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線建設”產生了偉大的歷史作用,孕育出了寶貴的“三線建設”精神。包括湖北省工業建筑集團有限公司在內的“三線建設”企業繼承和發揚了“三線建設”精神,它們的軍轉民及相關探索與改革,在科學處理企業與政府的關系,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擺脫老、大、難問題的困境,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創新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以及國有資本的監督管理與運營的體制機制上,取得了矚目的成就、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多年來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展開以及國有資本投資與運營體制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探索了方向、儲備了工具、開辟了道路。它們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所探索出的經驗更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價值模板與范式啟迪。
關鍵詞:軍轉民;精神;經驗;啟迪
基金項目:廣東白云學院2021年鄉村振興研究專項“對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城鄉融合發展模式的研究”(2021BYKY02)階段性成果。
“三線建設”是1960年代我黨我國鑒于當時嚴峻險惡的國際環境和逐步繁榮的國內經濟社會形勢,所作出的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而關鍵的決策。“三線建設”戰略的成功實施,極大地威懾了敵對勢力、保衛了我國的國家安全,同時也改變了我國極不科學合理的經濟及人口布局,促進了中、西部地區的跨越式發展,為我國改革開放戰略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高歌猛進打下了雄厚的物質、技術和人才基礎。此外,“三線建設”者在“三線建設”歲月中形成了偉大的“三線建設”精神:“先生產后生活的忠誠奉獻精神”“不辭辛勞的頑強拼搏精神”“攻堅克難的開拓進取精神”以及“共克時艱的團結協作精神”,這些已成為了新時代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并且,參與“三線建設”企業“軍轉民”過程中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所探索出的經驗更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價值模板與范式啟迪。
一、歷史云煙蕩胸去,紅色基因永承傳
出于保密需要,當時將位于湖北十堰的“中國第二汽車制造廠”(以下簡稱“二汽”)的建設工程命名為“102工程”,由“102工程指揮部”(以下簡稱“102”)負責建設。“102工程指揮部”就是“湖北省工業建筑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北工建”)的直接前身。而組成“102工程指揮部”的,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布局在華北地區的一只基本建設隊伍——“華建”。“華建”主要由兩支隊伍組成:一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兵團后勤部隊衍生的華北直屬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筑工程第二師。因而,“湖北工建”是一家典型的“軍轉民”企業。
“102”建設者們以為國家奉獻、為人民服務為無上光榮,他們面對困難永不退縮,竭盡全力、不計得失,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完成了一項又一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102精神”。作為“102”主要繼承者的“湖北工建”,不斷與時俱進,重塑自我,進而孕育出了蘊含優秀傳統又凸顯時代特征的“湖北工建”精神。吃苦耐勞、攻堅進取、精雕細琢、忠誠奉獻構成了“湖北工建”精神的核心。“湖北工建”人始終秉持“攻堅克難、開拓進取、務實重行、擔當有為”的信念,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工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可敬的新“湖北工建”人。
二、初心使命萬鈞重,浴火重生譜華章
在20世紀80年代,由于改革開放戰略的強勁推行,“三線建設”存在的問題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調整改革開始逐漸被各界所關注。在此背景下,黨和國家及時提出“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的方針,對三線企業、院所、廠礦等采取了“調整改造,發揮作用”的重大舉措,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企業布局與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的科學調整改造,使三線基地蘊藏的巨大潛能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了。此時總部已搬遷至襄樊的“湖北工建”存在著其他國有企業共有的問題,更因為它是深處三線的工程建設企業,所遭遇的難題不僅遠甚于一、二線的國有企事業單位,甚至比一些同處于三線的企事業單位還要艱難。正因如此,“湖北工建”歷盡艱辛求索圖存、改革創新的歷程與經驗也就顯得尤其珍貴和具有啟迪意義。
包括“湖北工建”這樣的“三線建設”企業在內的國有企業的改革,在科學處理企業與政府的關系,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擺脫老、大、難問題的困境,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創新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以及國有資本的監督管理與運營的體制機制上,取得了偉大成就、積累了寶貴經驗,為多年來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展開以及國有資本投資與運營體制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指明了方向、儲備了工具、開辟了道路。
自總部于2002年喬遷武漢后,全新的“湖北省工業建筑集團有限公司”注冊成立,工程總承包公司和國際工程公司組建,“雙特三甲”資質成功獲得,“三商合一”的發展之路奠定。“湖北工建”人堅持改革創新發展,堅持傳承紅色基因,積極發揚攻堅進取、忠誠奉獻的企業精神,大刀闊斧推動六個方面的創新性舉措:一是注重資源重組促進創新發展;二是注重科技創新帶動創新發展;三是注重技術攻關推動創新發展;四是注重降本增效加快創新發展;五是注重人才培養持續創新發展;六是注重打造精品詮釋創新發展。“湖北工建”終于浴火重生。
在重生之旅中,“102精神”是全體“湖北工建”人持續傳承和不斷發揚的企業基因,是統一思想、凝神聚力、共謀未來的精神支柱。在“傳承102紅色基因,激情再創業,鍛造建筑鐵軍”的號召下,“湖北工建”人形成了以“攻堅”為核心理念的企業文化,確定倡導五種精神:鐵軍精神、創新精神、工匠精神、擔當精神、奉獻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攻堅文化”的外延不斷拓展,歷久彌新。對黨忠誠,演化成對黨、國家、企業、家庭忠誠,為國奉獻,演化成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為企業奉獻。“湖北工建”人在70年風雨兼程中虔誠地傳承著優良的紅色基因,始終牢記著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精準地把握著時代的脈搏,勇敢地求索與創新,從而也就不斷地彰顯著時代的氣息和祖國的威儀。
回顧“湖北工建”的改革重生歷程,雖然備嘗艱辛和劇痛,但是所取得的成就是輝煌的。
(一)競爭力、創造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快速改善、提升
進入新世紀后,受國有企業改革持續推進并卓有成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影響,“湖北工建”資本總量快速大幅提高,企業資產規模、產值規模和利稅規模持續擴大,研發資本急劇增加,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升檔,企業運行質量、經營效益明顯改善,控制力、影響力持續增強,抗風險能力獲得質的飛躍,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擴大對外開放、維護國家安全穩定、增強國家綜合實力起到了一個國有企業該起的支柱性作用。
