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清
《素書》“之素”就在于:無論修身、持家、治企、理國,其最根本的原則和機理其實都是些最樸素的、最簡單的道理;處世做人行事都要始終素懷求道、守德、為善之心,以道為宗,以德為本,素行仁愛、遵義、安禮之事;永葆素潔、質樸、淡泊名利的赤子之心。企業要管好人才,開創大業的前提條件是領導者必先具有高深的自我修養,形成人格和心性上的“非常之人”;講求高明的領導方法與藝術:把握企業戰略方向,任材使能,賞罰公正,取信于人,以身作則;從而形成“同志相得”“同義相親”的理想人力資源管理狀態。
《素書》為秦朝隱士黃石公所著,無論在我國歷史典籍還是在民間傳說中都是一部頗具傳奇色彩的“秘籍”,清時被《四庫全書》收錄。一般認為此書是一部關于軍事政治謀略之書,但正如黃石公在篇末所言:此論可用于“理身、理家、理國”,說明其一般方法論意義。筆者認為亦可用于“治企”——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之中,用于團隊建設之中。本文謹從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方法論角度展開論述。
開創大業的前提——求道立德
《素書》的面世,典籍記載和民間傳說都有“邳橋遺履”、黃石公三試張良的典故。黃石公以道為宗,以德為本,把高深的人格、心性的歷練和修養作為能堪大任的前提,開創非常大業之主,必定是“人格”“心性”上的非常之人。欲做一個好的企業管理者,人才團隊的統帥者,首先要打造磨礪出一個杰出的自己。素有親善敬重之心,求道立德之志,虛懷若谷之境界,具備好學、勤奮、自律、隱忍的上乘功夫,才是成就大業、成為一個優秀管理者的主觀條件。
黃石公認為,萬事萬物皆有其道,皆有其理,故處世做人先求事物之道,時勢運行之理。道為根本,其展延開來表現在人身上,表現在社會秩序上則為“德”,故求道立德乃做人行事的前提條件,須終身孜孜追求踐行,“先莫先于修德”。
“道”與“德”表現在心性上就是“仁”,無論是要成就政治上改造社會的大事,還是就業創業管理好一個企業,須素懷“慈惠惻隱之心”。欲建立一個政治團體,其思想前提是站在正義的一方,有益于國家、民族、廣大黎民;欲建立一個經濟集團,打造一個企業團隊,須立足于給社會提供有益的產品和服務,利己利人,實現自身、員工、社會的多贏局面。
“德足以懷遠”,道德足夠的高尚,就會形成強大的吸引力、感召力,使遠方的人心悅誠服地接受你、投奔你,從而形成屬于你的堅強的政治集團、強大的企業團隊;以德立企,才能形成良好的商譽,從而開創企業大發展的良好局面。
怎樣做一個成功的領導者、管理者
人力資源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綜黃石公所述,緊要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領導者作為團隊的靈魂、掌舵人,應注重的是戰略方向的引導,關鍵人才的識別、任用。企業須有科學合理的設崗定責和人力資源運行機制。人人恪盡職守,“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不瀆職亦不越權。領導者的核心作用是選拔任用各種人才,使人各司其職,各展其才,共同推動實業的發展。而不是什么事都親力親為,陷于具體事務之中。自恃其能,剛愎自用,向來是領導者之大忌。長此以往,不利于發揮眾人智慧,團隊能量,使自己成為孤家寡人。故黃石公告誡“以明示下者暗”,“孤莫孤于自恃”。
二、無論是政治集團、軍事集團,還是企業團體,開發運用人力資源終究是成就大事的關鍵因素?!叭尾氖鼓?,所以濟物”,善于識別人才,充分信任運用人才,并且形成發揮人才能動性的激勵機制,“薄施厚望者不報”,這是至簡的道理,也是管人用人的至大之理。
三、作為公共權力的執掌者,無論任人用人,還是利益分配都應做到公平、公正、正義,都應有嚴格而合理的規章制度。黃石公斷言“敗莫敗于多私”。近小人遠賢才,始終是人員任用管理之大忌。賞不以功,罰不以過,團隊就會離心離德。急功近利,對客戶,對企業合作伙伴,行不公之事,貪不義之財,終將自毀前程,難以走遠,“短莫短于茍得”。
