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獻
現實中,教育部門評選的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優秀教育工作者,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等,在經歷了時間的打磨后,一部分人的稱號的含金量,會逐漸縮水、貶值,甚至黯淡無光。而一些心靜如水、目光清澈、目標單純,對教育葆有虔誠之心的師者,則超越名利,不會受到榮譽影響、身份吸引、地位左右、待遇迷惑,仍一如既往銘記初心,把教育當作真正的事業,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筆者即屬這樣的草根教師,這樣一直葆有虔誠之心、在杏壇默默耕耘35年的教育人。作為一名出身農民家庭的教育人,我血液里一直流淌著“父母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識,也不會寫,更談不上擁有文化”的樸素基因,因此始終以傳授知識、傳揚德行、傳頌經典、傳承文化、傳播文明為使命。這是我對“超功利性信仰”與“本真的教師審美文化”的理解與踐行。
試想,哪位虔誠之師,不葆有這種沉靜修為與教育初衷?
十幾年前,筆者來到廣東東莞,看到有學生接過家長遞過來的沉甸甸的書包,然后吃力地背上肩;有學生提著帶有輪子的書包艱難地向高層攀爬……看到有學生寫作業時頭越來越低,背越來越弓,眼鏡度數越來越高,眼神越來越黯淡,臉上越來越缺少笑容……我們怎忍心讓他們的課業負擔如此沉重?
要想倚樹靜心聽流泉,只能撥云看山尋佳境。終于有一天,筆者與同事一起拿到了廣東省中小學教學研究規劃課題——“樹立全息語文閱讀教學觀,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研究”,歷經近兩千個日夜的探索、研究、實證,找到了一把打開高效課堂教學的鑰匙,使學生從周一到周五幾乎沒有書面家庭作業,顯現出童年天真爛漫的笑容。
很難忘,很精彩,很實用:“‘眼‘眼全息對應”快速提取信息,“明暗全息對應”全面提取信息,“‘路‘路全息對應”自主提取信息,“互文全息對應”高效提取信息……“家校全息融合”“區校全息融合”協同突破教學難點、突出教學重點、再現生活情境、拓展閱讀教學、解讀寫作特色……
大凡對教育虔誠的師者,內心深處都會自始至終裝著鮮活的生命,在堅持不懈的勤奮耕耘與守望中,不斷回望、叩問、審視教育真義;會始終不渝虔誠地擦拭眼前的每一顆星,使他們都自然而然展現明亮的眼神和燦爛的笑容,從而在自己的軌道上自然、和諧、快樂地運行。
確實,哪位虔誠之師,不葆有這種沉靜修為與教育初衷?
幾年前,為了響應學校營造書香校園、提升文化品位、創建和諧文化的號召,我與同事組建了“小蓮花文學社”,引領愛好文學的學生,趁金色年華泛舟文學海洋,抒天真情懷、展生命意趣、繪幸福童年,巧手編織文學夢。
每學期,我定期帶領社員,讀文學經典、觀世間萬象、品人生百態,有序進行四個專題的學習、采風、提煉、創作活動;在每周二下午的社團活動中,引領學生交流社會觀察、生活體驗、習作素材、創作經驗,提升寫作水平。
風因荷而起,荷為人而舞;人為文而思,文為世而生。在每個主題創作活動中,社員們大多數都能創作出令人滿意的作品,使自己在生命抽芽的時候開開心心地抽芽,在生命開花的季節快快樂樂地開花,描繪出文章、文學與文化的美好愿景。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喜遇知音賞。到目前為止,小蓮花文學社已有70多人次在國家、省、市級報刊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文學社的習作花圃里,散發出一縷縷清清的淡淡的荷香。更可喜的是,一批批孩子的作文選,現在正在籌備編輯、出版。
喜悅,為筆耕增添了原動力;筆耕,為未來編織著文學夢。編織文學社搖籃,編織小小作家夢,生也融融,師也融融。
這就是對教育虔誠的師者,在平凡的崗位上,因教育而來,為學生而生。這就是教育虔誠之美,在無數個日子里,癡心杏壇耕耘,不沽名、不釣譽,不貪名、不圖利,不投機、不取巧,不攀比、不炫耀,勇往直前,無私奉獻,心無旁騖,默默無聞。
是的,哪位虔誠之師,不葆有這種沉靜修為與教育初衷?
