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高等聲樂教育70年發展之路(1949—2019),經歷了建設初期借鑒西洋唱法及其教學體系;自主探索時期側重民族歌劇、樣板戲、革命歷史歌曲;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全面建設中國特色聲樂教學體系并開啟對外交流;多元認同背景下有序布局培養方向;十八大以來內涵式發展五個階段。這段路程是延續性的,根本發展要求也是一致的,即專業聲樂教育現代化和探索中國模式。演進路徑表明,在中國土地培養聲樂人才要堅持中國特色,提高專業聲樂人才培養質量要堅定地走開放務實的發展道路,服務和引領聲樂藝術發展要持續深化聲樂教育改革。
關鍵詞:高等聲樂教育;演唱方法;聲樂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 - 2172(2022)02 -0055-09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2.02.006
1949年以來,中國高等院校肩負著專業聲樂人才培養的主要任務,期間始終圍繞著高等教育現代化這一根本邏輯,努力學習世界先進經驗,積極探尋符合中國實際和發展規律的培養模式,并已在演唱方法、教學體系、藝術實踐、服務社會、對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形成全面提升的高等聲樂教育發展之路。當下,在建設文化強國,重構中國音樂文化主體性的新時期,分析并聯結各階段高等聲樂教育特征,展現演進道路的歷史延續性,能使我們站在更高的視角理解歷史。70年(1949—2019)中國高等聲樂教育的曲折征程,也必然成為構建中國特色聲樂人才培養模式,建設中國樂派及其話語體系的寶貴經驗。
一、“洋為中用”翻開歷史新篇(1949—1957)
1949年,我國高等聲樂教育的方向、環境和模式都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培養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化專業音樂人才,國家對解放區和原國統區的高等音樂教育資源進行重組和改造,建設新的中國的高等音樂學府,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如何確定聲樂專業的演唱方法及其教學體系,成為彼時中國高等聲樂教育首先面臨的問題。
(一)借鑒西洋唱法及其教學體系唱好中國歌曲
1949年,宣傳部委派呂驥、向隅和賀綠汀共同領導籌建國家級音樂學院。歲末,中央音樂學院組建。第二年,喻宜萱創建聲樂系,本科學制定為五年。1949年冬到1950年初,全國音協與中央音樂學院合辦的音樂通訊部,提出關于“新中國唱法”的討論,從此開始了廣泛的“土洋”之爭。①鑒于西洋美聲唱法有較為系統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適應國際聲樂發展潮流,決定專業主修課以美聲技術規范為主,同時嘗試招收部分學生主修民間唱法。②1950年1月,國立音樂院上海分院成為中央音樂學院上海分院,就是后來的上海音樂學院。③中央音樂學院遷址北京后,原位于天津的校區成立天津音樂學院,由原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繆天瑞擔任院長。④上海院、天津院與中央院的淵源關系,使它們早期的聲樂人才培養理念和模式大體相同。
關于中國高等教育的辦學定位,美國學者安德佳這樣解析:“共產黨新政權的合法性有兩個來源,一是建立現代化國家,二是優先滿足工農大眾的需要。這兩方面都在新式高等教育機構的舉辦上得到直接的反映。”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高等音樂院校聲樂教育的現代化發展,反映在借鑒西方美聲唱法及其對應的教學體系上。關于學習外國文化,毛澤東曾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東西都要學。”⑥聲樂教學體系并非完全照搬西方,而是力求處理好傳統與現代、中國與外國的關系,體現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的特點。中央音樂學院專業必修課除了基本樂理、作曲、鋼琴、合唱,還開設民族音樂研究、西洋音樂史與蘇聯音樂史、新音樂運動史、社會發展史、新民主主義論、文藝思想等課程;專修課開設基本樂科、和聲學、曲式分析、對位法、配器法、文藝選讀和外文等課
程。⑦各科(班)均采用學年制。
