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古代音樂文獻的中國藝術精神研究

2022-05-30 07:22:07楊和平
音樂探索 2022年2期

摘 要:中國藝術精神是中國先民在探尋自我生命價值的過程中,以情意表達的方式應和其運化節律的自覺意識與自調節機制,以悠久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為基礎,彰顯著與時代精神緊密相關的互補性與接續性特征。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藝術精神的高文化群體,自農耕生產方式確立,先民對于自我生命價值的探索便開始圍繞著自我關系、自我與環境的關系進行展開,由此積淀了“為人生而藝術”的中國藝術精神內涵。文章從中國藝術精神的邏輯支點,儒道佛對于中國藝術精神生成的影響,古代音樂文獻所體現的中國藝術精神,中國藝術精神的當代作用四個方面展開論述,并力圖將中國藝術精神從古典向今典延伸,旨在推進這一領域的深化研究。

關鍵詞:中國藝術精神;中國古代音樂文獻;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中圖分類號:J601?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 - 2172(2022)02 -0037-18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2.02.005

藝術精神與探求世界發展規律或事物本質的科學不同,其主要關聯的是以情感、直覺和意象為主要載體的人類所進行的表情達意的藝術活動,這些活動本質上是滿足意識需求的實踐行為,關乎著人類對于自我心靈與外在環境關系的探索。藝術是人類為滿足精神需求的存在形式,它的實際作用更地體現在對于人類心理的滿足上。在舒緩焦慮、引導情緒以及平衡自我內外需要問題的時侯,藝術與科學技術、生產活動相比就更具實效性。而中國藝術精神就形成于中國先民的藝術實踐活動中,它的產生恰恰反映著我們的祖先對于自我生命的尊重與認可。遠古時期,中國藝術精神受到了自然崇拜與圖騰的影響,由此產生了反映圖騰的藝術作品和藝術起源中的巫術起源學說;到了新石器時代,農耕生產逐漸替代了舊石器時代以狩獵采集為主的生產生活方式,并一躍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生產生活方式?!栋谆⑼ā份d:“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雹龠@里描述的是教授民眾制造耒耜、播種五谷的歷史史實。神農與黃帝在中國歷史上并稱為華夏始祖,對于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貢獻巨大,其一便是古琴的制造,《世本·作》將其論述為“神農作琴,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六分……文王增二弦,曰少宮、少商?!雹?其二便是《白虎通》中所講述的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制造耒耜、播種五谷的歷史事件。時至今日,農業在我國經濟建設中依舊占據著第一產業的地位。自農耕生產方式確立,先民就已形成聚族而居、精耕細作、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這種生活狀態也為先民提供了進行藝術活動的前提,給中國藝術精神賦予了強調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近道至一”的思想內涵。中國藝術精神的形成順應了時代的變遷與歷史的演進。在歷史發展中,儒道佛思想圍繞人的自我認知和生活方式分別提出了“克己復禮”“道法自然”“明心見性”的思想,它們不斷滲透于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演變過程中,進而對中國藝術精神生成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是對人類生命存在形式的終極關懷。中國藝術精神伴隨著中國歷史的演進而不斷豐富其思想內涵,這種思想內涵在中國古代音樂文獻記載里得以充分的展現。本文以中國古代音樂文獻記載為立論依據,對與中國藝術精神相關文獻進行歸納、解讀、分析、凝練、升華,圍繞中國藝術精神的邏輯支點,儒道佛對于中國藝術精神生成的影響,古代音樂文獻所體現的中國藝術精神,中國藝術精神的當代作用四個問題展開方方面面的探索。這種探索既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觀察和認識中國,歷史和現實都要看”重要講話的精神,也是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增強文化自覺,推動文化發展的一次自覺行動。中國藝術精神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探索和揭示古代音樂文獻里中國藝術精神的歷史淵源、功能價值、基本特征、現實狀態、前景未來,對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為人民提供精神導引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著強大的文化動力。

一、中國藝術精神的邏輯支點

中國藝術精神從萌生到發展是以“為人生而藝術”思想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家所說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①,即“游心于藝術”的思想,便是這個核心的代表。儒、道、佛思想則滲透于中國藝術精神生成發展的過程里并產生重要影響;中國藝術精神伴隨歷史演進而嬗變并打上時代烙印,中國藝術精神與時代精神相輔相成、密切關聯。形成了中國藝術精神以“生命活力”“情感節律”“意象構成”“理性態度”、“線條趣味”五層級結構的“為人生而藝術”的核心思想體系。這個多層級核心思想體系由淺入深、層層遞進,依次標識著中國藝術精神的深刻意蘊與價值作用;這種多層級結構方式的形成反映著中國先民對于藝術行為的審美訴求、審美反應、審美表達,是中國藝術精神在美學論域的集中體現??梢哉f,中國藝術精神的形成與發展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厚土,悠久的歷史傳統是中國藝術精神能夠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而中國先民對于藝術的不斷探索和追求,則為中國藝術精神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時間與歷史主體——中國先民的共同作用下,中國藝術精神在藝術實踐中不斷深化,既豐富了思想內涵,也增添了實踐效應。

(一)“為人生而藝術”的核心

中國藝術精神的形成以中國古代音樂活動為實踐指導,在中國古代音樂活動的開展與實施下,中國藝術精神的思想內涵逐漸豐富,其作用于實踐活動的理論指導作用也在這一過程中得以顯現??梢哉f,在中國古代音樂發展史上,中國藝術精神與音樂實踐活動的關系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互為前提的。中國藝術精神是中國古代音樂活動開展的理論基礎,而中國古代音樂活動的開展也為中國藝術精神提供了理論指導實踐的范式。中國藝術精神是圍繞中國古代藝術活動而形成的思想認識,這些思想認識誕生于中國先民開展藝術活動的過程中,除音樂活動的藝術類型外,還體現在書法、繪畫、舞蹈等藝術活動的類型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國藝術精神的思想內涵不僅反映在中國古代音樂活動中,而且也體現在中國古代書法、繪畫、舞蹈等藝術類型里。從這一角度出發,中國藝術精神的思想內涵體現了不同藝術類型的共通性特征。其核心思想“為人生而藝術”更是體現了不同藝術類型對人的藝術關懷。“為人生而藝術”的內涵是中國藝術精神的核心思想,確立其核心地位的要素主要有兩點,其一,是“為人生而藝術”的內涵作為藝術活動的目的性體現,伴隨了中國古代藝術活動產生與發展全過程;其二,是“為人生而藝術”的內涵作為藝術的功能作用的角度來看,也揭示了藝術活動對于人的影響作用。作為中國古代藝術活動特別是中國古代音樂活動的思想指導,中國藝術精神反映的是中國先民為滿足自身精神需求而進行的實踐探索過程,而這一過程也體現了中國先民對于藝術活動的追求。在一次次藝術活動的開展中,中國先民逐漸形成了以滿足自身精神需求為活動實施目的的實踐行為與理論認知,他們將藝術活動作為豐富其生產生活的娛樂活動,其后儒家學派又將藝術活動與道德規范相結合并使之成為個人修養品性的約束工具,提出了“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思想主張。道家學派認為“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①,這里的藝術活動實際上也具有反向規束人們行為的性質,與儒家“游于藝”思想的內核相同,即“為人生而藝術”。從上述儒道學派思想觀點的形成可知,“為人生而藝術”的內涵隨中國先民進行的藝術實踐行為而產生,并在人們思索藝術為何物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中國藝術精神的核心思想?!盀槿松囆g”實際上代表著藝術的形成由來、存在意義、功能作用等問題,如同“物質與意識誰是本原”在哲學領域的地位一般,是中國藝術精神思想體系形成的基礎,在明確了藝術活動“為人生而藝術”的存在性質后,中國古代思想學派又分別從道德、審美、教育等多個維度對藝術活動做出了理論探索,在豐富“為人生而藝術”核心思想的基礎上建構了中國藝術精神的思想理論體系。

