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軍 趙凌云
摘 要: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深促進了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的產生與發展,信息交流與意義表征的多模態化也影響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越來越受到高校教師的重視。本文探討了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如何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有機結合,提出了針對性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多模態話語語境建構策略。
關鍵詞:多模態話語分析;大學英語思政課程;語境構建
當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們發送信息和交際方式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單一的信息交流形式被取代,豐富多樣的表達交流方式如圖片、圖表、音頻、視頻、人機互動等多種手段被廣泛用來表達語言、動作、聲音、圖像等符號資源,構成了復雜多元的多模態立體話語交流環境。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又對當今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如何在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指導下,建構有機高效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話語環境是當今學者和大學英語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隨著當今全球化趨勢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復雜的交流多模態表現形式也日益顯現,以往傳統的話語分析比如對語言系統和語義結構等的分析已經不能滿足當今話語分析的需求,尤其是語言與社會文化以及語言與心理認知等之間的關系更為復雜多變。在當今“后疫情”時代,線上線下混合交流教學逐漸成為主流,若仍舊采用傳統枯燥的語言講解方式,只是單純將課堂搬到網上,就抹煞了現代信息多媒體技術在線教育以及多模態話語交流語境的魅力,失去了教育的意義。因此,在當代大學生面臨復雜多變的社會政治環境和全球互聯網絡相互交織影響滲透背景下,如何培養大學生在英語課堂上既具備英語語言文化知識和語言交流技能以及國際化視野,又擁有一定的政治敏銳性、鑒別力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旗幟鮮明地擁護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能自覺抵制西方敵對思潮以及不良文化的影響,保持本國本土文化地位和文化自信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中要思考的問題。
一、多模態話語語境建構理論
當今的多模態話語語境建構分析理論是20世紀末期由語言學家Kress和VanLeeuwen提出的,他們認為語言和語義本身作為社會交流的主體符號雖然可以有效建構話語交流語境,但其他一些非語言符號也可以有效建構話語語境,如圖片、語言、動作、音樂等,這些非語言符號組成的語境也能充分有效表達意義[1]。多模態的話語語境建構分析是指語言與其他一些非語言符號系統相結合,如信息技術,圖像,顏色,音樂、等多種交流渠道和媒介符號以及視覺、聽覺等多感官刺激都參與到交流活動中來,從而構成復雜多樣的話語交流語境[2]。語言學家朱永生先生也發表文章指出只要是交流的手段和媒介都可以稱之為話語表達的某種模態,不僅僅包含語言本身,還應包含一些更為豐富的語言之外的符號系統,如動作、聲音、音樂、技術等,而只要涉及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話語模態系統,都可以稱之為多模態話語語境[3]。多種模態話語語境建構分析的理論一經提出,就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被稱之為一種新型的教育理論,并被應用于英語思政教學課堂,它主要是指在英語思政課堂教學中,師生交流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利用師生多感官如視覺、聽覺甚至味覺等感官來傳遞和收集外部世界的信息,將圖像、聲音、文字、語言、動手操作等協調統一于多模態話語語境建構系統,來幫助教師實現課程思政多維立體教學語境,加強師生互動交流,提高師生參與度和積極性,最終提高課堂效率[4]。在多種模態組合的話語語境授課環境下,師生通過多種模態交錯結合的交流互動,在學習中通過有效刺激和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模式,能幫助增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也能提高理解能力與認知水平以及課程思辨能力。老師通過多種模態的交流互動方式,自身的思維和教學能力可以不斷提升,教學方式和教學組織也可以豐富多樣,從而達到進一步提升教學水平的目標。因此,多種模態結合的話語語境建構分析理論能夠幫助英語教師提升思政教學效果,同時增加學生對英語的興趣與積極性[5]。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與多模態話語分析
2016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6]。這就要求當今的大學教育既要注意學科知識的傳授,同時要注重學科知識價值引領,探索新方法,將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有效融合,發揮課程思政在大學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7]。2017年第一屆全國多種模態話語分析研究高層論壇勝利召開,參會學者們系統研究探討了包含社會語言學、社會符號學、認知功能學以及語言系統功能分析和包含多種模態分析的社會語料庫等,并提出了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運用于當今全球化和網絡化時代的美好愿景,認為多模態話語分析能適用于當今新時代和新發展的具有時代特色背景的國際和國內大語境[8]。而包含多種模態話語交流語境的教學模式倡導“利用網絡、圖片、角色扮演等多種渠道、多種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運作參與學習,把政治、文化認同和國家意識、人格培養等融入課程知識、技能傳授,從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以及有責任、有擔當、有家國情懷的跨文化交際外語人才[9]。
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大學英語作為一門講授語言知識和文化的通識課程,是一個在文化傳播方面具有潛移默化影響力的載體,但同時也承擔著將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等引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通過課堂教學、教材選用、課程設置等進行課程思政教育,培養學生既具有國際視野,又有國家文化自覺意識、家國情懷意識等多種文化使用和識別能力,注重幫助學生實現世界觀、價值觀等思想觀念的塑造。因此,要充分利用多模態話語語境建構分析理論,調動集圖片、圖表、文字、音響、視頻等多模態資源于一體,利用課件制作、錄屏、錄像、動畫制作與處理等多模態信息技術設備,為學生提供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多模態資源,并將教師、學生及教學設備、教學環境等有機結合,建構多種模態結合的教學情境,有效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創設有效的交流互動渠道,幫助學生對多種模態語言和非語言符號系統語境進行解讀和構建[10]。在包含多種模態話語分析的語境建構下,教師可將相關的知識點制作出可供學生使用的微課視頻,以網絡平臺為交流媒介,推送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個體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深入了解與探討,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語言交際能力,并結合個人、民族和國家培養文化自信,進行中西文化差異分析,讓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在課堂上交流和表述,學生一邊汲取著教材中的政治思想,一邊可以結合其內心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文化鑒別,形成深入的價值引領和行為,體現課程思政的價值及作用[11]。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多模態語境構建策略