(二)快速適應市場經濟,并與其他國企一道凝聚為我國市場經濟的核心
“湖北工建”的改革始終堅持圍繞一個目標展開,即激發創造力與活力、提高控制力與競爭力、增大影響力與抗風險能力,調布局、優結構,轉換體制、創新機制。現在,“湖北工建”的管理和經營體制機制都已發生重大轉變,現代企業制度基本建立,董事會決策、經理層執行、監事會監督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已經建立,總體上轉變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與其他國企一道凝聚為我國市場經濟的核心,并與其他國企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起著越來越大的核心作用和主導作用。
(三)混合所有制逐漸被確立為所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我國國有企業進行產權改革始自20世紀90年代,中外合資、股份合作制、員工持股、管理層收購、引入非公投資者、公開上市等改革方式,都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寶貴嘗試。經過多年的產權改革,混合所有制已逐漸成為“湖北工建”所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國有資產控股、民營資本參股,經營管理層持股已成為“湖北工建”所有制的基本構成形式。
三、改革東風催春色,范式啟迪育新篇
正是因為國企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為后續的進一步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湖北工建”改革歷程中累積的經驗就顯得極為寶貴,能夠為新時代我國國企的改革提供極有價值的范式啟迪。綜合來看,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堅持黨的領導是改革的根本保證
我國國有企業是我國公有制的基礎,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的核心標志。“湖北工建”在政治上始終明確黨在改革中的核心地位與主導作用,堅持黨的領導是改革的根本支撐,也是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并且,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是根治國有資產流失、監管監督弱勢等頑癥的核心保障。
(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改革的基本方針
“湖北工建”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雖然歷盡艱辛,但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毫不妥協。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絕不松懈,最終成為了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法人實體和獨立市場主體,同時,堅持建立和完善企業市場化經營機制。長期探索并逐漸建立了適應我國國情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與公司治理結構,順利完成了企業職工市場化身份的轉變,市場化的用人機制和薪酬激勵機制初步確立,從而從體制機制上確立了鞏固了強化了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并且,始終堅持和非公有制經濟在市場中公平競爭、優勝劣汰,始終堅持市場化運作,并最大限度地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與最大化。
(三)實行統籌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是改革的基本方法
在改革的方法論上,“湖北工建”始終堅持統籌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一是統籌規劃、頂層設計、配套改革三結合。二是穩健推動、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推進改革。既反對全盤私有化,又抵制穿新鞋走老路甚至按兵不動。三是抓住關鍵、重點突破、以點帶面。總是堅持問題導向,科學分析并緊緊抓住不同階段面臨的重點問題,集智攻關、全力突破,然后以點帶面,全面推廣。
(四)增強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是改革的基本目標
企業辦社會、包袱沉重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國有企業,始終難以全面徹底解決,是一個典型的老大難問題。再加上管理方法與技術的相對落后,監管體制機制的不夠完善,改革開放后,在外資企業、港澳臺資企業、民營企業及個體經濟的強力競爭下,“湖北工建”處境一度極為艱難。但是,“湖北工建”始終咬緊牙關,堅定地把探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轉換經營機制,提升經營效益,探索實施更加靈活高效的監管體制機制作為改革的基本立足點和出發點,改革始終服從于服務于國家整體戰略,努力建立中國特色的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全面增強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
“干部要胸懷強烈的政治責任感、歷史使命感,積極投身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火熱實踐,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業之中。”在新時代的今天,為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應堅持好、鞏固好、運用好、發展好以“湖北工建”為代表的原三線建設企業所探索出來的寶貴經驗,全面協調持續深入地推進我國國有企業改革。這樣,我國不僅能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升到新高度,而且能為世界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極為重要的借鑒模式,從而,推動人類社會主義事業達到新境界。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十堰市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十堰文史:三線建設·“102”卷(下)[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6:13.
[2]李彩華,姜大云.我國大三線建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3]丁小珊.三線工業遺產文化記憶的再生路徑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21,(3).
[4]鄭妮.“三線精神”的凝練歷程與時代價值——以攀枝花三線建設為例[J].天府新論,2021,(3).
[5]王曉蕓.三線建設的歷史背景及當代啟示研究[J].中國軍轉民,2021,(12).
[6]徐嵩齡.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的意義:基于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制度價值認知[J].東南文化,2020,(1).
[7]崔一楠,徐黎.身體史視域下的三線建設者研究[J].貴州社會科,2019,(12).
[8]汪紅娟.三線建設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80—2016)[J].開發研究,2017,(4).
[9]董志凱.三線建設中企業搬遷的經驗與教訓[J].江西社會科學,2015,(10).
[10]李彩華,姜大云.區域發展視域下三線建設調整之經驗啟示[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11]陳東林.走向市場經濟的三線建設調整改造[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2,(3).
(作者簡介:方卿,廣東白云學院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