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麗君
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是立冬,一般在每年的公歷11月7-8日。立冬代表著冬天的開始,它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
怎么判斷冬天的到來呢?或許你的回答是寒冷、結冰、下雪……確實,這些都是冬天的跡象。在古人眼里,立冬時“水始冰”“地始凍”。同樣,在“冬”的字形中,也隱藏著人們對于冬天的認識。
“冬”的小篆形體是 ,字形下方的“ ”就是“冰”。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在介紹“寒衣節”時,我們講過“寒”的字形演變,它的小篆形體 下面也是“ ”
(冰)。小篆 到了現代漢字中,變成了兩點,所以“冬”“寒”的現代字形中下半部分也都是兩點??梢?,“冬”字確實體現出冬天的寒冷。那它的上半部分表示什么呢?
追溯到“冬”字的甲骨文,可以看到它最初寫作
或 ,古人用這樣的圖形表示什么呢?原來是在絲線或繩子的兩端各打一個結,以此表示兩個頂端,也就是事物結束的地方。所以“冬”最初表示最后、結束,后來專指一年快要結束的那段時間,這就是冬天。為了凸顯這一意義,所以“冬”字發展到后面,又變成了
這樣的形體,字形中增加了“日”,像太陽被包裹起來了一樣,因此大地就變得寒冷,非常形象。我們現在的“冬”字,則來源于小篆 的形體,把線條拉直,就成為了現代漢字“冬”。
由于“冬”后來專門表示冬天這一詞義,它原先的“最后、結束”這個詞義,則重新造字。為了凸顯最初用絲線打結表示結束的這一特點,所以新字形中增加了絲線的部件,由“冬”加上“絲”,你猜猜是什么字?謎底是“終”?!敖K”表示結束,所以“期終”是一學期結束的時候,“年終”是一年的末尾,“始終”則是從開始到最后的整個過程。
在詩仙李白的筆下,立冬日是怎樣的一幅景象呢?一起讀讀他的《立冬》吧:“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古代沒有太有效的取暖條件,屋內估計沒有暖氣,所以詩仙的筆墨也凍結了,索性懶得寫詩了。詩人坐在火爐旁,一邊取暖一邊溫酒驅寒。在潔白的月光映照下,醉眼觀看硯臺里的墨漬,就像盛開的花朵。恍惚間,又把月光當作了滿地雪花。不愧是詩仙,李白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很浪漫的立冬圖。即使天寒地凍,我們依然感受到了大自然所賦予的美。
天氣變冷,雖然給日常生活帶來一些不便,但在釀酒人眼里,這無疑是絕佳的釀酒時節。釀酒,就是造酒?!搬劇笔莻€形聲字,由“酉”和“良”組成。“酉”字最初就是“酒”的意思,它的甲骨文字形 就是一個裝酒的器皿形體,后來為了凸顯酒是一種液體,因此字形中增加了“氵”,寫作“酒”。雖然“酉”不再單獨表示酒的含義,但由它構造的字大多還與酒的意義相關,比如“醉”就是喝酒導致的,“醒”古代專指醉酒以后的清醒。為什么低溫就適合釀酒呢?據說酒在長時間低溫發酵過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風味,所以在浙江紹興一帶,歷來就有立冬釀黃酒的習俗。
立冬時節民間飲食的一大特色是“北吃餃子南吃蔥”。為什么立冬時要吃餃子呢?一是“好吃不過餃子”,餃子是北方人心目中的美味食物之一;二是“餃”諧音“交”,“交”的小篆寫作 ,像兩腿相交之形,因此有相交、交替的意思。立冬是秋冬交替之節,吃餃子就包含著時間相交更替的意思。當然,還有種說法是餃子外形像耳朵,立冬這天,人們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而在南方有些地區,立冬日盛行吃蔥。民間有句俗話:“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蔥再辣嘴中盤?!币馑际橇⒍瑫r節很容易生病,大蔥能讓人遠離疾病,因此再辣也得吃進嘴中。其實,吃蔥原本是北方人的習俗,很多地方都有生吃大蔥的習慣。在南方地區的飲食習慣中,蔥主要用作調料。因此南方立冬時節的吃蔥,最終也主要是將蔥末放在醬油或香油中,就著熱乎乎的葷菜下肚,以此來抵抗冬季的濕寒。
(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中國文字整理與規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