在當今“互聯網+”教育的時代大背景下,如何利用紛繁復雜的多媒體技術和海量在線資源以促進大學英語思政課程教學,需要我們更多地研究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使其更好地運用于大學英語課堂,探索出全新的英語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以提高思政課程教學效率,提升教學效果。
(一)師生課前互動協作的多模態語境構建策略
在將思政內容有效融入教學的理念下,課前的師生互動協作多模態語境構建主要包含教師根據授課內容對與之相關的思政資源、思政平臺和信息技術的語境構建選擇、整合和優化使用,教師需有機整合學生課前預習出現的問題,結合教學目標,有計劃選取文本、圖片、表格、音頻、視頻等多模態語言思政內容和材料,挖掘其中可以進行思政教育的關鍵點和內容素材,同時有意識地增加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內容如中國夢、“四個自信”、中國傳統名著等,讓學生在課前除了了解英語文化背景知識以外,還能結合相關語言知識了解對比中西文化差異,增加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教師將PPT文檔課件分享傳輸到網絡或云端,充分利用如Unipus、Ulearning、批改網、Ted、微信、QQ等思政課程平臺,傳輸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教學課件和教案,拓寬課前思政課程教學內容和渠道解釋、補充和強化課前語言知識的重難點和課程思政點,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預習和準備,增強思政課程課前授課語境構建效果[12]。
(二)課堂教學的多模態互動協作語境的構建策略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內容,有效結合思政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選用多種教學手段構建多模態互動合作的語境,如互動合作、角色扮演、配音、表演、錄制音視頻等教學手段,使用多模態融合的多種教學法,如從傳統的聽、說、讀、寫、譯到讀、寫、思、辨和創新等的升華與超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主動性,并結合多媒體信息技術和多種模態語境有效建構,為學生創設多模真實的學習環境,還能激發學生的語言創新能力和品格責任心的培養,創造外語學習的課程思政語境,如網絡學習平臺、交流平臺和搜索引擎等技術環境,積極、平等、互助的學習氛圍和人文語境,以及符合學習需要的場所、學習條件等的自然語境,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目標語及提高思想政治素養[13]。
(三)多種模態結合的教學評估和反饋語境構建
在當今多種模態結合的語境教學以及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在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學生向教師反饋學習成果時都可采用多模式結合的互動交流方式,如學生可將自己的學習內容或者小組討論的結果錄制成音頻、視頻或者做成PPT形式,利用Unipus平臺、學習通、微信,論壇,微博等多種學習平臺、考試平臺的在線互動分享等來實現。學生可以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呈現學習成果,及時反饋給教師,采用短視頻錄制、Power Point展示等替代傳統的紙質作業,來完成各種課后作業,這種多模態的課后師生交流形式,師生共享英語學習資源、在線測試評改、在線互動分享和完成技術作業增強了豐富性、多樣性、趣味性和成就感。這些多模態、多樣性的教與學評估和反饋方式不但能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更能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翻轉使用和學以致用[14]。
總之,在現代信息技術飛躍進步、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全球背景下,外語教師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大量資源,依靠網絡和多媒體的優勢,運用多種教育手段,深入挖掘教材中包含的思政價值和精神內涵,語言知識傳授的同時要注意傳授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注重將中西文化的差異、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優越性等融入思政教育中;將政治文化思想和國家安全意識、人格培養等思想內容融入課程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化知識、思維能力和文化鑒別能力,從而讓學生具有文化自信和文明互鑒能力,對國家對民族飽含深厚感情、具備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意識、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的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 楊鵬鯤.信息化背景下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G].華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經驗交流會2021論文匯編(六).
[2] OToole, M. The Language of Displayed Art[M]. 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4.
[3] Kress, G. & T.VanLeeuwen. Reading Images[M].London: Rouledge,1996.
[4] 朱永生.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2007,(5):82-86.
[5] 張艷.大學英語課堂中多模態教學模式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6):123-124.
[6] 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2019(1).
[7] 李倩,嚴艷.融入課程思政理念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24):71-73.
[8] FORCEVILLE C. 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ist framework: agendas for research[J].Mouton de Gruyter,2009,(11):19-42.
[9] 劉承功.高校深入推進“課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8,(6):62-67.
[10] 王穎軼.“互聯網+”背景下基于多模態的大學英語移動學習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19,(18):18-23.
[11] 趙維萍.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在應用型高校英語翻轉課堂中的應用[J].新絲路(下旬),2016,(12):43-44.
[12] 劉燕.課程思政理念下大學英語多模態教學模式構建[J].西部素質教育,2020,(24):21-23.
[13] 王小梅,田艷.多模態互動分析視域下的大學英語多模態互動教學實證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1):152-156.
[14] 劉燕.課程思政理念下大學英語多模態教學模式構建[J].西部素質教育,2020-12,6(24).
作者簡介:劉麗軍(1972- ),女,湖北武漢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趙凌云(1980- ),女,湖北荊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