四、分配不公會造成組織內部人際關系的扭曲和人力士氣的削弱,甚至造成組織行動力的瓦解。黃石公用一句“戰士貧,游士富者衰”說明這種弊端的重大危害。應當讓對國家、對企業組織作出重大貢獻的有功之人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應得的地位,讓建設國家、企業經營的中堅力量過上體面而優裕的生活。如果在具體工作中不能做到賞罰分明,及時激勵作出突出業績的有功之人,則難以凝聚人心人力,因而難以成就大的事業。“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p>
五、保持用人管人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取信于人、取信于社會,是領導者事業恒久的不二法則?!吧蠠o常躁,下多疑心”,“后令謬前者毀”,是說上位的人如果對部下朝好夕惡,喜怒無常,政令多變,則會失去眾人的信任,使大家無所適從。領導者的人格魅力乃至權威,須靠集團全體成員的信服力來維系。
六、最后還是要強調領導者的嚴格自律和以身作則。無論你才能有多高,事業做得多大,切忌自我放縱欲望膨脹。持之以恒地從生活上檢點自己,從心性上約束自己,在人際關系上保持平和、寬厚、隱忍、內斂。要永遠“行足以為儀表”,即便在今天的法治社會,領導者的表率示范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身教勝于言教。
企業人力資源建設的思想基礎
首先,我們需要思考和研究一個問題:《素書·安禮章》是講組織秩序、組織制度、組織狀態層面的東西,但為何在論述伊始又回到道德、善惡的問題。指出“福在積善,禍在積惡”,繼而淳淳告誡“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兇”,其用意還是說明在組織管理具體典章制度、禮樂秩序之上,在具體的領導管理方法、藝術的背后,還是存在一個思想基礎、價值理念標準問題。正如孔子在《論語·八佾》中講到禮樂問題講“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意思是說如果不解決“仁”“愛”這一最高的思想觀念問題,制禮作樂,遵守禮義又有什么用,又有什么價值?因而,我們無論干什么事情,身處多么高大上的管理位置,領導如何大而復雜的社會組織,必須首先解決一個信仰與持守問題,道德善惡標準的認知問題。作為組織管理者,必須始終有一個持德守道、多做善事、有益于他人和整個社會的思想態度與行事標準。
其次,在這里筆者有必要特別指出:《素書》“之素”就在于黃石公認為,無論修身、持家,管理好一個企業,乃至治理一個國家,其實最根本的原理、最大的原則和機理無非都是些最樸素的、最簡單的道理,正所謂“大道至簡”;人的一生處世做人都要始終素懷求道、守德、為善之心;無論思考什么問題,處理什么事情,都要以道為宗,以德為本,行遵義安禮、有益于他人之事。《素書》“之素”還可這樣理解和引申:無論一個人事業干得有多大,在職業崗位上位置有多高,功勛聲望有多卓著,或財富有多雄厚,都要在人格上有樸素觀念;永葆素潔、質樸、淡泊名利的赤子之心;保持平易近人、與人為善的做派。作為成功人士、杰出人物,甚至偉人級別之人,真正善始善終地做到這一點、達到這一境界的確很難,因而也更為可貴。
再次,領導藝術是“術”,而其背后的道德基礎、思想核心是道、是“善”。領導者處理與下屬關系的核心在于領導者要求與人為善之道,具有孟夫子講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崇高境界。作為企業組織努力描繪公司與員工的“共同愿景”,實現共同發展。我們可以這樣說,功利之心人皆有之,但其一必須要懂得適可而止,“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其二要懂得與有功之臣“分享”,同廣大員工“共享”。無論是財富,還是地位、聲望,都要有與人“分享”“共享”的思想境界。人們往往在功成名就之際,位高權重之時,或經濟界成功之士當其創業有成、財源滾滾,或已近富可敵國之氣候,極易膨脹,極難保持平和心態,難與他人平易相處,甚至迷戀于地位、聲望、勢力、權術等難以自拔,對榮譽、地位或財富、勢力地盤的追求,到了處處都想“稱孤道寡”的地步,古今中外,許多杰出人士都難以避免這樣的悲劇。因而范蠡有“共患難易,同享樂難”的悲嘆和警示。因而黃石公把心理境界的修養、磨煉自律作為杰出人物自始至終極為重要的事情,強調“恭儉謙約,所以自守”“孜孜淑淑,所以保終”,告誡“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敗莫敗于多私”。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對天道、對真理、對民眾心存敬畏,牢記“畏危者安,畏亡者存”。都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謙謹自律行事,居安思危。
