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記者 施芳
四月的北京,萬物生長。
中國書店雁翅樓店,一群讀者聚精會神地看著中軸線老照片展;正陽書局,幾位老人仔細研究著老北京地圖;外研書店,一群孩子專心地聽“研媽媽”講故事;全民暢讀書店,一個創業團隊正熱切討論著設計方案;建投書局,一場關于讀書與藏書的講座吸引著剛下班的白領;三聯韜奮書店,三三兩兩的讀者在夜燈旁靜享閱讀時光……
這就是北京,一座被書店連接的城市,一座被閱讀浸潤的城市。
“我很幸運,接連趕上好政策。”北京外研書店總經理付帥說。那是2013年底,付帥在外研書店兼任總經理助理,國家出臺政策,免征圖書批發零售增值稅。2015年底,他出任外研書店副總經理,2016年6月,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自此,外研書店每年都獲得北京市的實體書店扶持資金。及至開辦東升科技園店,所在園區送上了豐厚的大禮包:不僅免除房租和裝修費,還在活動等方面給予一定的運營補貼!
自2019年以來,北京市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市區兩級財政先后投入數億元,多管齊下,為實體書店紓困解難。房租補貼,特色書店獎勵、示范書店評選、經營管理人員培訓、推動書店進駐美團平臺……一系列政策含金量十足。
雍和書庭創辦人彭明榜體會深刻。雍和書庭是一家簽名本主題書店,開業一個月就遭遇疫情,人流量驟減。受益于北京市實體書店扶持政策,書店兩年來不僅沒有裁員減薪,還策劃了不少高質量的讀書活動,被評為“2020年度社區書店”。“扶持政策為書店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我們增添了把書店開得更好的信心!”
中信書店在北京有18家店,其中10余家在運營成本、轉型發展、閱讀活動等方面獲得扶持。“書店扶持政策不只是資金,更重要的是政策、方向的引導,這對于書店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中信書店副總經理劉旻認為,讓多元閱讀服務更好地嵌入百姓生活圈,充分發揮實體書店的社會服務功能,以“體驗式”和“參與式”營造消費新場景,書店的內涵將更為豐富。去年,中信書店策劃了第三屆“北京書店之夜”暨“與書集·串游記”圖書文創市集,3天內舉辦了19場優質閱讀活動,吸引2萬余人參與這場沉浸式文化盛宴。
對此,北京智信文化產業研究院理事長劉明清深有感觸:“扶持政策效果明顯,增強了從業者的信心。實體書店的營商環境大為改善,面貌發生很大變化,正從傳統大賣場向公共文化空間轉型。”
受政策利好影響,上海三聯、建投書局、鐘書閣等一批京外知名書店紛紛落戶北京,先后開辦30多個門店。2019年6月,鐘書閣在北京的第一家店開業,當年便獲得最美書店稱號和相應資助。第四家店預計今年年內落戶大興。“北京對實體書店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我們希望用設計美引來讀者,用內容美讓讀者坐下來,用服務美使讀者成為粉絲。”鐘書閣北京地區負責人向愛群說。
“實體書店回暖,得益于政府部門對實體書店的政策扶持,也得益于閱讀氛圍的活躍。”北京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介紹,2011年,北京在全國率先開展全民閱讀活動,至今已持續12年,成為公眾普遍參與、貫穿全年的一項文化活動。僅2021年開展各類特色閱讀活動3萬余場,影響和覆蓋人群達2000萬人次以上。調查顯示,2021年,北京市居民閱讀總指數為84.03點,超全國平均水平13.58點。
久久為功,2021年底,北京實體書店數量增至2076家,在全國位列第一。完成萬人擁有0.8個實體書店建設任務,“一區一書城”成為標配,超過1000平方米的綜合書城達到47家,其中5000平方米以上的特大型綜合書城7家。2020年,北京被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評為“年度書店之都”。
實體書店回暖難掩圖書發行利潤下滑的現實。圖書利潤微薄,實體書店要不要堅守主業?