如果說借鑒美聲唱法及其教學體系是對建設聲樂新文化的回應,那么唱好中國歌曲則反映出優先滿足工農大眾需要的目的。喻宜萱明確主張:“一個中國歌唱演員不管是學什么唱法的,都應該唱好中國歌。”⑧她還編寫了一至四冊的《中國歌曲》教材,定期舉辦中國歌曲演唱音樂會。中央音樂學院編寫《中國歌唱教材》《中國練聲曲》等,嘗試建設以中國作品為主,西洋作品為輔的系列聲樂教材。此外,為唱好中國歌,聲樂教學呈現出美聲方法基礎上吸收中國民間聲樂吐字和韻味,發展中國聲樂藝術的傾向。
由于彼時中國師資力量尚弱,也沒有像樣的劇院,20世紀50年代初的聲樂課主要訓練歌唱技術,并以音樂會形式檢驗教學效果。學生們像西方的音樂家一樣登上現代舞臺,表演歌曲、合唱、清唱劇等。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工作團(簡稱“音工團”)也大多排演較小規模的聲樂節目,如獨唱、合唱、秧歌劇、大歌舞、表演唱等。⑨
(二)學習蘇聯模式向歌劇教學延伸
為建設現代化國家,我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合理地選擇了“蘇聯模式”作為西方現代性的替代方案,中央教育行政部門和一些起示范作用的高校聘請蘇聯專家為顧問①,這其中也包括專業音樂教育中起引領作用的音樂學院。1954—1960年間,來我國工作的蘇聯音樂專家共31人,其中29人在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上海音樂學院),2人分別在中央歌舞團和中央實驗歌劇院。②蘇聯專家執教期間,幫助建立了一套系統的蘇聯式教學制度和教學方法,師生的演唱技術和作品表現力都有顯著提高。
真正開始培養歌劇演員,也與蘇聯專家的到來分不開。1956年6月10日,中央音樂學院學生在北京上演了由蘇聯聲樂專家梅德維捷夫、指揮專家巴拉曉夫指導的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這是1949年后,中國的聲樂學生首次獨立完成歌劇公演。由于譯成中文演唱,這部歌劇也是1949年后中國第一次用中文演繹的外國歌劇。此次演出為我國聲樂教學由歌唱訓練向綜合性歌劇表演延伸提供了實際經驗。1949—1960年譯成中文的蘇聯歌劇腳本還有赫連尼科夫《沖向暴風雨》、庫拉克-阿爾捷莫夫斯基《多瑙彼岸的薩波羅什人》、穆索爾斯基《鮑利斯·戈杜諾夫》、包羅丁《伊戈爾王》。此外,為培養中國自己的歌劇創作人才,歌劇寫作課程逐步開設。1955年10月至次年7月,中央音樂學院的阿拉波夫專家班學員參加了俄羅斯古典歌劇專題講座,學習歌劇作法,這是我國專業音樂學院首次開設此類課程。③
1956年,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上海音樂學院)計劃開設歌劇班,10月抵滬的蘇聯交響樂指揮迪利濟耶夫、保加利亞聲樂專家與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周小燕、管弦系主任陳又新等人一起商討此事。1958年,蘇聯歌劇演員庫克琳娜指導排演《茶花女》和《黑桃皇后》等歌劇片段,極大地促進了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設立歌劇專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高等聲樂教育,從借鑒西方演唱方法、教學體系,到學習蘇聯模式,體現了建立現代聲樂教學體制的核心要求。培養目標從培養音樂會獨唱演員、合唱重唱演員、聲樂教師,向培養具有綜合表演能力的歌劇演員延伸。與此同時,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觀念、演唱技術和表演體系等相關概念的形成也在這一時期奠定了基礎。
二、自主探索開辟延展道路(1958—1976)
20世紀50年代后期,中國高等教育開始探索獨立自主的道路。這一道路以延安經驗為基礎,既不認可西式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從蘇式人才培養模式中脫離。專業聲樂教育隨之嘗試擺脫對西方和蘇聯模式的依賴,走自己的道路。
歌劇教學和排演不再依賴于西洋作品,而是以延安經驗為基礎,延續魯藝傳統發展民族歌劇。1958年7月“東北音樂專科學校”(原東北魯迅文藝學院音樂部)更名為“沈陽音樂學院”,其附屬中學開設民族歌劇班。專業教學方案以戲曲課、聲樂輔導課、形體訓練課、表演課為主修專業課,進行“新歌劇”④表演的基礎訓練,并排演秧歌劇、表演唱和新歌劇片段;培養目標是培養以郭蘭英為代表的新歌劇演員,以李波、王昆、黃虹為代表的獨唱演員以及民歌合唱隊員、戲曲團體聲樂輔導人員及一般干部。①1959年天津音樂學院工作計劃中提出的教學思路也頗具代表性,即教學要處理好政治與藝術、中國與西洋、現代與傳統、藝術實踐與技術訓練的關系,并且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民族化的音樂教學體
