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壽, 汪文華
(無為市教師進修學校, 安徽 蕪湖 238300)
教育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編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六部門于2020年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建設意見》)。《建設意見》要求:“抓好鄉村教師培訓。積極構建省、市、縣教師發展機構、教師專業發展基地學校和名校(園)長、名班主任、名教師‘三名’工作室五級一體化、分工合作的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體系。”[1]構建新時代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體系(以下簡稱“新體系”),被擺在鄉村教師培訓工作的首位,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教師培訓管理機構需要落實的重要任務和研究的現實課題。筆者以為,在“五級”中縣級處于中心位置,左聯右通,上協下同,是實現“一體化”的關鍵所在。本文重點思考討論為何構建、怎么構建新時代縣域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體系這兩個問題。
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體系源自“鄉村教師校長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2015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要求各地整合高等學校、縣級教師發展中心和中小學校優質資源,建立鄉村教師校長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2]。《支持計劃》發布以來,鄉村教師校長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得以基本建立,鄉村教師校長培訓工作得到不斷加強。《支持計劃》明確“支持服務”的體系定位和“整合”“優質資源”的作用發揮,但由于多種原因,特別是“整合”困難重重,致使仍然沒有很好地解決鄉村教師培訓的針對性不強和實效性不高的難題。
新時代的首份教師專業發展文件《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提出“建立健全鄉村教師成長發展的支持服務體系,高質量開展鄉村教師全員培訓,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提高”[3]的要求。《行動計劃》是對《支持計劃》的繼承和發展,首先提出“健全”體系“高質量”開展培訓的目標。這是新系統構建的必要性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十四五”教育改革發展的時代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目標,要求“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鄉村教師素質能力”[4]。2021年3月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醫藥衛生界教育界聯組會上回應教育領域熱點問題時強調,國家將加強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定向培養和精準培訓,深入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5]。
原因之三是鄉村及鄉村教育振興的必然選擇。教育是鄉村的支柱,中國鄉村的振興、農村的現代化,離不開鄉村教育發展。鄉村振興必先振興鄉村教育。鄉村教育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是鄉村教育振興的關鍵所在。可見,抓好鄉村教師培訓,是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內容和重要保障。
目前,構建新時代縣域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體系的目標指向為:破解鄉村教師培訓的針對性不強和實效性不高的難題,做好精準培訓,建好高質量鄉村教師隊伍。這決定了系統構建的現實性需求。筆者以為,現實性需求至少需要新系統實現以下三個走向(不是“轉向”或“變革”)。
第一,從重支持服務走向賦能發展。《支持計劃》和《行動計劃》將體系定位在“支持服務”,期待通過對高等學校、縣級教師發展中心和中小學校優質資源的整合,提高培訓質量。但是,“支持服務”注重的只是外部優質資源的單向供給。而《建設意見》不再提“支持服務”,且新體系的構成為教師發展機構、教師專業發展基地學校和“三名”工作室,則標志著更加重視對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助力(支持服務)和賦能(成長發展)并重。
第二,從粗放式走向高質量精準化。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的粗放式實施,一直飽受詬病。其具體表現之一是在培訓需求、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和培訓評價等方面缺乏精準性。這個問題即便在“國培計劃”改革實施以后,有了較大的改變,還至今依然存在。“十四五”時期的“國培計劃”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教師培訓提質增效”的主要目標和“完善高質量精準化的培訓機制”的工作重點[6]。構建新體系與其目標、重點完全一致。