“我們要把書店最好的位置留給圖書。”王府井書店黨總支書記、董事長李柏林說。盡管置身寸土寸金的商圈,王府井書店仍然讓圖書唱主角,目前總銷售額近八成來自圖書,每年服務讀者近300萬,至今仍然是首都累計圖書銷量、服務讀者時間和數量均位居第一位的書店。只是在選品上,書店改變了以往全品類進書的做法,對出版社和品種的選擇都由專業人員專門負責,進一步提升在架圖書質量。
作為國內首家會員制女性書店,雨楓書館成立以來一直圍繞圖書做文章。書館成立了由會員組成的選書委員會,嚴把圖書進貨關。會員還書時,會把書分成“推薦的書、一般的書、垃圾書”三類。書館定期淘汰一批“長時間、多人次”認定為垃圾的書,從而去粗取精,確保圖書品質。

在北京圖書大廈,一位媽媽在給孩子講故事。 人民日報記者 施芳攝
為促進實體書店回歸主業,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北京市委宣傳部組織專家學者,用一年多時間,持續開展實體書店示范標準體系建設調研。在此基礎上,2021年,北京首次將實體書店扶持政策門檻明確為:以經營出版物為主營業務,持續經營滿1年的實體書店;實體書店經營面積不少于30平方米,出版物經營面積超過50%;上架經營出版物不少于2000冊,品種不少于500種。按照這一標準,北京首次評選了99家年度示范書店。今年1月,北京市對實體書店開展閱讀文化活動提出“四個明確”的規范要求,聚焦主題方向、類型形式、資料留存、群眾參與等方面,提升扶持項目管理標準化水平。
“圖書是一個書店的靈魂,選品的質量決定了書店的生死。書店在數量上競爭不過電商,只有在圖書品質及服務上下功夫才可能贏得讀者。”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副秘書長劉亞軍表示。
不止于提供好書,實體書店在滿足讀者需求方面下足了功夫。
書太貴,家里也沒地方放書——外研書店東升科技園店推出365元年卡,平均每天花一元錢就可以借閱圖書,還附贈咖啡兌換券。雨楓書館會員則可以不限時間、不限次數自由借閱圖書。王府井書店與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聯合創辦了“王府井圖書館”,讀者既可以在書店購書,又可以借書,實現圖書館配書的“私人訂制”。
書太多,不知如何選書——北京圖書大廈聯合專家學者,推出了“學習書單”“北京圖書大廈高級管理者書單”“北京發行集團專家選書團好書推薦”等多個精選推薦書單,為讀者選購圖書提供多元選擇。
太忙,沒時間逛書店——社區書店讓讀者茶余飯后不出社區,在家門口就可以讀到好書。24小時書店隨時等候每一個愛讀書的人。

在北京圖書大廈,一位爸爸在陪孩子看書。 人民日報記者 施芳攝
“實體書店是一項重要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要千方百計辦好,更好融入百姓生活,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塑造首都的精神氣質。”北京市西城區圖書館管理協會會長郭斌說。
在童書借閱區,動物造型座椅、色彩亮麗的大吊燈、適合親子共讀的小圓桌……孩子們捧讀著喜愛的圖書;在共享書房,一桌一椅一燈,幾位年輕人正享受著靜謐的學習時光……人們驚喜地發現,升級改造后的北京圖書大廈更美了,服務也更貼心。“書店不僅僅是購書的場所,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會客廳。我們努力提供豐富的文化產品,不僅滿足讀者的需求,也是書店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北京圖書大廈副總經理秦輝說。
“實體書店不能一直靠政府補貼生存,必須切實增強服務讀者、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走出一條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之路。”北京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表示。以特色書店、最美書店、示范書店評選為導向,北京大力推動發展“書店+”,鼓勵書店孵化新業務、新場景,初步形成“館店結合”“廠店結合”以及“書店+課堂”“書店+文旅”“書店+戲劇”等特色模式。
有顏值,更要有內涵。北京的實體書店正努力走出一條轉型發展之路。
理念創新是關鍵。作為一家詩歌主題書店,小眾書坊正如它的名字一般,從創辦之初,就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子。它既是一家書店,也自主策劃出版圖書;既有實體店,也有網店,還有“小眾雅集”“天天詩歷”“看詩歌”等新媒體,在向讀者傳播優質文化的同時,起到引流促銷的作用;既頻頻舉辦高層次的讀書活動,也服務周邊社區,成為市民的文化客廳。“隨著人們閱讀、購書習慣的改變,實體書店銷售圖書的功能將越來越弱化,而作為一個區域的文化交流場所和終生學習場所的功能將越來越強化。”彭明榜說。
文化活動是標配。外研書店近年來舉辦了600余場形式多樣的學術文化和親子閱讀活動,打造了“國際詩歌之夜”“費孝通思想研究講壇”“外研沙龍”“研課堂”“研媽媽繪本故事”等多個品牌活動。
融合發展是趨勢。可買書看書,可品茗會友,可觀影聽樂,可寫字作畫,可學習休閑……在北京,這些跨產業的實體書店日益受到人們青睞!“實體書店正成為一個融合平臺,以圖書為媒,把多種文化要素聚集起來,打造出多樣的生活樣態。”劉明清說。
情感交流是根基。“伴著輕音樂,靜靜地看書、思考,內心平靜安寧”“當我開心時我會來見你,當我難過時我會來見你,我要永遠和你在一起”“陌生的街頭意外地‘邂逅’了你,我滿心歡喜”……走過北京的一家家實體書店,翻看著讀者寫下的一頁頁留言,我們真切感受到了書店之于讀者的意義,書店之于一座城市的意義。
“北京將充分發掘實體書店作為城市公共閱讀設施的文化稟賦與空間稟賦,進一步推動首都實體書店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打造更優質的閱讀產品、空間服務和活動體系,為廣大市民讀者做好服務,為書香北京增添一份力量。”北京市委宣傳部一級巡視員王野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