系。②從這一年至1977年,音樂學院集中力量創作和排演了一批優秀的民族歌劇作品,歌劇教學取得重大突破。例如,1959年11月響應北京市委提出的“開展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運動”號召,趙沨組織創作并排演歌劇《青春之歌》和《阿詩瑪》;1964年在中宣部的委托下,創作現代題材歌劇《阿依古麗》和《南海長城》;1965年5月創作歌劇《紅燈記》并進行片段試唱。③師生基層舞臺實踐以及與文藝團體之間的交流合作明顯增多。
為了開門辦學,滿足工農群眾對文化藝術的需要,1958年全國藝術教育工作會議后,藝術院校迎來一輪合并和擴張。高等音樂教育同其他專業教育一樣經歷超常規發展所帶來的生源質量下降問題。全國藝術教育工作會議所確定的辦學方針和躍進規劃中提出:省、市、自治區和有條件的專區和縣爭取在三、五年內都能建立綜合性或專科性的高等和中等文化藝術學校。④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系聯合藝術院校成立藝術學院。同年秋季,武漢藝術師范學院與中南音專合并為湖北藝術學院。次年,河北藝術師范學院音樂系并入天津音樂學院。高等藝術教育領域的“大躍進”,過度強調藝術教育普及化和半工半讀的辦學模式,沒有處理好專業教育和普及教育之關系,降低了人才培養的專業性。
糾正高等教育超常規發展問題,重新強調人才培養正規化是在1961年春節前夕(1961年2月7日)。中共中央批轉中央文教小組《關于一九六一年和今后一個時期文化教育工作安排的報告》,要求把提高質量擺在第一位,集中力量辦好64所重點高等學校。⑤同年3月,在中宣部和文化部的委托下,趙沨起草了符合專業音樂教育基本規律的《高等音樂院校教學方案(草案)》供全國專業音樂院校參考。該方案突出專業課教學,要求各專業的總教學時間為教學175周(包括考試5~7周),占總教學周數的77.7%;生產勞動30周,占總教學周數的13.3%;專業實習20周,占總周數的8.8%。歌劇專業和音樂會演唱專業的專業課時間更是高達82%,且附加外國語課程。⑥同年夏,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的部分師生和文化部、音協的專家齊聚北京,召開了為期20天的音樂各專業教材審議會。⑦在尊重編寫者學術觀點的前提下,集體討論和審定了符合我國專業音樂教育實際且較為系統的高質量教材。
遺憾的是1966年開始,因為政治運動,教學秩序受到影響。音樂學院除了排演樣板戲的老師留在學校,其余都被下放到農村勞動改造,教學幾度中斷。①專業音樂人才逐漸青黃不接,樣板戲也面臨后備人才短缺的困境。于是,1971年,國家決定在北京成立中央五七藝術大學,第二年又在上海成立五·七音訓班。聲樂教學曲目限定為“革命樣板戲”、《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創作的歌曲選——〈戰地新歌〉》以及革命歷史歌曲。②1973年,中央五七藝術學校與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合并為中央五七藝術大學音樂學院,聲樂專業包括小學三年級入學的八年制中專、四年制大學普通班、干部進修班、為中央樂團代培的合唱班、與中國歌劇團合辦的歌劇
班。③1976年版《教學方案》允許“批判地參考少量民族傳統聲樂和外國聲樂的唱片和錄音,作為唱好社會主義新歌曲的借鑒”。④
三、開放時代助推專業進步(1977—1992)
1977年底恢復高考,中國高等教育迎來新的時代。在中央五七藝術大學音樂學院11月9日發出招生簡章的一個多月以后,12月22日文化部下發“關于撤銷中央五七藝術大學建制,恢復六個院校校名的通知”(文發[1977]133號),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國音樂學院恢復。次年9月,文化部撤銷上海“五·七”音訓班,恢復上海音樂學院原有建制。⑤我國高等聲樂教育逐漸恢復到1961—1965年的基本價值取向。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共產黨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此時的現代化不再是學習某個國家的模式,而是中國自己的、開放務實的現代化。1979年2月,全國藝術教育工作會議之后,各音樂院校將工作重心轉移到教學上。與此同時,歌劇專業團體恢復建制,中國歌劇舞臺復蘇。從1977年至1980年底,各地已上演、創作或改編歌劇劇目近90部。⑥
改革開放初期,歌劇舞臺出現了盲目崇洋和形式大于內容的現象。在1980年12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歌劇座談會上,編劇、作曲、導演、指揮、演員、教師等百余人參與討論,明確我國歌劇要繼續走自己的道路,既借鑒西洋歌劇,也學習傳統戲曲和民間文學藝術,并且將戲劇創作延伸至音樂劇和輕歌劇領域。⑦整個20世紀80年代,中國劇院里雅俗分流,為嚴肅歌劇和音樂劇蓬勃發展開辟了道路,但在嚴肅歌劇和音樂劇的雙重擠壓下,民族歌劇和傳統舞劇的生存空間逐漸縮小。⑧