(二)儒、道、佛思想的滲透渾化

在中國藝術精神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儒、道、佛三家學派的思想對其具有重要影響。這種影響不僅為中國藝術精神內涵的不斷豐富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中國先民對于藝術認知視角認識的多向維度,對確立中國藝術精神的思想方向具有重要意義。儒家與道家學派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思想體系。儒家學派在立身處世的問題上強調“入世”,是一種對人的認知更加注重發揮主觀能動性來進行的群體活動;道家學派在立身處世的問題上與儒家學派所持觀點恰好反,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此觀點所蘊含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道家學派更加傾向于從個體生命對人本身進行認知的態度。作為中國本土的思想學派,儒家與道家學派在中國古代思想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相較于儒家和道家學派而言,佛家思想則更具宗教性。漢代傳入中國,歷經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佛教的中國本土化發展完成,其標志為禪宗思想的產生。在中國古代思想發展史上,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響范圍十分廣泛,上至封建統治階級,下達平民百姓,在文人群體中儒、道、佛三家思想也同樣具有較為良好的傳播效應,而這也使得儒、道、佛三家思想不斷滲透于中國藝術精神的發展過程里,并對其思想觀點的豐富發展產生影響。需要注意的是,儒家佛家思想對于中國藝術精神的思想滲透是渾化的,這也使得儒、道、佛思想中原本相互對立的思想觀點在融入中國藝術精神的體系后變得不再棱角分明。從產生的影響作用的角度看,儒、道、佛思想對于中國藝術精神的滲透主要是以文人、政客等群體作為中介,三者共同影響著中國藝術精神的發展,它們的思想觀點已被中國藝術精神融合吸收后渾化為一體,因而,儒、道、佛三家對于中國藝術精神的影響作用不分先后與等級。

(三)中國藝術精神的現實關照

中國藝術精神形成于中國先民探索藝術的過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中國古代藝術活動進行的理性認識。中國藝術精神在歷史演進中得以形成豐滿,中國先民賦予中國藝術精神以生命,與時代密切相關是中國藝術精神的特性之一,時間與空間則為中國藝術精神提供了具有生命的資格。中國藝術精神的發展具有較為清晰的時間脈絡,這一方面得益于歷史的接納,即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為中國藝術精神帶來的收益;另一方面則是中國藝術精神在歷史演進中努力適應時代變化不斷豐富自身的結果。時間是線性流動的財富,對于社會發展而言是如此,對于中國藝術精神來說也是亦然。在處理不斷流動的時間上,我們通常以社會形態的變革作為依據來進行歷史階段的劃分,或以特殊事件作為標記來確定歷史節點,從而以宏觀視角來考察歷史的流變過程,從過往中汲取經驗并用之于當下。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藝術精神的思想內涵與時代密切相關,中國藝術精神的生存空間是由人類社會的時間與空間共同建構,因而中國藝術精神的思想變化實際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應的時代特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關切,時代的更迭往往與生活環境的變化或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革緊密相關,而時代精神作為人的社會意識產物更有著反映時代特色和為時間定位的功能作用。從中國藝術精神與時代關系出發,中國藝術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關系也是緊密關聯、互為表里、相輔相成。從宏觀時間的層面關照,中國藝術精神具有與時俱進、與時代相適應的特性,因而,中國藝術精神的思想內涵具有接續性和發展性;從微觀時間的視角來論,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國藝術精神又在這不同歷史階段中受多種因素影響,諸如統治者的思想、藝術家的個性、思想家的需求等故而形成了階段性特征??梢哉f,時代為中國藝術精神賦予了接續性與階段性兼具發展性特征,作為與時代精神緊密聯系的中國藝術精神,實際上也從審美方式、審美理想、審美創造、功能作用等方面反映了時代對于藝術行為的擇取傾向。

(四)多層次藝術意蘊的關聯

中國藝術精神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豐富思想內涵,從而形成了具有多層次結構的美學思想體系。易中天將這種美學思想體系概括為:“生命活力、情感節律、意象構成、理性態度與線條趣味”①五個層次,我認為是有一定概括性和合理性的。在我看來,中國藝術精神所對應的藝術內容藝術形式、藝術活動是多種多樣的,而上述多五種層次結構美學意蘊,在與舞蹈、音樂、繪畫、建筑、書法等具體藝術類型分別對應的時候具有相對明顯的表征,因此,中國藝術精神的多層次結構美學思想體系事實上也是從這些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中凝練出來的美學意蘊,是這些藝術形式的共性特征與美學表現。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藝術精神的美學思想體系還展現出了中國先民看待不同藝術形式時的多樣化反映,這些反映代表著不同藝術形式的價值維度,并最終發展成為論述具體藝術形式功能作用的美學思想。具體而言,在中國藝術精神的美學思想體系中,生命活力意指中國先民看待藝術的詩意化思想。在進行藝術活動時,中國先民會將其中的事物作為生命體看待,賦予其生命力或生命感,這種生命力在藝術活動中被稱為“氣勢”,反映在中國藝術精神中對應的是關乎藝術生命性的“氣韻生動”的內涵。情感節律是中國先民從自我心靈和自我認知的角度對于藝術活動所提出的要求,這種審美要求在音樂藝術中有著較為明顯的表現?!抖Y記·樂記》有曰:“樂者……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雹偎鶑娬{的便是音樂這一藝術形式所具有的為人感知與傳情達意的功能。從這一角度來看,情感節律實際上對應的是中國藝術精神中的“速化感心”與“為人生而藝術”思想內涵的。意象構成是中國先民在進行藝術活動時所強調的藝術情感的主要表現方式,在中國藝術作品中意象往往代表著形體抽象化后的情義表象。歐陽修在《論琴帖》一篇中說:“若有心自釋,無弦可也。”②這里就是在強調音樂藝術要注重意象表達而非形體外在,對應到具體的思想內涵上,意象構成反映的是中國藝術精神中的“弦外之意”。理性態度是中國藝術精神在發展過程中受儒、道兩家思想的影響所產生的審美要求。儒家與道家在具體的思想表達上既有對立的部分,也有相合的內容,并具有深刻的哲理,故而中國藝術精神在這兩種學派思想的影響下具有辯證理性意義?!妒酚洝窌吩裕骸肮仕磸椢逑抑?,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紂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國亡?!雹圻@里所指的是音樂的正淫之分,就具有辯證思維色彩。線條趣味在中國藝術精神中更多是指藝術語言的呈現,在書法這一藝術形式中具有明顯表征,是一種使藝術活動神韻凸顯無所修飾的審美要求。老子的《道德經》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雹芩砸庵敢魳匪囆g的“聲外之音”的藝術語言趣味。故線條趣味主要代表的是所對應的中國藝術精神中對于藝術活動在神韻方面的“弦外之意”的審美要求。