最后,在組織人事關系中,領導者與下屬要換位思維、相互理解??鬃釉诖痿敹ü珕枙r講“為君難,為臣不易”,并把這一點提升到“幾乎一言而興邦”“幾乎一言而喪邦”的高度來認識。領導與屬下、政府與國民、企業領導層與廣大員工能否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能否“上下共欲”,精誠團結,乃涉及該組織有機體生死存亡之大事。組織成員之間的關系也涉及一個根本的思想核心問題,那就是具有共同的思想信仰、共同的價值觀念、相同的志向抱負,正所謂“道一風同”。有了共同信仰的道,就會產生眾多成員間共同的價值觀念判斷,乃至形成共同的行動心理,共同的思維習慣。由于組織成員之間具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志向追求,以及彼此長期形成的相互信任感,即便個性有類別,思維有差異,意見有分歧,也很容易達成諒解、彌合,并可迅速形成組織內部的優勢互補,集思廣益,正所謂“信可以一異”。
人力資源管理的理想狀態
在社會組織內部,應培育一個怎樣的人際氛圍?形成怎樣的人脈關系?惜墨如金的黃石公例外地用了十六個“同”字加以描繪和闡述,揭示組織內部人際關系規律性的東西。
一是具有共同的思想道德信仰,形成共識的價值觀念,造就一體的組織文化。這是成功組織團隊的思想根脈、文化家園,正所謂“同道相成”“同志相得”“同愛相求”。而組織的領導者則是其“精神導師”、人格化的思想靈魂。
二是在此基礎上全體組織成員形成強烈的“共同體”意識,勠力同心共創佳績。“同仁相憂”,“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有此美好的組織人際關系,豐厚的人脈資源,何大業不成?華為的迅速成長和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華為人總結為“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的市場團隊作戰法則。
三是團隊內部消除隔膜彌合分歧,減少內耗。毋庸諱言,凡有人群的地方,總會有人際關系中種種負面的東西。諸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情形,若不加以正確引導,害莫大焉。所以必須用思想感情上的正能量戰勝和消除種種人情世故中的負能量,引導形成組織內部人才競爭的良好環境和積極效應。
四是領導者的個人魅力、統帥能力,組織集團實力、業績、聲譽同優秀人才流入、強大人力資源生成三者的良性循環互動的實現?!皭廴松钫咔筚t急”,是說愛才求賢,急于得到大量人力資源的主觀愿望;“樂得賢者養人厚”,是講以豐厚優越的待遇延攬人才、留住人才;“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領導者如果沒有足以服眾的感召力統帥力,組織集團如果沒有吸引人才的聲譽和實力,照樣得不到理想的人力資源。杰出人才和大量人力資源的獲得規律往往是這樣:作為政治組織集團,有鮮明而具有強大召喚力凝聚力的社會改造正義旗幟,正所謂“振臂一呼,天下響應”;作為企業組織集團,有良好的戰略發展目標,富有前瞻性的行業賽道,足以占領技術和市場制高點的投資經營方向;領導者是人格與才能俱得眾望的“名主”;組織集團聲名遠揚,有足以讓人心動的實力或發展前途。反過來,杰出社會賢達的獲得,各類專業人才的加入又使領導者得以升華和完善,使組織集團羽翼漸豐,然后大量生力軍的加入則成為實現大業的實力支撐。(作者單位:寶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