歌劇舞臺復蘇以及這一時期的劇目創演風格,直接影響音樂院校聲樂人才培養的定位。此時需要務實地解決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加強演唱基本功訓練,培養歌劇表演人才。為此,1981年5月文化部發函同意中央、中國、上海三所音樂學院“為加強聲樂的基礎訓練和適應歌劇演唱的需要,相應增加有關聲樂專業基礎課和歌劇演唱專業課的課程、課節和實習”。①由于我國歌劇人才培養主要采用西方教學體系,因而學生演唱民族歌劇較為薄弱,由此產生第二個問題,即現有的教學體系不適合培養民族歌劇演員。西方正歌劇側重演唱詠嘆調,而我國民族歌劇強調唱演并重。與此對應,西方的音樂學院以詠嘆調歌唱能力作為畢業標準,我國民族歌劇人才培養尚需建立明確的模式和標準。厲聲提出,建立中國特色的歌劇人才培養模式,要解決諸如招生應充分考慮聲部配套、課程安排應有效融合聲樂與表演、教材應增加中國民族歌劇選段以及民間聲樂作品等。②這并非否定西方的聲樂教學體系,而是倡導借鑒的基礎上,符合中國聲樂發展規律,體現中國聲樂教育特色。
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中國藝術歌曲成為聲樂教學的另一個重點,這與聲樂舞臺上此類作品崛起直接相關。為了進一步提高中國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比重和演唱質量,由中國音樂學院發起,由文化部教育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音協和中國、中央、上海三所音樂學院聯合主辦了“1988年首屆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中國藝術歌曲演唱與創作比賽”。該賽事為中國藝術歌曲正了名,進一步明確了它在聲樂教學及音樂生活中的地位。③
這一時期高等聲樂教育的開放性,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是打開國門“走出去”,派出教師和學生出國學習、演出、交流。1986年周小燕率隊赴美國演出,1989年中央音樂學院青年合唱團赴新加坡演出《黃河大合唱》等。僅中央音樂學院20世紀80年代公費和自費出國留學進修的教師和學生就多達230余人。其次,“引進來”,邀請國內外著名歌唱家、歌劇指揮家來校訪問、講學,甚至長期工作。例如,中央音樂學院邀請歌唱家帕瓦羅蒂來華訪問;上海音樂學院邀請歌劇指揮家艾德勒指導歌劇排演。中央音樂學院還先后聘請中央歌劇院鄭小瑛、總政歌舞團徐新任指揮系主任。④第三,推行學年和學分相結合的教學體制。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都于1985年9月開始推行學年學分制,足夠數量的選修課涵蓋文學、哲學、藝術學、音樂學等領域。中央音樂學院1991—1992學年已開設中國古典文學、現代哲學與文藝思潮、拉丁美洲音樂、律學等82門選修課。第四,師生“雙選制”。1980年秋季開學,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師生試行“雙選制”,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無論是聲樂舞臺雅俗分離擠壓了民族歌劇的生存空間,還是采用西方教學體系產生的弊端,都是改革開放建設現代化國家過程中的努力和嘗試。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專業聲樂教育和表演領域,以實現現代化為目標的改革和開放是務實的、漸進的,其間出現的偏離和不適,都將在以后的實踐中不斷調整和修正。
四、觀念聚焦迎來布局有序(1992—2012)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后,我國進入了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新階段。這20年,市場經濟框架基本形成,市場化改革和經濟全球化兩大引擎帶動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①教育領域,國家大力實施“科教興國”,高等藝術院校的辦學規模實現跨越式發展。高等聲樂教育形成了藝術表現形式和演唱方法多元包容的培養模式,納入培養體系的綜合藝術形式包括西方歌劇、民族歌劇、音樂劇等。以金鐵霖教授為代表的民族唱法教學體系也在這一時期更加成熟,并且迎來黃金發展期。