第三,從單一型走向多層級共同體。新體系是多層級的,包括省、市、縣(教師發展機構)、校(教師專業發展基地學校)和室(“三名”工作室),而不同于《支持計劃》所明確的優質資源的三方來源,且突出了助力賦能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體,特別是“校”和“室”的主體作用發揮讓培訓更加能夠滿足一線教師的發展需求。新體系按照“五級一體化、分工合作”機制運行,從優質資源“整合”拓寬為主體深度融合(共同體)。
《建設意見》的第五條意見圍繞“創新教師教育模式,培育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質量鄉村教師”,提出三個方面的要求:加強定向公費培養;抓好鄉村教師培訓;發揮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助推作用。而在“抓好鄉村教師培訓”方面,首先要求的是積極構建新體系。如果必要性是外部所求、現實性是內在所向,可行性則是新體系的生命所系;沒有可行性,新體系勢必只是空中樓閣,就起不到促進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的作用。
首先,縣級教師發展機構培訓能力日益提高。隨著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工作的數十年持續開展,不斷優化創新,縣級教師發展機構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實施經驗,日益走上培訓專業化道路。在“國培計劃”的推動下,重心下移的縣級落地國培項目,引領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發展及鄉村教師培訓工作改進,為構建新體系儲備了較多的典型案例,集聚了較高的培訓能力。
其次,教師專業發展基地學校得到廣泛認同。從 “十三五”期間“國培計劃”的送教下鄉培訓、鄉村教師訪名校培訓、鄉村校園長培訓[7],到“十四五”期間的“一對一”精準幫扶培訓[8],都將優質中小學幼兒園列為鄉村教師培訓的實施主體之一,以充分發揮其示范輻射作用。由此,將優質中小學幼兒園打造成教師專業發展基地學校已經成為應然之策,并該行實然之舉。
再次,工作室研修方式深受教師校長們歡迎。“三名”工作室研修方式發展至今,從零星之火到遍地開花,從個人發起到行政推動,造就了一批教育家型的教師和校(園)長,培養了大批骨干教師,研修實效性高,教師獲得感強,深受歡迎。為此,《建設意見》將“三名”工作室納入新體系,并作為助力賦能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體之一,理所應當,其實施必將卓有成效。
《建設意見》所要求的新體系包括教師發展機構(省、市、縣三級)、教師專業發展基地學校和“三名”工作室三類五級鄉村教師培訓的實施主體,主體之間的關系是“一體化、分工合作”。這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內容需要明確:一是誰來牽頭負責;二是如何實現一體化;三是各個主體的職責是什么。整體性地構建新體系,需要回答好這些問題。
1.新體系的組織型架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責任在各級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鄉村教師培訓的管理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師訓管理機構具體負責,而新體系的三類五級主體的責任在于實施培訓。因此,新體系的牽頭人在師訓管理機構。在新體系的組織型架構中,三類五級主體的單位負責人是這個組織的重要成員。盡管這個組織不是行政性(所謂“組織型”)的,而是業務性的,如果師訓管理機構缺位,按照現行的教師隊伍建設制度及教師培訓管理機制,“五級一體化、分工合作”就無法實現,更談不上賦能鄉村教師專業發展。
2.新體系的共同體建設。三類五級主體的“一體化”旨在通過共同實施鄉村教師培訓項目,形成教師發展共同體。如果形成不了共同體,勢必走回老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這個教師發展共同體,三類五級主體應該以建設高質量鄉村教師隊伍為共同愿景,以實施精準化培訓為共同責任,圍繞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目標,主體間共同開展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問題調查研究、研制教師培訓規劃、設置教師培訓項目,凝聚教師教育智慧,匯集優質培訓資源,分享成功經驗和典型案例等,相互合作,深入融合,共建共享培訓成果。
3.新體系的協作式分工。三類五級主體實施鄉村教師培訓的一體化,具有顯著的教師研修共同體特征,其主體間的相互合作和深入融合,需要有明確的分工,這種分工不是“分家”“獨立”,而是“協同”“合作”(所謂“協作式”)。在縣域范圍,需要發揮縣級教師發展機構的中心統領作用,并聯省市兩級教師發展機構、縣域內外的教師專業發展基地學校和“三名”工作室,實現鄉村教師專業發展行動的協同合作、聯合聯動,其基于教師發展共同體的主體間協作式分工見“新時代縣域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體系整體性框架”(如圖1)。

圖1 新時代縣域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體系整體性框架