今天,晨讀與午讀、課上與課下、校內與校外古文誦讀之風日盛。默默耕耘小學語文的我,深知利用經典文言載體,引領學生“慢”游、細品、體悟、滋養、化育文化人格,使其看到中華文化精髓,并能夠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綻放光彩的重要性。
我悉心探索,并極力踐行。比如——
探索引領學生在“慢”游中“深度”涵泳,喚醒悠悠古韻。
先出示用“/”標明停頓的文本,范讀、教讀,讓學生自由讀、展示讀、齊讀,讀好語氣與停頓,聲斷氣連,心與氣合,順暢自然,音韻綿綿;再去停頓標識讀、豎版本讀,還原古文,感受古韻;繼而聯系注釋,感知文言;文白對讀,鑒賞經典。以此引領學生在回環往復的誦讀中,觸摸文言、揣摩語氣、感受古韻、領會內涵、涵養語感、感悟意蘊、熏染人格。
探索引領學生在“慢”游中“深度”想象,感受古人精神。
先點亮文眼,洞見桃源;再擦亮句眼,部分學生輪流讀,其他學生閉目、沉心、靜聽,感受詩化意境;接著引領學生在誦讀與朗讀中,深潛博引,感受古人精神,在主與客、心與物的徐徐相遇、交融、契合中,走進意境,冥想畫面,感知具象,感受人格。
探索引領學生在“慢”游中“深度”對話,體悟文化人格。
學生先借助圖片、動畫等媒介,在誦讀中感受語境,生發對話;再在同類拓展中,審視內蘊,觀照人格。課堂以文化育人為目標,在教學關聯、資料拓展、重構課程、互相闡釋中,讓學生感悟人格,根植經典,實現知識教育和立德樹人的和諧統一。
探索引領學生在“慢”游中“深度”思辨,提升公民品位。
因循鮮活案例,引領學生思考、辨別、評價、批判,發揮文本之歷史精神,喚醒現實生命,驅動心靈互動,實現古典與現實之視域融通,在嚴密的邏輯推理中,進入審美境界,重建學習生活方式,塑造完美人格。這是傳統文化課程教學之獨特意義與價值本位所在,更是當下重塑國人形象、凝聚民族精神、恢復禮樂斯文、提升公民品位之必然。
文言文,傳承六經、行教天下、弘道明德、詩書執禮。富含華夏簡雅、凝練、純正、唯美的文言、文章、文學、文化,是滋養、化育學生生生不息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引領學生學好中國古代經典,是實現文化復興的保證。
所以,作為一名虔誠的師者,在日常具體的課程教學中,決不會做簡單的知識搬運工,而往往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發展規律,積極引導學生勇于探究、善于發現、樂于創造、喜于成功,培養、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傾聽生命拔節的聲響,并以此作為教育人生的快樂之源,一路遇見,一路修行,一路照亮。
所以我想,大凡虔誠之師,都會如所教學科的傳教士一般,先潛心修行,沉心涉獵學科文化、學科歷史、學科哲學及教育知識,夯實專業基本功;再最大限度地發掘自己的才能與潛能,用發現的眼睛,在杏壇最美的風景里,悉心耕耘、智慧播種,在探索、追求、創造教育教學藝術途中,逐漸創建自己的風格、思想,在靜待每一朵花開中,安頓、鞭策、立命。
在這里,一名老教師在守望虔誠教育之美。同時由衷地發出邀請:讓我們一起繼續褒有沉靜修為與教育初衷,尊重、踐行“超功利性信仰”與“本真的教師審美文化”,共同創建教育的美好。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