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璇


從指導編寫早期中國高鐵“紅寶書”《高速鐵路》的陳應先,到“萬里長江第一隧”——武漢長江隧道工程的總設計師肖明清和創造性提出第四代高鐵客站“站城融合”理念的盛暉,鐵四院一代代工程師擎起如椽巨筆,編織大地經緯,讓中國高鐵在大美山水之間詩意徜徉。
千秋之業,人才為本。在人才強企“趕考”中,鐵四院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著力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工作機制,持續打造競爭力強勁的人才體系,“智力引擎”動能澎湃,匯聚成引領鐵四院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
“聚”出創新“強磁場”
今年是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鐵四院總建筑師盛暉參加工作的第37個年頭,他主持設計的我國“站城融合和智能化建筑”的標桿作品——杭州西站正式投入運營。
深耕鐵路交通樞紐領域三十余載,盛暉和他的團隊設計完成了300余座高鐵客站,占全國建成高鐵站房的三分之一,還創造性提出了“站城融合”理念。
“老一輩工程師以前瞻思維積極探索,以工匠精神放大創新優勢,打造核心競爭力,才得以讓企業實現領軍發展?!辫F四院城地院副總工程師、線站所黨支部書記徐瑰麟說。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鐵四院總工程師肖明清致力于“穿山越水”的隧道設計,帶領團隊引“龍”過江,領銜研究和設計了50多座水下隧道,多座隧道創全國乃至世界之最,榮獲第十六屆詹天佑鐵道科學技術獎最高獎;總規劃師鄭洪致力于鐵路規劃研究、勘察設計、技術標準及科研工作,長期奔走在鐵路建設一線,年均出差達180余天,被同事稱為“勘察設計活地圖”……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鐵四院黨委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組建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立院士工作站、大師工作室,建成“361”人才工程,啟動“3215”專家人才工程建設,強化尊重技術、崇尚創新、激勵一線的導向……一項項制度舉措環環相扣,透射出重才、愛才、留才的誠意。
據統計,鐵四院現有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3人、全國工程監理大師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和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0余人、各類省部級專家人才200余人,“人才家底”厚積成勢。
“育”出中堅“蓄水池”
2013年夏天,李成洋還是在鐵四院機動院實習的在校研究生,鋪天蓋地的圖紙和忙得昏天黑地的鐵四院人,讓他震撼之余開始琢磨:能不能在參數化智能成圖上做點什么,讓前輩們能輕松一點。
2014年,李成洋編寫完成“自動扶梯參數化成圖軟件”,成為鐵四院第一個帶著軟件成果來報到的“最?!毙聠T工。
2018年,他乘勝追擊,研發軌道交通自動扶梯全壽命智能輔助設計系統,6小時人工繪制的圖紙縮短為2分鐘“一鍵成圖”;建立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的扶梯全壽命安全保障體系,被廣泛運用到全國30個軌道交通項目、2000余臺自動扶梯設計中,成為專業工程師的神兵利器。
入職8年,李成洋累計主持科研、軟件、專利產品研發項目9項,授權專利40余項,軟件著作權6項,參編專著4部,標準規范6部。2022年,李成洋獲“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稱號。
以“低齡”創“高能”,在鐵四院并不少見。
牽頭主持國家最高層級科技研發項目、創造世界動車交會最高時速、建設穿江越海的水下隧道,獲評菲迪克大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無論是重點工程建設,基礎研究、原創性成果研發,都活躍著一大批鐵四院年輕人的身影。
年輕人在重難點項目上施展才華,讓年輕人扛大旗,這背后少不了經驗豐富的“老把式”保駕護航,每條長大干線都配備專家組,提前介入、關口前移、加強飛行檢查,既扶年輕人“上馬”,還要再送一程。
作為技術帶頭人,肖明清言傳身教,培養了一大批水下隧道技術領域青年技術專家,帶出了一支“80后”占50%的中國水下隧道設計團隊,把一人引領變為團隊進步。
“讓事業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鐵四院正在成為各類人才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熱土。”鐵四院黨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集團黨委持續深化制度改革,健全專項獎勵機制,暢通人才發展通道,人才素質持續提升,創新活力不斷激發。
“傳”出蓬勃“生力軍”
在橋梁院橋研所黨員職工王明亮的辦公桌上,一直壘著一沓厚厚的參考資料和計算報告,隨手翻開一本,里面寫滿了批注,消化它們是他每天的必要功課。
2020年7月,橋梁院橋研所正高級工程師王志平與王明亮結為師徒。在肇慶高鐵西江橋設計過程中,初出茅廬的王明亮很難抓住此類橋梁的設計要點,從主梁、橋塔到拉索,一條條構造細節,王志平結合工程案例一一詳解。隨著項目的推進,王明亮桌上的參考資料越摞越厚。
“這好比師父送了我一整套登山設備,而我要做的,就是學會使用它們?!苯涍^兩年培養,王明亮如今已能獨當一面,并榮獲“全國鐵路青年科技創新獎”。今年,師徒二人相約走上領獎臺,被授予“優秀師徒”榮譽。
“導師帶徒制”是數代四院人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人才培養制度。為充分發揮黨員干部、技術骨干的“傳、幫、帶”作用,新進員工與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干結成“一幫一”對子,傳承技術和經驗,沉淀文化和歷史。
鐵四院黨委持續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深化導師帶徒、制定青年成長計劃、組建“青年突擊隊”,廣大青年職工在急難險重任務、科技創新攻關中發揮生力軍和后備軍作用,培養出“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林超等青年優秀人才,3名90后青年省級勞模榜上有名,48個集體和52名個人受到上級表彰。
鐵四院黨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青年是人才隊伍的‘源頭活水。我們將著力實施‘育才強基工程,構建科學完備的人才梯隊,共繪‘千里馬競相奔騰的美好圖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