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文鑫 楊玉瑛
十年陟遐自邇,十年臻于至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固原市隆德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秉承“趕考”之心,堅定“趕考”之志、走實“趕考”之路,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上下齊心、務實苦干、銳意進取,實現脫貧摘帽,與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10年來,隆德縣產業發展興旺、生態環境改善、教育水平提升、交通互聯互通、群眾安居樂業,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283元,年均增長7.7%;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589元,年均增長11.6%。
黨的十八大以來,隆德縣緊扣民生所需、人民所盼,全力以赴實施居民收入、移民致富、教育質量、健康水平、文明素養、城鄉面貌“六大提升行動”,加快補齊民生短板弱項,努力讓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富裕、精神越來越富足。
隆德縣9985戶3891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徹底甩掉了貧困的帽子,從基本溫飽到吃穿不愁、從住房陳舊破敗到新房設施完善、從缺醫少學到全面保障、從產業匱乏到百業競興、從陳規陋習到文明新風,隆德百姓以吃苦耐勞、不甘落后的優秀品質,繪就了一個又一個生動畫面。

這10年,是隆德縣人民群眾獲得實惠最多的10年,群眾獲得感十足、幸福感激增、民生福祉大幅改善,每年民生保障資金超過縣財政總支出的80%。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形成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與民辦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相互銜接、相互促進的教育服務鏈條,建成結構完善、功能齊全、覆蓋城鄉、基本滿足人民群眾教育需求的教育服務體系。

隆德縣13個鄉鎮、10個城區社區實現公辦幼兒園全覆蓋,學前教育3年毛入學率達到88.7%,初中3年鞏固率達到99.8%,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4.7%。該縣基本普及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視力、聽障、智力3類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100%。
深入推進“互聯網+教育”建設,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教育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教育教學條件全面改善,教育質量大幅提升,高標準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驗收。
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全面推廣“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報銷”服務模式,群眾就醫更加便捷高效,群眾就醫難、看病貴等問題得到有效改善。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有了穩定收入,沒有勞動能力的也都享受到了政策兜底。
老飯桌、幸福院、養老院等有效減輕“單老戶”“雙老戶”后顧之憂。低保審批權限下放到鄉鎮,城鄉低保2次擴面4次提標,有效保障了困難群體基本生活。殘疾人“托養+”模式讓殘疾人活得更有尊嚴、更有底氣。

城鄉水電、網絡、公交、環衛一體化,城市功能日趨完善,“三山兩河一湖”的城市格局美麗于形、魅力于心。整潔亮麗、山環水潤的“西海固江南小鎮”,吸引大批游客流連忘返,小區居民出門見景,到處綠樹成蔭、花團錦簇。
家家通自來水、戶戶建起磚瓦房,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改善,千溝萬壑不再滿目土黃,千村萬莊不再破舊殘缺,千道萬路不再坑洼泥濘,隆德人民徹底告別了祖祖輩輩“外面下大雨,屋內下小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住房和出行窘境。
10年來,隆德縣城鄉面貌“顏值”更高、人居環境“氣質”更佳,宜居宜業、宜養宜游成為生活現實。
10年來,隆德縣立足資源優勢,優化產業結構,形成以特色資源為有力支撐、以綠色發展為鮮明特質、以3次產業深度融合為發展路徑的競爭發展核心優勢,走出一條具有隆德特色的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按照做大做強肉牛產業、做優做靚冷涼蔬菜產業、做精做特中藥材產業、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思路,形成了北片萬頭肉牛、中片川道區萬畝冷涼蔬菜、中南片萬畝中藥材、六盤山西麓陰濕區萬畝馬鈴薯4個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示范區,構建“種養加”一體化、“產供銷”全鏈條發展模式,守好農業基本盤。
農業產值總量穩步增長,農業生產向綠色化、有機化、品牌化方向邁進。2021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6.1億元,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589元。肉牛、冷涼蔬菜和馬鈴薯產業的品牌效應增強,全縣肉牛飼養量達到11萬頭,總產值4.5億元,提供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600元。
種植冷涼蔬菜5.5萬畝,帶動4000戶農戶種植蔬菜1萬畝,年戶均收益1萬元。同時,帶動5200多人在蔬菜產業園區務工,年人均收益9000元。今年,預計全縣蔬菜總產量達到22萬噸,實現產值3.8億元,提供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200元。
堅持“種薯繁育、鮮薯外銷、淀粉加工、主食開發”并進的發展路子,打造六盤山西麓陰濕區馬鈴薯種薯繁育產業帶,與連鎖企業、門店建立直銷關系,年銷售額1500萬元以上。2022年,預計馬鈴薯產量達到20萬噸,實現產值1.6億元,提供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元。
從新品種、新技術、新技能三方面入手,集成“測土配方施肥、標準化覆膜、新品種推廣”為主的良種良法綜合配套措施,標準化作業、新品種應用、病蟲害防治、機械覆膜率皆達到100%。構建以覆膜保墑、集雨補灌為主的旱作節水農業生產模式,通過智能溫棚,提升農業信息服務水平。
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推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俗文化深度融合,實施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實現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提檔升級。