歌劇專業建設進一步完善,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由于嚴肅大歌劇的高藝術品格作為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音樂戲劇文化總體水平的標志性地位逐漸得到社會公認,創作嚴肅大歌劇和民族歌劇以顯示本地區精神文明建設成就和文化遠見一時成為風尚,②涌現了一批優秀作品,如《蒼原》《黨的女兒》等。至21世紀初,我國大部分音樂院校都設置了“聲樂歌劇系”,以促進歌劇表演人才培養。活躍在舞臺上的許多優秀聲樂藝術家來自專業音樂院校,如幺紅、劉維維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為了在課堂之外搭建展演與交流的平臺,中國音樂學院從2007年開始每兩年舉辦“全國高等藝術院校聲樂歌劇展演”。
專業院校突出優勢,逐步設置音樂劇專業。1995年,我國高等藝術院校正式招收音樂劇本科。中央戲劇學院成立“音樂劇表導演班”,北京舞蹈學院創辦“音樂劇表演本科班”。此后,上海音樂學院等音樂院校也開始設置音樂劇本科專業。音樂劇教學方面,戲劇學院側重臺詞和戲劇表演,舞蹈學院側重舞蹈訓練,音樂學院擅長歌唱訓
練。③從1997年開始,本土音樂劇創作和演出顯著增多,為音樂劇專業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時機。
演唱方法方面,民族唱法借鑒美聲唱法走“土洋融合”道路,在聲樂舞臺和教學領域得到進一步確立和發展。這種基于中國民間歌唱的音色、風格和韻味,融合美聲唱法技術形成的新唱法,使演唱者在音域、音量和音樂表現力上都具有更大的張力。中國音樂學院的金鐵林教授為這種唱法摸索了一套系統的教學方法。學院派民族唱法歌唱家彭麗媛、董文華、張也、宋祖英等成為聲樂舞臺上耀眼的明星。
這一時期的高等聲樂教育已形成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多元認同,西方歌劇、民族歌劇、音樂劇等多個培養方向共同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各方向對應的目標定位、教學體系、課程設置、藝術實踐、招生考試制度等也已形成較為規范系統的模式。有序布局培養方向,既是藝術院校對文化市場需求的敏銳反應,也是完善和推進音樂專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五、內涵建設驅動更高追求(2013—2019)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成為新時代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實現路徑。④2015年和2017年國家陸續發布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和《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給出了一流大學建設的具體內涵。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高等聲樂教育,在課程建設、藝術實踐、文化傳承創新、服務社會以及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開啟了內涵式發展的新征程。
首先,高等聲樂教育以課程建設為根本,著力進行內涵化建設。中國音樂學院在以往學科的積累之上,打造“8+1”課程群①和“思政+X”課程群,搭建教學團隊及設立首席講師,鼓勵一線教師積極參與競選團隊帶頭人,全面進行課程內涵化建設,構建精品課程體系。②
其次,高等院校聲樂舞臺實踐不僅是提升表演能力的教學環節,也承載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歷史使命。主課教學系列音樂會、學生實踐音樂會以及劇目排演等都在已有的基礎上創新發展。以歌劇排演為例,高等音樂院校排演歌劇已成為新常態,不僅劇目形式和題材多元化,而且立足中國文化創作新劇目,講好中國故事。具體體現為,一方面,復排外國經典歌劇和中國民族歌劇,如中央音樂學院《茶花女》(2016)、沈陽音樂學院《星星之火》(2015)、西安音樂學院《小二黑結婚》(2019);另一方面,整合作曲、聲樂歌劇、管弦等教學院系,依托國家藝術基金等項目支持,創作排演大型原創歌劇和音樂劇,如天津音樂學院歌劇《岳飛》(2015),上海音樂學院歌劇《賀綠汀》(2018)、音樂劇《春上海1949》(2019),浙江音樂學院歌劇《國之歌》(2019)。此外,音樂院校還定期舉辦旨在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創作演出活動,如中央音樂學院面向學生的“中國室內歌劇創作推動計劃”。