《建設意見》對構建新體系所提出的任務是“抓好鄉村教師培訓”,要求縣級層面“按照鄉村教師的實際需求改進培訓內容和方式”“加大送教下鄉力度”“讓更多鄉村教師獲得前往教育發達地區研修、跟崗學習的機會”[9]。新體系的構建需要落實這些任務和要求,突出實踐性。
1.強化面向實踐的問題診斷。破解鄉村教師培訓的針對性不強和實效性不高的難題,其基本策略之一是細化培訓需求調研,走進現場、深入教師,精準診斷鄉村教師教育教學和專業發展實踐中的現實問題。問題診斷一是針對業務能力,如學科育德、教學實施、學生評價和家庭教育指導能力,以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10];二是針對鄉村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行為,包括“專業發展規劃”“專業知識學習”“專業實踐研修”三個領域,特別是“專業實踐研修”,為自主專業反思、同伴合作發展和集中專題研習三個核心能力項[11]。
2.實施針對實踐的送教活動。“送教下鄉”所送的是“教”: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和新技術等,是通過對教育教學實踐的觀摩、體驗、反思、改進等,幫助鄉村教師習得技能、提升能力。首先,教師發展共同體需要針對鄉村教師的實踐問題提煉出培訓主題,共同謀劃送教活動方案。其次,縣級教師發展機構聯合縣域內的教師專業發展基地學校和“三名”工作室,組建送教團隊,落實名師名校長走進鄉村學校示范引領、講學交流。最后,積極爭取縣域外的教師發展機構、教師專業發展基地學校和“三名”工作室的支持。
3.推進改進實踐的跟崗研修。鄉村教師最迫切需要“專業實踐研修”方面的改變,開展“走出去”培訓,走進教育發達地區學校和縣域內外的優質學校,特別是教師專業發展基地學校跟崗研修(影子學習),可以幫助他們養成自主專業反思、專業閱讀、專業寫作等習慣,掌握課例研修、主題研討和教育科研等同伴合作發展的方式和方法,掌握有效參與集中專題研習的多樣化策略和方法[12],進而實現教育教學實踐經驗重組、實踐行為改進和實踐問題解決,切實提高鄉村教師素質能力。基于實踐的新體系構建路徑見圖2。

圖2 新時代縣域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實踐性路徑
《建設意見》可以說是《支持計劃》《行動計劃》的升級版,或者說對《支持計劃》(全面提升鄉村教師能力素質)和《行動計劃》(鄉村教師素質提高行動)的再部署。新體系的構建,要深刻把握教育高質量發展階段新要求,用行有成效的、可操作性強的制度、機制和辦法等落實落細《建設意見》,切實抓好縣域鄉村教師培訓。
1.建立與新體系相適應的管理制度。如前所述,新體系的牽頭人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師訓管理機構,這是新體系能夠建好用好的基本前提和主要保障,其強調的是規范性。實現新體系的“一體化”,需要師訓管理機構出臺與新體系相適應的管理制度及標準體系,如新體系的組織(行政+業務)建設制度、鄉村教師發展共同體管理制度,以及基于新體系的教師發展機構建設標準、教師專業發展基地學校建設標準、“三名”工作室建設標準等。
2.推行與新體系相順應的運行機制。為確保縣域參訓教師專業發展新體系的有效運行,實現“一體化”下的“分工合作”,需要在鄉村教師發展共同體內部建立具有導向性的機制,以順應新體系的特點(整體性和實踐性)。機制的導向性意在明確實施工作的方略、途徑、程序和任務等。導向性機制包括(但不限于)基于新體系的教師發展共同體行動指南及教師發展機構工作職責、教師專業發展基地學校工作職責、“三名”工作室工作職責等。
3.實行與新體系相對應的實施辦法。為抓好縣域鄉村教師培訓,新體系需要建立并實行與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實踐性路徑相一致的實施辦法和績效評估辦法,以確保教師專業發展行動的實效性(實踐經驗重組、實踐行為改進和實踐問題解決)。實施辦法包括實踐問題診斷、主題提煉、基地選擇、團隊建設、方案研制等方面;績效評估辦法主要針對送教下鄉、跟崗研修以及其他培訓研修方式,包含對三類五級主體的分類分級考核評價在內。
《中小學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專業發展)》指出: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在終身學習和持續發展理念指引下,通過合理規劃自身專業發展目標,借助多樣化學習途徑,掌握教師專業發展知識和技能,實現自身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等全方位提升的過程[13]。高質量實施鄉村教師培訓及構建教師專業發展體系,需要以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科(領域)的《指導標準》為引領,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怎樣結合鄉村教師實際,落實指導標準要求,做好精準培訓,是另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為了有效運行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新體系,省市縣三級人民政府進一步加強本級教師發展機構建設改革是基本保障,建好用好基于新體系的縣域內教師發展機構、教師專業發展基地學校和“三名”工作室,也是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及其師訓管理機構,以及三類主體面臨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