作為戰爭的載體和物質基礎,是軍隊能打仗、打勝仗的物質要素和核心要素。當前,我國正處于由大向強發展的關鍵階段,機遇十分難得,挑戰也十分嚴峻。“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開局起步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度變革期,維護國家安全和核心利益、支撐世界一流軍隊建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加快形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現代化武器裝備體系。
一、體系化是武器裝備現代化的必然方向
武器裝備的發展與作戰樣式的演變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創新,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發生劇變,一體化聯合作戰已經成為基本作戰形式。各種力量通過科學合理的編成編組,形成功能互補、有機聯系的聯合作戰力量體系,依托網絡化信息系統,圍繞同一作戰目的,在陸、海、空、天、電磁等多維戰場展開激烈抗爭。近些年的局部戰爭已經充分證明,當戰爭從一維變成多維,少維的一方就極會面臨敵方的降維打擊。例如,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首先以強大的電子戰奪取電磁戰場控制權,并通過38天的持續空襲,奪取制空權。隨后,美陸軍才在海、空軍支援下展開地面進攻。經短短100小時地面作戰,就取得戰爭勝利。因此,多維作戰空間對抗自然導致作為對抗的物質基礎——武器裝備也必將由單一平臺與平臺的對抗過渡到體系與體系的對抗,即將各類武器平臺、裝備系統等視作節點并將其建構成整體,形成具備OODA能力的武器裝備體系,驅動整體效能釋效。根據不同的任務需求,精心挑選、使用針對性的武器裝備,通過發揮不同裝備的獨特優長,實現功能互補,揚長避短,在多維戰場空間形成綜合優勢,滿足未來軍事力量對抗。也就是說,武器裝備體系化是戰爭實踐的必然選擇,是實現武器裝備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其地位和作用將愈加重要。
二、我國武器裝備發展存在的不足
我國武器裝備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形成“山東艦”“殲-20”“運-20”“直-18”“東風-41”等一批先進武器裝備,為推進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但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武器裝備建設發展存在一些不足。
(一)行業發展自成體系,不能很好適應聯合作戰要求
我國武器裝備發展一直采取源自行政劃分的行業化發展路子,分為航空、航天、船舶、兵器、電子、核六大行業,各自發展,自成體系。典型的陸戰、空戰裝備,都是以平臺更新換代為基本發展模式,即通過開發、應用各項新技術,研制新型同類產品以期在各項性能指標超越上一代同類產品,如主戰坦克ZTZ-99升級為ZTZ-99A、三代機殲-10換代為四代機殲-20。但斗轉星移,未來任何裝備“單打獨斗”都難以稱雄,大國武器裝備之間已經進入體系對抗階段,每類武器裝備只是體系對抗的一個節點,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即使某類某型裝備技戰術指標與對手相比絲毫不差、甚至超越,但由于缺乏其他裝備的聯動配合,或存在短板裝備,導致在體系對抗中無法發揮最大效能而處于劣勢地位。如此,未來重要的是結合任務需求,確定亟需重點突破的裝備和技術,通過裝備間協調配合發揮整體作戰效能,核心在于補短板,而非無限升級單一類型裝備,而很明顯,當前我國以行業為主導的武器裝備發展模式更注重各自裝備的持續優化,與一體化聯合作戰要求尚存差距。
(二)高科技加速度更新,傳統平臺研發升級難度大費用高
高新武器裝備是現代戰爭制勝的重要因素。未來,戰略導彈、艦艇、隱身戰機等新型陸戰、海戰、空戰裝備更趨于多種類、小批量,技術突破和研發成本是影響裝備更新的關鍵。但隨著技術迭代更新日益加快,各領域裝備不斷升級換代,按照傳統武器平臺開發思路,即要求新一代裝備在主要“技戰術指標”完勝上一代裝備,導致短時間內技術升級突破難度日益增大,且各領域全面開花,容易導致研發費用大幅攀升。而體系化發展思路聚焦配合、聯動,可通過細化各裝備在體系中的分工,專攻短板裝備和迫切需要的技術,有選擇地放棄一些成本高但在體系中需求并不十分迫切的裝備和技術,有助于大幅降低武器裝備的研發費用、縮短研發周期,提高體系效能。
(三)側重硬件升級換代,忽視軟件優化升級
戰爭形態從機械化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戰爭過渡。作為實現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前提,武器裝備軟件逐步成為現代武器裝備系統的關鍵部件,深刻影響著信息化條件下指揮通信手段以及作戰方式,不但是硬件設備功能的倍增器,更是未來武器裝備體系的“頭腦”。而長期以來,我國武器裝備研發實施以硬件為中心的系統工程模式,軟件僅作為硬件產品的附件來對待,只是為了增強、擴展和合理發揮硬件的功能作用,未作為單獨產品列入系統裝備計劃和技術配套表中。同時,以硬件為核心的研發模式使得武器裝備基礎能力建設時主要圍繞硬件進行,甚少將硬件和軟件同步籌劃、建設,進一步制約了軟件研制能力。但是,現代戰爭實踐已經證明未來戰爭將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而軟件是實現各作戰系統、作戰單元等實體高度融合的連接紐帶和技術平臺,必將成為武器裝備系統的智能中心和邏輯中心。我國必須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加強武器裝備軟件建設發展,避免產生代差。