綜上所述,中國藝術精神的核心思想是“為人生而藝術”。在中國藝術精神的發展歷程中,儒、道、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其思想觀點的發展方向并使之思想內涵帶有了儒、道、佛思想渾化的特征;從歷史發展的維度論,中國藝術精神與時代密切相關,與能夠反映時代特質的時代精神互為表里,具有接續性、階段性和發展性特征;從多層次結構美學意蘊說,中國藝術精神業已形成了有代表多種藝術形式不同作用維度的思想體系。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藝術精神的核心思想是“為人生而藝術”,它體現了中國藝術精神對于人類看待自我認知、自我生命問題的態度以及自我與環境和諧關系問題的探討,體現了中國先民在進行藝術活動時對于內外精神需求的追尋,具有了能夠建構理論體系的理性因素以及一定的人文主義色彩。

二、儒道佛對中國藝術精神生成的影響

遠古時代,對于中國藝術精神具有較大影響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圖騰以及原始部落的祭祀、巫術等活動,這一現象的產生原因主要在于原始部落狩獵采集生產生活方式所造成的中國先民對于自然環境的敬畏心理。學界在探討藝術起源問題時曾提出的宗教說、巫術說等便是例證。到春秋戰國時期,儒家與道家兩大學派相繼建立了各自的思想體系,并在很多領域進行了學術論辯,可以說,諸子百家彼此詰難、互相爭鳴是中國歷史上僅限于春秋戰國時期學術論辯的空前盛景,而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在百家學派中又具有超前的地位,二者共同作用于中國藝術精神,是中國藝術精神的思想生成基礎。漢代,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自此開始了中國化的發展演變進程。歷經魏晉南北朝的發展,隋唐時期,禪宗的建立標志著佛教在中國本土化進程已基本完成,而這一時期中國與日本、朝鮮所進行的文化交流也為佛教禪宗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傳播條件。在中國藝術精神的發展過程中,儒家、道家、佛教禪宗思想具有重要地位,它們為中國藝術精神提供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儒家、道家、佛教禪宗思想對于中國社會的影響是隨歷史發展而持續深入不斷深化的,因而以儒家、道家、佛教禪宗思想為生成基礎的中國藝術精神在內涵的呈現上也具有一定的接續性,而這種接續性使中國藝術精神的內涵在朝代更替歷史變遷中也未曾發生過重大改變。這對于中國藝術精神而言,內涵的不斷豐富深化與辯證性的互融互鑒,主要得益于儒家、道家、佛教禪宗思想對中國藝術精神所進行的思想建設。

(一)儒家的“克己復禮”

儒家學派的奠基人孔子,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叭省钡乃枷氡蝗寮覍W派的承繼者孟子繼承而后發展為“仁政”。在孔子看來,“仁”是其所處時代人民安身立命的做人的準則,“仁”不僅具有相互親愛的內涵,而且也是人與人之間相處交往的道理??梢哉f,孔子的“仁”是他所有思想的基石與前提,包括他提出的“盡善盡美”的審美理想,皆是在“仁”的思想基礎上確立的。在確立“仁”的基本內涵后,孔子又把“仁”延伸至政治、教育等領域,提出了“克己復禮”“德治愛民”等思想主張。成書于戰國時期主要用于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在《顏淵》一篇記述道: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①

這里所述的“克己復禮”觀點實代表了孔子“仁”這一思想主張。事實上,儒家學派在長期的思想體系建構中始終圍繞國家治理、倫理道德等方面進行思辯證,給儒家學派思想打上了深深的功利主義烙印。對于中國先民所進行的藝術活動,儒學學派則較為重視藝術在社會發展中的價值功能作用,將樂與禮并提結合、尊重周公創制的禮樂制度,這也可以算作是孔子“克己復禮”思想內涵的延伸。除此之外,儒家學派還提出了“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主張,并從政治、道德、審美、教育等論域出發探討了音樂的本質、產生由來、功能價值作用等問題,為中國藝術精神增添了“仁和中庸”“盡美盡善”“樂行志清”“播樂得安”等輝煌的經典話語,將“克己復禮”的內涵擴展至藝術范疇。

(二)道家的“道法自然”

道家學派的思想體系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濃厚的學術氣氛為道家學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時空環境,致使道家思想在中國古代思想史里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主張可以說在諸子百家中是較為特殊的存在,它不像儒家學派試圖以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②等觀點,來吸引當時統治者進行政治教化和社會治理的眼球,從而達到以思想意識的形態輔助于國家統治;也不像春秋戰國時期興盛的墨家學派以“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用、節葬”等主張,來彰顯為百姓考慮的小生產者的立場。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世間萬物皆由道發展而來,其代表性著作《道德經》指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

意為道是天地初始存在的事物,世間事物由道所生、由少及多。人要效仿地的法則來行事,地要效仿天的法則來行事,天要效仿道的法則來行事,最終道回歸于自然。這里老子所強調的是道的至高地位與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原則。與老子的觀點趨同,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提出了“心齋坐忘”的思想,他認為:

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③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④

在這里,“心齋”所強調的是摒棄感官而以虛無之心對待萬物的修行態度,而“坐忘”則意指讓精神擺脫肉體束縛去感知宇宙萬物,實現與天道共通的目標要求。不難看出,道家學派的思想體系以天道為基,因而他們對待音樂的態度主要取決于音樂關聯天地的程度。在中國藝術精神中,道家學派對于中國藝術精神的生成作用主要集中在對于音樂本源問題的探討上,由此衍生出中國藝術精神的“近道至一”思想內涵。

(三)佛教的“明心見性”

作為一種外來的思想流派,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經歷了中國化的發展過程。在這場中國化的過程里佛教不僅豐富了自身的思想內涵,同時也對中國當代文化格局及哲學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至唐代,禪宗的確立意味著佛教已完成了中國化的進程,致使佛教能夠在社會生活、文化藝術等方面產生充分影響。作為佛教的分支,禪宗在結合儒家、道家等中國本土思想流派后,提出了“心性本凈、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教義??梢钥闯?,禪宗的思想教義圍繞人心本性而展開,在本質上是一種洞察人心本性的思想藝術。與儒家、道家學派有所區別,禪宗思想的內容及呈現方式都具有十分濃厚的宗教屬性。而這種宗教屬性也使得禪宗一脈在確立之時就以人格問題為首要關注的對象,從而提出了“定”“慧”“悟”等教義。在看待自然的問題上,禪宗提出了“空”的要求,即將現實事物映照在內心后打破其中的具體性與客觀性,在內心層面形成可自由排列的空觀幻象,這種空觀幻象被稱為心相。在禪宗看來,自然事物因緣產生,是自性之體現?!翱諢o”是“悟”的最高境界,以空的思想看待世間萬物才可能明心見性、參禪悟道。南禪宗創始人六祖慧能曾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語中蘊含的“無我無欲”的超然心態也影響著唐代文人士族群體的文學藝術創作。在禪宗思想的影響下,我國古代的文人群體在進行藝術創作時開始追尋于自心的澄凈,這也使他們藝術作品更加注重對作品內涵與表現形式關系問題的探討,青原行思禪師是南禪宗創始人六祖慧能的弟子,他認為,人生的境界共有三個階段,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對于我國古代文人士族群體審美思維的轉變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如詩人白居易曾在詩中論道:

置琴曲幾上,慵坐但含情。何煩故揮弄,風弦自有聲。①

這種對于古琴演奏內在意蘊的追求,與禪宗所言的最高境界“空無之音”的“悟”的境界是相契合的。另外,唐代詩人李白、王昌齡等也有通過藝術活動從而養心悟道的詩作描寫,如:

筑室在人境,遂得真隱情……閉戶脫三界,白云自虛盈。②

在禪宗“明心見性”“所悟空無”等教義的影響下,中國藝術精神由此衍生出了“弦外之意”的音樂審美境界。

三、古代音樂文獻所體現的中國藝術精神

中國藝術精神具有理論指導作用,這種作用的對象即為藝術實踐活動,是廣義上的多種藝術形式的實踐行為。中國藝術精神的思想內涵十分豐富,其中不乏對于音樂藝術的指導意義,而這些思想內涵在中國古代音樂文獻中有著豐富的文字呈現??梢哉f,中國古代音樂文獻是中國藝術精神展現的主要媒介和文字載體。以儒家、道家、佛教禪宗思想為基礎,中國藝術精神結合道德范疇、審美論域、教育領域以及政治維度延伸出了包括“仁和至一”“弦外之意”“樂行志清”“播樂得安”等的理論內核,影響貫穿于中國古代音樂發展全進程,致使中國古代音樂在不同歷史階段呈現出了不同的發展特征。

(一)仁和盡善與先秦雅俗之樂

中國藝術精神中關于音樂道德標準的內涵,是由儒家、道家思想為基礎而延伸出來的。內涵為“仁和盡善”。儒家學派以“仁”為核心思想,在對待音樂時他們也將“仁”作為音樂的道德標準。除此之外,儒家思想認為音樂又有和諧與不和諧之分,他們提倡采用和諧的音樂曲調,這實際上就是為音樂賦予了“和”的道德尺度。音樂需要具備“仁和”的品性,如若不能滿足即是音樂無德,這樣的音樂無益于滿足人類的娛樂需求以及社會治理的需要,被儒家學派貶斥為淫樂??鬃釉J為:

人而不仁,如樂何?③

此句意為一個人如若不具備仁德的品性如何進行音樂活動?這里強調了音樂對于仁德品性的需求。荀子也曾言道:

且樂也者,和之不可變者也……樂合同,禮別異。④

在這里,荀子強調了音樂的“和”的效用,音樂是協調關系不可變換的工具。音樂能使人和諧一致,禮能使人辨別等級差異。由此可見,音樂不僅具有中正和諧的作用,而且也能對人的仁和品質產生影響。受儒家思想影響,魏晉名士阮籍進一步分析了音樂的“仁和”品質,他認為:

知圣人之樂和而已矣。⑤

意思是圣人制定的音樂只有和諧的要求??梢哉f,儒家思想對于音樂類型的判定主要是從音樂的道德標準來進行考慮的,而這一標準結果實際上也影響了中國藝術精神在中國古代音樂文獻中對于音樂政治作用的表達。

道家學派認為,音樂越接近世間萬物的最高標準“道”即為更加優質的音樂,而道則是宇宙萬物發展的最高規律,具有和諧統一的性質。因而,道家學派同樣也對音樂提出了“和”的道德要求,這也為中國藝術精神音樂道德思想的豐富奠定了基礎。莊子曾言:

以禮為行,以樂為和。①

意思是用禮節制行動,用樂調和性情。這里強調了音樂的“中和”品質。除此之外,莊子還提出了“天籟、地籟、人籟”的說法,即將音樂劃分為天籟、地籟、人籟三個等級,其中天籟是聞不得聲、視不見形、充斥天地、包裹六級的音樂形式;而地籟和人籟則分別由自然孔穴發出的音響形式和人造器物所發出的聲音類型。莊子認為,天籟與宇宙萬物的運行法則“道”最為接近,因而在音樂中也屬品質最高的類型。莊子認為:

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②

此意為與人和諧,叫作人樂,與天和諧,稱為天樂。從莊子對于人樂、天樂的認知中可以看出,莊子認為“和”即為天道的本質。順應天道,音樂便有了天籟、地籟、人籟之分,保持音樂的“中和”品質同樣也是順應天道之舉。

事實上,儒道兩家對于音樂“中和”道德品質的論辯也引發了春秋戰國時期音樂的雅俗之分。儒家學者認為,音樂作品在仁德、中和等道德標準的影響下呈現出了善惡,因此,他們提倡欣賞雅樂,如《韶》等;反對淫樂,如鄭衛之音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盡善”的道德要求??鬃泳驮谛蕾p《韶》樂后評價道:

子謂《韶》曰:“盡美矣,又盡善也?!雹?/p>

這里反映了孔子為音樂作品所提出的“盡善”的道德要求。另外,《孟子·梁惠王下》以及儒家經典音樂論著《樂記》中也曾論道: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④

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⑤

這里指出了先王之樂即雅樂與世俗之樂的音樂類型,在“仁和”“盡善”等道德標準的指導下,儒家學派認為春秋時期鄭、衛、濮水、桑林等地的音樂抒情少節制,與體現中和之美的雅樂相左,是可亡國亂世的音樂類型。

綜上所述,中國藝術精神對于音樂道德問題的解讀以儒家和道家思想為基礎,產生出了“仁和盡善”的思想內涵。此二者立論角度不同,但都聯系了音樂與天地的關系問題,為音樂賦予了道德標準。在中國藝術精神的“仁和盡善”道德標準思想的作用下,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出現了雅樂與俗樂,此后這兩種音樂類型又逐步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開始與宮廷音樂、民間音樂等類型相并重,成為中國古代音樂的重要發展方向。在中國藝術精神“仁和盡善”道德標準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代學者以仁和以目標欣賞德樂,并對天人關系進行探尋,由此不斷豐富著中國藝術精神的思想內涵。

(二)弦外之意與魏晉文人藝術

中國藝術精神中有關于音樂審美要求的思想內涵是以儒家、道家、佛教禪宗思想為基礎延伸而來的,核心觀點為“弦外之意”,注重音樂本身之外也需關注音樂的內在意蘊。儒家認為,音樂需必備“仁和盡善”的道德標準,在此基礎上,儒家從審美角度出發從而對音樂作品提出了“盡美”的要求。這一要求最初為孔子評價樂舞《韶》時所言,是分別針對音樂作品的外在音響表現和內在反映內容得出的關于音樂作品的審美標準,后被儒家應用于廣義的音樂作品的審美評判中。元代音樂理論家燕南芝庵曾論道:

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①

這里點明了儒、道、佛三家的音樂審美價值取向。不同于儒家“盡美”的審美理性,儒家和道家則更為注重音樂作品的意境表現和情感表達。魏晉時期,佛教在結合儒、道等中國本土思想后,迎來了其自傳入中國后的二次飛速發展,并由此產生了“養心悟道”“澄明本心”等思想。這些思想應用于音樂表演活動時為文人群體所普遍接受,形成了“弦外之意”的音樂內涵,也曾一度為后世的文人群體所提倡。以陶淵明、李白為代表的文人群體認為,音樂表演重在抒發感情。此二人曾論道:

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②

抱琴時弄月,取意任無弦。③

這是基于音樂實踐對音樂表演活動所提出的審美要求。另外,宋代詩人蘇軾在其《題沈君琴》言道: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④

這里是在論述佛教禪宗的“空無”悟道思想。蘇軾看似否定了琴能發出音樂之聲的功能,實際上卻是在表達“音樂的真實即為虛無”的觀點。在他看來,音樂無謂真實與否,以和樂自得方為要求,即與佛教禪宗的“空無”悟道思想相契合。

由上述可知,在對于音樂審美問題的思辨中,儒家、道家、佛教禪宗三家的思想是不相一致的,他們或關注于音樂的政治功能對其提出“盡美”的審美準則;或是圍繞“空無”與天人關系對音樂提出了注重內在的審美訴求,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三家對于音樂審美方式的思考角度各有不同,但他們的理論內核皆為“弦外之意”,即要求音樂作品具有相應內涵,在儒家看來,首要的蘊含內容為盡美,在道家、佛教禪宗看去,音樂作品首要的蘊含內容為契合天地、符合法空的意境。在上述思想的影響下,魏晉時期的文人群體在進行音樂表演與創作時,就開始追求感情表達與意境表現,并由此為中國古代音樂表演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在儒、道、佛教禪宗等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藝術精神形成了“弦外之意”的音樂審美境界,從應用的角度看,在中國古代音樂表演實踐的過程中,指導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雅士,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中國古代音樂作品的意蘊內涵。

(三)速化感心與古代樂教實踐

中國藝術精神對于音樂教育功能的思辨主要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內涵為“速化感心”。儒家認為,音樂自人心中形成,因而具有為人感知的作用功能。音樂的存在意義即是為人類所用,而這一屬性也是儒家樂教思想“速化感心”得以形成的前提條件。簡單而言,儒家認為音樂對于人的成長具有教化作用,這一思想的提出則晚于中國先民所進行的音樂教育活動。《尚書·舜典》有載:

夔,命女典樂,教胄子。⑤

由此可知早在堯舜時期我國就已開始進行音樂教育活動,到了周代,周公所建立的禮樂制度規范了封建社會不同階級的用樂制式,而這也進一步推動了周代官學音樂教育的開展。從《周禮·春官宗伯》中可知,周代負責進行教育的機構為大司樂,掌管建國學政。需要注意的是,周代所實行的音樂官學教育在受教育群體的范圍設定上有著相應的階級要求,既貴族子弟。但無須懷疑的是,以上表述不論是儒家對于音樂教育功能思想的論述,還是古代音樂文獻中對于先秦音樂教育實踐活動的表達,都在一定程度上闡明了音樂教育的功能。在荀子看來,音樂具有強力的感化效果。荀子在《樂論》中提道:

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①

舞《韶》歌《武》,使人之心莊。②

這里是指音樂感化人心的效果迅速且深入。舞蹈歌唱《韶》《武》,可以使人心莊重。荀子以肯定態度論證了音樂教育的功能,強調了音樂教化作用的速度與深入程度。另外,儒家經典論著《樂記》也在《樂化》篇中論到:

致樂以治心。③

意思是說研究樂,用它來提高內心修養。除此之外,《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等古代音樂文獻中也記載了有關音樂教育功能的論述,其言道:

故先王必托于音樂以論其教。④

意思是先王要依托音樂來教導民眾,進行教化行為。

綜上所述,中國藝術精神對于音樂教育功能問題的探討使之形成了“速化感心”的思想內涵。其思想基礎是儒家思想中的物感心動說,該思想彰顯出了音樂對于人內心情緒的影響程度,反映了音樂與人的緊密聯系。中國古代的音樂教育實踐自堯舜時期形成,便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受到了中國藝術精神“速化感心”音樂教育思想的影響,成就了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將《六經》作為推行私學的教學內容,這其中便有音樂的科目和內容。此后,私學與周代所制定的官學成為了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的兩條主脈,可以說,中國藝術精神“速化感心”的音樂思想與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發展是相輔相成、伴隨前行的,“速化感心”的思想形態影響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的運行實施,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八倩行摹钡囊魳方逃枷雽嶋H上也關乎音樂的政治作用,與其后所論述的“知政治道”音樂政治思想具有繼承發展的關系。

(四)知政治道與禮樂制度運行

中國藝術精神對于音樂政治作用問題的思辨同樣也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由此延伸出來的音樂思想內涵為“知政治道”。從一定程度而言,中國藝術精神的音樂政治作用論與“速化感心”的音樂教育功能論有著相同的思想基礎,即儒家思想中的物感心動說。除此之外,儒家的“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思想也為“知政治道”音樂政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其中,儒家的物感心動說為“知政治道”的音樂政治思想提供了音樂可以作用于政治領域的前提,即為人所感知;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思想觀點則把音樂能夠為人反映的作用范圍擴散為整個社會,從而為“知政治道”的音樂政治思想提供了理論支持。儒家經典論著《樂記》記載道:

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⑤

審樂以知政。⑥

禮節民心,樂和民聲。⑦

這里的意思是禮樂刑政,它們的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用來統一民心,使社會安寧、世道太平。從審查音樂中可以懂得政治的得失。禮儀可以節制民眾的思想,音樂可以調和民眾的聲音。

另外,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也曾對音樂的政治作用進行過論述,他認為:

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①

在這里,荀子論及了不同種類的音樂在管理百姓時也能引發的不同效果,即中正和諧之樂能使民眾和睦、莊重嚴肅之樂能使百姓齊心協力的功能作用。由此可見,儒家在對待音樂政治作用這一問題時是持肯定態度的,主張將音樂納入國家治理的方式中,認可音樂對于輔助治理國家的政治作用,并在儒家經典論著中具有充分的文字呈現。

事實上,孔子提出的“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思想,是在周公所制禮樂制度的影響下形成發展而來的音樂政治思想。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就已開始了將音樂納入政治體統的統治實踐,而音樂與禮制的結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充分影響著中國古代的社會發展形態。可以說,中國藝術精神“知政治道”音樂政治思想,是在音樂作為國家治理工具并在作用于政治統治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發展的,其又通過思想指導影響著其后出現的禮樂制度實施,并與中國古代音樂政治實踐相輔相成。西周時期,周公所制定的禮樂制度明確了封建等級秩序的用樂規范;到了漢代,樂府的建立則明確了宮廷音樂機構的職能內容與采風制度。在此后的不同歷史階段中,禮樂制度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受不同時期影響在表演制式、樂曲內容等方面發生過相應的變化,并在傳播的過程中逐漸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特定的民俗文化。由此可見,中國藝術精神“知政治道”音樂政治思想與中國古代禮樂制度的推行的進程是相契合的,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前行,為中國古代音樂發展走向輝煌提供了保障。