10年來,隆德縣加快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建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能致富的產業,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綠色工業初具雛形,依托東西部協作,創新“園區管委會+公司”模式,引進上海醫藥、河南太龍等上市企業和黃土地食品、金譽生物等龍頭企業落地生根,入園企業達到60家,以中藥材加工、農副產品生產、特色輕工業為主的產業集群效應凸顯。
依托綠色生態、田園風光、民俗文化等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業,引導群眾建設民宿、發展農家樂,休閑農業與鄉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陳靳鄉新和村等6個行政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六盤山長征景區被評為省級旅游度假區,老巷子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隆德縣入選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旅游主題不斷明晰、特色亮點不斷彰顯,成為周邊地區游客夏日避暑首選地、過境房車駐足停留必經地,以旅促農、以旅富農逐漸成為新業態。旅游人數、文旅總收入年均增長5%以上。
建成多元廣場等商業綜合體,打造龍泉苑特色休閑美食街區,培育了一批快遞物流、電子商務、信息咨詢等產業,現代服務業不斷發展壯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隆德縣以國家公路、省級公路為基礎框架,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目標,以行政村通路、通客車為重點,所有鄉鎮、建制村和具備一定人口規模自然組通路通車,打造農村公路網絡。
青島至蘭州高速公路(寧夏境)東山坡至毛家溝段建成通車,結束了隆德縣無高速公路的歷史,縮短了區域內物流周期。改建國道312線及隆德至莊浪、張易、興隆4條公路,進一步提高公路等級。
經過多年努力,隆德縣形成以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公路為骨架,縣鄉公路為干線的“三縱四橫”公路網絡格局,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300多公里,村組道路通硬化路率達到100%,行政村通客車率達到100%。
打通橫穿東西、縱貫南北交通大通道,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建成“全微通”智能化農村客運服務平臺,群眾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安居才能樂業。10年來,隆德縣統籌推進多層次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為群眾安居樂業筑牢基石。
通過農戶自籌、政府補助、政策扶持和社會參與,解決了農村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在優先保障“六類低收入群體”住房安全的基礎上,實現了全縣農村安全住房全覆蓋。
采取新建廉租住房、配套公共租賃住房、棚戶區改造、發放租賃補貼等多種途徑,實現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8.4平方米。
在實施安居工程過程中,引導社會力量捐資和幫扶單位支持,構建了多渠道農村危房改造資金投入機制,切實幫助貧困戶降低建房成本,減輕農民負擔,有效避免了因建房而致貧返貧的現象。

集約利用各類資源,建成危房改造集中點、縣內移民安置點、地質災害除險安置點,統一配套文化活動室、老飯桌、文化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實現供排水、道路硬化、四旁綠化等基礎設施全覆蓋,提升居民生活質量。
10年來,隆德縣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全域保護,扛起守護黃土高原“綠肺”和“水塔”的責任使命,扎實推進生態建設,植綠補綠筑牢六盤山生態屏障。
實施400毫米降水線精準造林和全域綠化提升等工程。截至2021年年底,隆德縣林地面積達到77.0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7.97%、林草蓋度達到86.6%。先后榮獲國家生態園林縣城、全國綠化模范單位等稱號。
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實施渝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等工程,系統解決了渝河跨界水污染糾紛,聯財出境斷面水質由劣Ⅴ類穩定達到Ⅲ類以上,成為全國第一批示范河湖之一,治理成效被國務院通報表揚,治理成果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成就展。

大力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建成觀莊鄉等9個鄉鎮污水處理站和聯財鎮張樓村等4個村級污水處理站。改造農村水沖式廁所2.08萬戶,建立環衛保潔網格化管理機制,綠化98個美麗村莊;種植花帶1.6萬畝,建成綠色通道168公里,構建環城、環鎮、環村、環路、環水、環園林網,不斷提升城鄉綠化檔次和水平。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入選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激勵縣。
對農業殘膜進行回收,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常態化保潔與集中整治相結合,解決農村面源垃圾污染問題。實行垃圾分類,提高了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水平。推進衛生廁所改造,提升群眾生活品質,改善人居環境。
10年來,隆德縣的生態狀況徹底改善,昔日“垃圾河”“臭水湖”華麗變身為全國示范河湖。如今的隆德,蒼翠欲滴、溪澗清流、富氧宜人,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8%。
10年向綠而行,實現了山變綠、水變清、環境變好,描繪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千帆競發勇者勝,百舸爭流奮楫先。10年來,隆德縣廣大黨員干部群眾齊心協力、實干擔當、奮力拼搏,讓山川大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