第三,社會服務方面,高等院校聲樂專業師生在服務社區文化建設、鄉村振興,以及為大型交流活動演出等方面發揮作用。例如,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赴山西革命老區(2013)、青年教師社會實踐團赴太行山革命老區(2016)、傳承魯藝精神舉辦“中央音樂學院·延安5.23音樂節”(2019)并與延安市簽訂《文化扶持戰略協議》;天津音樂學院每年為夏季達沃斯論壇“天津之夜”演出;上海音樂學院在涼山彝族自治州設立藝術實踐基地(2019)、與崇明區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2019)等。此外,音樂院校的文化基礎設施也承擔起服務社會的職能,甚至成為引領文化潮流的新地標,如上海音樂學院2019年落成的歌劇院將市場化運營,面向社會推廣歌劇藝術,服務大眾文化生活。
第四,國際交流合作成為高等院校“第五大職能”的新時期,音樂院校正積極發揮專業優勢,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以此為契機,聲樂專業著力提高中國聲樂藝術的國際影響力,構建“中國樂派”話語體系中的“中國聲樂學派”。2017年中國音樂學院主辦“全球音樂院校校長交流季” ,探討了人才培養、音樂研究以及音樂傳播的新模式。與此同時,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教授發起,聯合全球近百所頂級音樂院校的“全球音樂教育聯盟”在北京成立,第二年即舉辦“2018全球音樂教育聯盟校長交流季”。2019年8月,上海音樂學院在海外成立的第一個“中國音樂文化中心”在新加坡揭牌。
結 語
總體來看,中國高等聲樂教育70年發展之路(1949—2019)雖然在不同發展階段面臨不同的問題和挑戰,但是貫穿其中的根本發展要求始終未變,那就是高等聲樂教育現代化和探索中國模式,因而其歷史演進路徑是延續性的,總體上是向前推進的。曲折發展之路,給出以下三點啟示。
首先,在中國土地培養聲樂人才要堅持中國特色,尊重高等教育規律。我國高等聲樂教育之路,建設之初為實現現代化而借鑒西洋唱法,但仍致力于唱好中國歌曲。1958年聲樂教育決定擺脫對西方和蘇聯模式及其音樂作品的依賴,走自己的道路。該道路被確定為藝術教育普及化和半工半讀。由于這種大躍進模式不符合高等教育規律,給教學秩序造成極大破壞,但是推動了民族歌劇和革命歌曲的發展。1977年,教學秩序恢復正常,1978年又迎來改革開放的春風。在開放初期歌劇舞臺盲目崇洋,西方歌劇教學體系不適合培養民族歌劇演員的背景下,高等聲樂教育提出建立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20世紀90年代,民族唱法進一步確立,并形成系統的教學體系。十八大以來,高等聲樂教育基于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本土性核心理念,在藝術實踐、文化傳承創新、服務社會、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深度推進。70年高等聲樂教育始終在中國特色的道路上不斷探索,期間出現的偏離和曲折,也在開啟新階段的征程中得到調整和修正。
其次,提高高等聲樂教育質量要堅定地走開放務實的發展道路。為實現高等聲樂教育現代化,中國一方面學習西方美聲唱法、歌劇、音樂劇,一方面吸收戲曲和民間文學藝術,1978年以后更務實地選擇與世界開放交流、藝術形式多元認同。世紀之交,我國從實現音樂文化現代化邁向構建音樂文化主體性的新階段,聲樂領域著力建設中國聲樂學派及其話語體系,向世界展現中國聲樂特色、風格和氣派。由此,高等聲樂教育已站在由大到強的歷史新起點上。
最后,服務和引領聲樂藝術發展要持續深化聲樂教育改革。70年間高等聲樂教育持續深化改革,一方面,院校職能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擴展到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使高等聲樂教育成為服務和引領聲樂藝術發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聲樂人才培養從“學年制”到“學年學分制”,從聲樂技術訓練到創新實踐教育再到多學科融合培養復合型人才,經歷了一系列適應時代發展的變化。未來,高等聲樂教育實現由大到強以及參與建成中國樂派,要在改革的基礎上構建完整系統的中國聲樂教學體系。
◎本篇責任編輯 何蓮子
收稿日期:2021-10-15
基金項目: 2018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長江流域五句體民歌曲辭結構及轉換方式研究”(18YJC760041)。
作者簡介:李曉婷(1980— ),女,碩士,安徽藝術學院副教授(安徽合肥 2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