四、中國藝術精神的當代作用

中國藝術精神與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結伴而行,通過藝術實踐來體現實踐性、適應性與存在性價值。中國藝術精神是中華民族經歷漫長歲月凝聚形成的集體智慧結晶,對于繼承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而言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人類精神文化的分屬形式,中國藝術精神對于我國當前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推進作用。因而,將中國藝術精神融入于當下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明確其在當前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定位與存在方式,使之充分發揮藝術實踐的功能作用,也是我國在構建中國藝術話語體系、塑造良好社會風尚、推行美育活動時需要關注的問題。

中國藝術精神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它的思想內涵具備系統性、接續性,并通過指導藝術活動成為在藝術創作、表演與欣賞環節中的重要對象。即通過藝術創作者、表演者與欣賞者對藝術實踐產生影響??梢哉f,中國藝術精神對于中國古代藝術發展的影響可作用于藝術活動的創作、表演及欣賞環節,影響對象為藝術的主體——人,其影響作用能夠為中國古代藝術提供更多的發展可能,使之在政治、文化、經濟等領域具有發展定位與存在價值。在中國藝術精神的影響下,自西周開始我國就已將音樂與禮制相結合,并將音樂作為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納入到了政治管理體系中。時至今日,中國藝術精神因具備可指導音樂活動參與政治管理的歷史經驗而對于我國當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積極意義。從歷史維度來說,中國藝術精神所具有的文化價值是通過漫長的發展過程積累起來的,中國藝術精神的思想內涵是中國歷史蜿蜒前進中的優秀成果,對于其他學科而言也具有鑒往喻今的意義價值,對于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來說,中國藝術精神是明確當代作用的問題所在,也是我們基于歷史視角并結合現實認識中國藝術精神、正確把握中國藝術精神的必要途徑。中國藝術精神的產生與發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這也要求我們對待它需立足當下,在明晰中國藝術精神“為人生而藝術”核心思想的基礎上,來衡量中國藝術精神在當今社會所具有的現實價值。

(一)承繼傳統與關注現實

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形式,中國藝術精神具有指導藝術實踐的功能作用,且這一作用在中國藝術精神漫長的發展進程中都不曾消失和減弱。中國藝術精神對于藝術實踐的指導是所具有的最為重要的藝術價值,也是體現藝術屬性的重要途徑。中國藝術精神的影響機制是圍繞藝術活動的主體——人進行構建的,它通過影響人的思維活動來干涉他們的藝術行為,進而影響他們的思維方式、認知活動及品性的培養。從本質屬性來看,中國藝術精神產生于人腦反映客觀事物的思想過程中,是一種情感思維與思想意志。從中國藝術精神的思想內涵也可看出,中國藝術精神為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提出了諸多道德標準與審美方式,可以說在為藝術發展提供更多發展方向的同時又對其進行了約束與限制。從藝術實踐的角度來看,中國藝術精神具有指導藝術活動進行與發展的功能作用,這一作用多是從藝術活動的實踐性的層面出發的,涉及藝術活動的前期準備、實施方案、呈現方式等方方面面。從藝術理論體系建構的視野來論,中國藝術精神同樣具有影響。中國藝術精神產生于中國先民對藝術認知中,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步建構成為了具有系統性的藝術理論體系。對于我國當下藝術領域的學科建構,中國藝術精神的思想內涵有助于當前學者充分挖掘、保護中國傳統藝術文化,豐富此方面的藝術理論研究,并與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結合起來,與當前我國弘揚傳統文化、建設文化強國的政策理念相契合。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見證,它是我國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彰顯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出要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順應黨的政策和社會發展,國內學界也曾于2017、2018、2019年先后舉辦了三屆中國音樂理論話語體系學術研討會,集合了眾位專家對于中國音樂理論話語體系的構建進行了探討。其中有不少學者認為,建構中國音樂理論話語體系,非惟“名正”,更需尋本探源,以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為源頭活水,向傳統汲取養分,鉤沉中國不同歷史階段的音樂理論史料從而挖掘、概括、提升理論話語,明確中國音樂理論的具體內涵。

在我看來,中國音樂理論實際上就是在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對其實踐進行概括、總結出來的理論,而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與發展又離不開中國藝術精神的影響塑造。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國藝術精神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影響主要呈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便是實踐層面對于音樂創作、表演行為的顯著影響;其二便是理論層面的直接影響,表現在于為中國傳統音樂提供了明確的道德標準和審美要求。雖然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中,中國先民未曾以“中國音樂理論”這一概念來指代,但這不能說我們的理論不是從中國傳統音樂的實踐活動中總結概括出具有系統性、完整性的中國音樂理論話語體系。我們也無法否認在中國藝術精神的影響下,中國先民曾多次就音樂的起源、審美方式以及與人的生命關系等問題展開過探究。時至今日,中國藝術精神在我國當前建設文化自信的社會背景下,在國內學界探討中國音樂理論話語體系的探索中仍可發揮影響作用。中國藝術精神是在中國先民探尋藝術本質、追尋藝術行為價值的過程中形成的,它承古傳今、關注現實,由中國傳統藝術的實踐活動發展而來,影響著中國人民對于藝術的思想看法,這種具備悠久歷史痕跡和濃厚文化色彩的思想體系實際上也可算作是當前中國藝術理論話語體系創新性構建和創造性轉換的源頭活水。

綜上所述,中國藝術精神具有承繼傳統、關注現實的文化作用,它有助于我國當前中國藝術理論話語體系的創新性構建和創造性轉換,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所依據的深厚的文化基礎正是我國當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應繼承與弘揚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于中國藝術理論話語體系的構建而言,中國藝術精神的思想內涵是經歷史發展凝練過后的指導中國傳統藝術實踐的思想意志,這對于中國藝術理論的話語體系建構無疑是具有切實效用的優質養料。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藝術理論話語體系的建構也需緊跟時代發展脈搏,做到與時俱進、實現歷史與現實的統一。

(二)凝聚民心與引導風氣

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改善,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得以保障。在關注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的同時,也要關注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強調:“要善于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堅持服務人民,用積極的文藝歌頌人民”??梢钥闯?,中華文化的發展事關國運興衰、民族興亡,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中華文化是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誕生的,它展現著中國人民的奮斗事跡,反映著中華民族強大的文化創造力。對于文化藝術而言,思想和價值觀念是靈魂。而中國藝術精神的思想內涵正是中國先民所形成的對于藝術的理論認知的集合體,從這一角度而言,中國藝術精神才是賦予中國傳統藝術形式豐富色彩與充實內涵的內在靈魂。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也需響應時代召喚、為人民服務,即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正能量,引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在文化自信理念政策的推行下,近年來,中國人民的文化意識正在不斷覺醒,與伴隨而來的便是社會各界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持續關注。從這一角度而言,中國藝術精神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充分影響著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且這種影響是持續不斷、根深蒂固的??梢哉f,中國藝術精神因具有對中國傳統藝術積極的影響作用,從而在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可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相契合,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藝術精神提供了可以引導社會各界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弘揚社會正能量、塑造良好社會風尚的條件。在中國歷史上,藝術與政治的結合特別是藝術作為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被納入進政治管理體系中的情況是十分常見的,且儒家學派也曾針對音樂這一藝術形式提出過“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思想主張。可以說,藝術對于社會治理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對于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而言,中國傳統藝術依舊具有“移風易俗”的社會功用,且這一社會功用主要體現在藝術實踐行為中,其思想指導為中國藝術精神。可以說,中國藝術精神指導藝術行為融入政治管理體系的實踐活動發揮出了凝聚民心、引導風氣的效果作用,對于我國當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而言,中國藝術精神依然能夠發揮其凝聚民心、引導風氣的政治作用,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假設貢獻力量。