三、加快武器裝備體系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體系化發展是新時代系統工程思想的創新發展。武器裝備體系化發展,是通過設計、統籌等手段、措施,將各自獨立的武器裝備小系統融合形成大系統。面對未來大國競爭可能的風險和挑戰,我國必須做好充分應對,將武器裝備體系化建設提上議事日程。
(一)以實戰任務為牽引,加強頂層設計
長期以來,我國武器裝備發展都是分領域規劃的,明確各領域裝備建設發展方向,但未從體系工程的角度探索一個階段、一個時期武器裝備系統發展任務,頂層設計相對弱化。面對大國競爭和作戰模式變革帶來的新變化、新要求,從單個領域向體系化轉型升級過程中,對武器裝備頂層設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迫切要求。開展武器裝備體系頂層設計既是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適應新時期裝備建設的總體要求。必須樹立武器裝備體系化發展觀,以“實戰任務”為根本牽引加快武器裝備體系頂層設計。緊盯作戰目的、瞄準特定對手,分析對手作戰方式、主要戰法、武器裝備建設水平和發展模式,針對現行重點方向任務需求,結合當前我國裝備實際能力水平,研究作戰體系對裝備的具體要求,明確各類武器裝備在作戰體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做好一個時期內我國武器裝備的總體設計,合理籌劃體系中各類裝備比例搭配、組合方式和性能指標,主攻“短板”裝備和技術。當然,切忌為了體系化而體系化,需要結合重點,統籌把握作戰效能與成本、技術難度之間的關系,在發展建設過程中逐步呈現出能力全面、完整的裝備體系。
(二)以裝備體系貢獻度為根本,科學確立裝備優化方向
早在2014年,習主席在全軍裝備會議上就指出“堅持體系建設思想,以對作戰體系的貢獻率為評價標準,考慮和安排武器裝備發展”。一體化聯合作戰中“短板”武器裝備技術和產品可能并不完全等同于當前六大領域常規意義上的落后技術、產品。必須緊緊圍繞作戰任務,以更好形成裝備體系化能力為目標,轉變當前以戰技性能提升為唯一更新方向的研發思路,以裝備體系貢獻度為標準,明確作戰體系中各裝備子系統對體系作戰能力的滿足程度以及各裝備子系統加入后所帶來的體系作戰效能的提升,確定各類武器裝備的更新升級方向。例如,新一代ZTZ-99A主戰坦克在火力、火控、裝甲防護性能等方面全面超越了上一代坦克。但在體系對抗中,從裝備體系貢獻度出發,它的升級方向需要與作戰任務、作戰環境、作戰對象、戰法設計等緊密結合,可能更側重與空戰裝備等的互聯互通、抗電磁干擾以及智能化、無人化等方面。
(三)強調融合集成,推進裝備系統互聯互通
一體化聯合作戰中,實現裝備聯動是提升聯合作戰能力的基礎。而武器裝備體系化發展更要強調各個裝備間分工明確、同步聯動、有機融合。加快跨裝備、跨行業、跨領域之間的各子系統融合與集成的研究,研究系統與系統之間的接口、流程和關系,包括各類設備、子系統間的接口、協議、系統平臺、應用軟件等一切面向集成的問題,開展標準體系和設計規范建設,提高各子系統之間的互聯性、互操作性,實現功能耦合增效,切實助力體系化建設。
(四)強化軟件思維,提高軟件裝備研發水平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高新武器裝備不僅“嵌滿了芯片”而且“滲滿了軟件”。信息化智能化戰爭條件下,軟件是各類武器裝備的“靈魂”,是信息的直接處理平臺,不僅保證武器裝備的正常運行,而且還能夠通過不斷優化升級軟件,擴大和提升武器裝備功能。武器裝備作用的發揮、控制都必須依賴軟件對信息的處理,而裝備能夠充分發揮體系化效能,則更加依賴于信息處理。未來武器裝備研發必須進一步確立軟件裝備在武器裝備系統中的邏輯中心地位,推行軟件產品化建設,以提升軟件研發效率。進一步強化軟件質量觀念,加強軟件質量標準體系建設,保證軟件研發的可控、可預測和可量化,提高安全性、可靠性。加大軟件知識產權保護,明確軟件研發價值,提高人員研發積極性。
(五)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打造體系化戰略科學家隊伍
2021年9 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戰略科學家除了具備精深的技術造詣外,更需要具有廣闊的技術視野和雄厚的管理經驗,解決的不是某一領域的技術攻關問題,而是通過對前沿科學技術進步、發展的跟蹤研究判斷未來最可能引發國防、軍事變革的顛覆性技術產生的方向和路徑。例如,美國DARPA的各項工作就是圍繞美國戰略科學家隊伍開展的,人員基本由戰略科學家(部門總監)和有望培養成戰略科學家的創新型人才(項目經理)構成。而武器裝備領域將是未來大國戰略科學家競爭的核心戰場。戰略科學家將為我國武器裝備體系化發展提供最強保障。結合我國國情,借鑒DARPA經驗,建立人才挖掘、使用機制,拓寬人才發現渠道,加快構建戰略科學家隊伍,從戰略層面強化武器裝備體系化研究,深入探索研究科技進步——裝備體系建設——作戰方式變革的關系,為未來武器裝備發展指明方向。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 習近平出席全軍裝備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 [2022-01-06]. http:// www.gov.cn/xinwen/2014-12/04/ content_2787063.htm
[2]劉博,馬克,范云鋒. 新形勢下加強武器裝備軟件管理的探討[J]. 質量與可靠性,2018(06):40-43.
[3]佟京昊. 深刻認識基于共識主動性的新一代武器裝備體系加緊構建中國特色武器裝備現代化管理體系[J]. 國防科技工業,2021(11):62-67.
(作者簡介:韓秋露,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與國防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