(三)化簡為豐與化靜為動

音樂、美術學科等藝術學科是我國目前學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學科類型,與德育、美育息息相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藝術教育的功能。在當前學校藝術教育特別是音樂教育中,中國藝術精神對于教學內容與活動的開展具有影響,可以說,中國藝術精神因具有對音樂教育行為的影響作用,在當前時代環境中具有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豐富德育、美育活動的價值。事實上,中國藝術精神的教育價值源于其所具有的教育思想。在中國藝術精神的指引下,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中國先民就已開展有將音樂作為教育內容的音樂教育行為。在中國藝術精神的影響下,音樂具有教化功能,其可營造個人品性、修養性格的培養這一思想觀點為中國歷代學者所吸收,并由此衍生出了系列關于音樂教育功能的思想論斷。時至今日,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中國藝術精神的教育價值在音樂活動中的體現主要集中于可通過豐富音樂教育的教學內容,如音樂作品等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與民族音樂發展,激發他們的愛國意識與民族意識;除此之外,中國藝術精神還可通過影響音樂教育的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審美實踐,從而提升他們的審美經驗。換言之,中國藝術精神的教育價值又可分為德育。美育兩種類型,其一為德育價值,即中國藝術精神作用于音樂教育行為可對教化對象實施的影響其思想意識的價值功能;其二為美育價值,即中國藝術精神作用于音樂教學活動可對教化對象實施的影響其審美感官體驗的價值作用。

中國藝術精神中豐富的音樂教育思想內涵使其具有了作用于音樂教育行為的教育價值,這種教育價值使之較早地出現于中國古代音樂教育中且延續至今,具有豐富教育活動的實踐意義。中國藝術精神的音樂教育思想內涵及其教育價值并不是突然產生的,而是隨著長期的音樂教育實踐逐步發展起來的。中國藝術精神出現于當前我國的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教育活動中,可發揮出化簡為豐、化靜為動的教育作用,一方面,中國藝術精神能為我國當下的音樂、美術學科等藝術學科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內容,可為記錄在文史典籍中的音樂典故提供更為豐富的表現方式,使之化簡為豐;另一方面,中國藝術精神也可我國當代德育美育建設提供新的發展主題,使歷史中的音樂典故煥發生機,即化靜為動;從而進一步推動青少年審美觀念的形成、愛國意識與民族意識的覺醒與正確三觀的樹立。

總而言之,中國藝術精神憑借其豐富的音樂教育思想內涵在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具有化簡為豐、化靜為動的教育價值,其可用于學校音樂教育以及包括愛國教育等主題在內的社會教育活動中,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從歷史維度出發,中國藝術精神豐富教育活動的教育價值可以說是歷史演進延續下來的結果,其中包含著歷史承襲的痕跡和與現實融合的反應。從當前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趨勢而言,讓傳統藝術進校園、使中國藝術精神納入學校音樂教育的教學內容中是順應時代要求的發展方向。因而,在讓中國藝術精神參與到學校音樂教育和社會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必須準確認知中國藝術精神所具有的教育價值,只有如此才能充分發揮出中國藝術精神的教育作用,使其在社會建設中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活動,使之在當前社會各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熱潮中準確把握其存在意義和作用定位,使之在我國當下的德育美育實踐中充分發揮作用,為我國人民愛國思想與民族意識的提升提供更多機會,為我國教育實踐的豐富發展提供更多可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提供更多助力。

(四)兼容并蓄與創新發展

從中國藝術精神的產生、形成過程與本質屬性來看,中國藝術精神指引藝術實踐的功能作用使其首要且根本的功能,是其能夠出現于日?;顒又袑θ水a生影響的主要體現。從功能的屬性類型來看,中國藝術精神的藝術實踐功能是其最為重要的功能之一,這一功能自中國藝術精神產生之時就由人們所賦予,并通過藝術活動所呈現。中國藝術精神傳承至今,在其影響下形成的藝術實踐充斥于中國古代藝術發展史。漫長的歷史進程為中國藝術精神提供了充分發揮其實踐功能的空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社會形態的發展變化也使得中國藝術精神在對藝術實踐進行指引時產生出了不同的實踐結果。改革開放后,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這為受中國藝術精神指引作用的藝術實踐賦予了新的屬性特征。近年來,隨著我國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國民眾在文化意識方面也越來越多的關注到民族文化的部分,中國藝術精神也因此一度成為中國傳統藝術與當下文娛產業發展聯系的橋梁。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指出:“衡量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爆F如今,人民的消費觀念變化促使藝術實踐與文娛產業的聯系愈發密切,從這一角度來看,中國藝術精神也為我國當下文化娛樂產業帶來更為廣闊的發展與更為豐富的發展機會。中國藝術精神的實踐功能是兼容并蓄并具有創新型特征的,其不僅體現在對于歷代音樂思想的繼承發展上,在當下,中國藝術精神實踐功能的兼容并蓄與創新發展特征也為中國傳統藝術結合文旅產業提供了機會,使中國傳統藝術在新時代得以煥發生機。

綜上所述,中國藝術精神在我國大力建設經濟文化產業的當下具有兼容并蓄、創新發展的傳播經濟作用,而這也為中國藝術精神賦予了一定的文化傳播與經濟價值??梢哉f,中國藝術精神對于我國當前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具有積極的助力作用,其是我國當前文化產業建設的優質資源,可指引藝術活動增加大眾接受程度,在文化藝術行為的國際傳播交流等方面也可發揮一定的積極效應。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藝術精神憑借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也可向世界展示中國藝術的深厚底蘊與民族魅力。我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當下,弘揚傳承中國藝術精神既符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又有助于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因而在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我們需明確中國藝術精神指引藝術實踐的功能作用,使之能夠將藝術實踐與文娛產業的發展進行結合,充分發揮其文化經濟價值。

結 語

中國藝術精神發展至今已具有幾千年的歷史,漫長的歷史為中國藝術精神提供了不斷豐富的時間條件,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也為中國藝術精神提供了區別于西方藝術精神的思想內涵。中國藝術精神與時代精神休戚相關,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演進,中國藝術精神完成了對音樂起源、音樂本質、音樂功能以及與人的生命關系的理論探討,并從道德、審美、功能、價值、政治等維度出發,形成了與之相應的思想內涵,并且在中國古代音樂文獻中有著充分的呈現。對于我國當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而言,中國藝術精神可為其推進和深化提供思想啟迪與借鑒意義。事實上,中國藝術精神在我國當前社會發展中可作為傳播民族藝術、發揚民族精神、引導社會風尚以及德育美育建設的實施手段。中國藝術精神的本質屬性仍為文化形式,因而其歸屬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寶貴財富。中國藝術精神在自身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為思想基礎,具有較為顯著的接續性特征,除此之外,中國藝術精神隨時代變遷也產生出了與時代精神相適應的階段性特征。對于中國藝術精神而言,中國古代音樂文獻是表現其音樂思想內涵的主要文字載體和傳播媒介。在專注于指導音樂實踐活動時其演化出了“仁和盡善”“弦外之意”“速化感心”“知政治道”等思想內涵。從以上表述中可知,中國藝術精神是以儒家、道家、佛教禪宗為思想生成基礎,其理論內涵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中國藝術精神的核心是“為人生而藝術”,理論體系是以“為人生而藝術”的核心思想為邏輯支點進行構建的。在中國藝術精神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儒、道、佛思想的渾化、與時代精神密切相關的特點,具有生命活力、情感節律、意象構成、理性態度、線條趣味五個層次的結構美學意蘊。其中生命活力層次即指藝術作品的生動形象程度,又被稱為“氣勢”,反映在對應的是中國藝術精神中關乎藝術生命性的“氣韻生動”思想內涵;情感節律層次是對于藝術作品對人影響的探討,對應的是中國藝術精神中“速化感心”的音樂教育思想以及“為人生而藝術”的核心思想內涵;意象構成層次則是對于藝術作品內在意境的審美追求,對應的是中國藝術精神中“弦外之意”的思想內涵;理性態度主要指中國藝術精神在接受不同學派思想觀點影響下形成的不同類別的思想內涵,所反映的是中國先民在受中國藝術精神思想指導下所秉持的辯證思維態度;線條趣味在中國藝術精神中更多指藝術語言的呈現,關乎于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也同樣對應中國藝術精神中“弦外之意”的思想內涵。

其二,中國藝術精神在發展過程形成了具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風格并重的發展傾向。其中,儒家思想為中國藝術精神增添了現實主義藝術風格的思想內涵,道家思想則為中國藝術精神增添了浪漫主義藝術風格的思想內涵。作為中國藝術精神的生成基礎,儒家思想圍繞其核心主張“仁”及其“克己復禮”的觀點,對人類的藝術活動進行了規束,提出了“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思想主張,從道德、審美、教育、政治等領域出發論述了音樂的本質、藝術的起源、功能價值作用等問題,為中國藝術精神增添了“仁和盡善”“弦外之意”“速化感心”“知政治道”等思想內涵。與堅持將思想主張作用于政治層面的儒家不同,道家主張無為而治,以“天道”作為世間萬物的最高法則,核心思想“道法自然”也延伸到藝術范疇,在詮釋音樂的屬性問題時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天籟、地籟、人籟等級劃分,為中國藝術精神帶來了“近道中和”的思想內涵。漢代以降,佛教思想的傳入對于中國藝術精神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佛教在結合儒道等中國本土思想后,開始了中國化的發展進程,并以禪宗的建立為標志彰顯著對中國藝術精神豐富而產生的深遠影響。在佛教禪宗“明心見性”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藝術精神收獲了“法空悟道”“澄明本心”等精神內涵,其思想內核為“弦外之意”,即對于音樂內在意境的審美追求以及對于音樂虛無的探討。

其三,中國藝術精神在指導藝術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衍生出了關乎道德、審美、教育、政治的領域,分別為“仁和盡善”的音樂道德論、“弦外之意”的音樂審美論、“速化感心”的音樂教育功能論以及“知政治道”的音樂政治作用論。這其中“仁和盡善”音樂思想的形成以儒家和道家思想為基礎,分別由儒家思想中的“仁”與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延伸而來;中國藝術精神對于音樂審美問題的探討使之形成了“弦外之意”的音樂審美思想,其思想生成以儒家、道家、佛教禪宗思想為基礎,三者思想各有不同,但都強調了音樂內在意境的生成;在中國藝術精神中,“速化感心”的音樂教育功能思想與“仁和盡善”音樂道德思想、“知政治道”的音樂政治作用思想有著密切關系。它是“仁和盡善”音樂道德思想的延伸與發展,是“知政治道”音樂政治作用思想的產生前提,思想生成以儒家思想為基礎;中國藝術精神對于音樂藝術的政治作用探討使之形成了“知政治道”的音樂政治功能思想,其思想生成基礎為儒家“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思想。

其四,中國藝術精神在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具有承繼傳統關注現實的文化作用、凝聚民心引導風氣的政治作用、化簡為豐化靜為動的教育作用以及兼容并蓄創新發展的傳播經濟作用。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藝術精神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對于我國當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指導意義與實踐價值更多的在于借古喻今的特性與長時間傳承發展所形成的能夠與時代發展變化相匹配的適應性。對于中國藝術理論話語體系建構來說,中國藝術精神的思想內涵是其理論體系建構實在可用的優質養料。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國民意識、梳理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而這也促使當前中國藝術理論話語體系的創新性構建和創造性轉換需要吸收借鑒中國藝術精神的思想內涵。事實上,中國藝術精神的思想內涵與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所推行的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相契合,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藝術精神提供了可以引導社會各界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弘揚社會正能量、塑造良好社會風尚的條件。除此之外,中國藝術精神作用于我國當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還有利于德育、美育活動的豐富與藝術活動的實行,其出現在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教育活動中可使我國當前德育美育建設擁有新的發展主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配合文娛產業的發展為當前藝術實踐提供包括大眾化、產業化、娛樂化、國際化等趨勢在內的更多的發展空間。

中國藝術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對于中國藝術精神,我們需從歷史的維度和基于現實的立場,以中國藝術精神的思想內涵為導引,分析其存在和發展的價值意義,使之運用于我國當前的文化建設、教育發展,使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道路上發揮引領社會風氣的作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向世界展示中國藝術精神的深厚底蘊與民族風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進程,實現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以期滿足中國人民日益成長的精神需求。

◎本篇責任編輯 何蓮子

參考文獻:

[1]胡雅琴.論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在舞蹈編導創作思維中的體現[J].藝術評鑒,2021(14):183-185.

[2]羅琪,陳李源.論中國音樂的傳統藝術精神[J].明日風尚,2021(3):29-30.

[3]陶小軍.論中國藝術精神的本質[J].藝術學界,2017(1):81-87.

[4]路濱西.論中國藝術精神[J].藝術品鑒,2016(7):338.

[5]蘇琪.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精神及其當代意義[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99-107.

[6]何昀.意境·風骨·氣韻——中國藝術精神三題[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2,30(2):70-72.

[7]蘇正文,蔣小菊.中國藝術精神之源流[J].美與時代(下),2014(10):89-91.

[8]蒯群,吳家榮.中國藝術精神本體論[J].美與時代(下),2014(4):40-42.

收稿日期:2022-03-10

基金項目: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傳統音樂表演體系研究”(16ZD05)子課題成果。

作者簡介:楊和平(1961— ),男,浙江師范大學“雙龍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師范大學“瀟湘學者”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金華 321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欧美|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国产精品美乳|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狠狠干综合|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国产一级α片|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欧美日韩v| 人妻21p大胆|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在线99视频|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婷婷伊人五月|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a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下载|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91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操美女免费网站|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美女啪啪无遮挡|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欧美国产在线精品17p|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视频一区亚洲| 欧美一级片在线| 韩日免费小视频|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成人精品亚洲|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无线视频|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www.日韩三级|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日韩av在线直播|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影院|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久久亚洲天堂|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任我操在线视频| 福利视频一区| 亚洲欧美天堂网| av在线无码浏览| 爆操波多野结衣|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