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陳寶祥 戴葆庭錢幣文化博物館館長
12場錢幣文化展覽、18款錢幣文創產品、1個市級文創產品銀獎……今年10月,迎來三周歲的戴葆庭錢幣文化博物館交出了一份成績單,讓大家看到了坐落于浙江紹興的這家民營博物館三年來取得的成果。
在戴葆庭錢幣文化博物館館長陳寶祥看來,錢幣文創既讓博物館在紹興當地打開了知名度,也在錢幣收藏圈贏得了口碑。以文創產品作為載體,能讓傳統錢幣文化更好地融入現代人的生活,這無疑是錢幣文化“破圈”的有效途徑。事實上,近年來陳寶祥也一直在用心開發錢幣文創,從“壓歲錢”到吉祥掛件,從文房鎮紙到錢幣月餅……憑借著一枚小小的“紹興通寶”錢幣,他帶領團隊不斷在錢幣文創開發之路上披荊斬棘,努力講好文化名城紹興的歷史故事,也致力于將錢幣收藏文化帶到更多人眼前。
“守望初心,做好自己”,在戴葆庭錢幣文化博物館成立三周年之際,陳寶祥以這八個字作為這段心路歷程的注腳,也作為未來繼續前行的方向。經過一番探索和嘗試,他認為,錢幣文創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價值理應被更多人認識。近日,《中國收藏》雜志記者邀請陳寶祥做了一次專訪,不妨來聽聽他在錢幣文創開發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
《中國收藏》:在戴葆庭錢幣文化博物館成立之后,是什么促使您一往無前地走上了開發錢幣文創這條路?
陳寶祥:2019年博物館開館以后,我們面臨著兩大問題:一是如何宣傳自己的博物館,讓大家都來參觀;二是作為一家民營博物館,辦館經費該從何而來?于是,我開始尋找出路。戴葆庭錢幣文化博物館背靠紹興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在錢幣文創開發上有著不少得天獨厚的條件。
第一,“紹興”這一地名源于南宋高宗的年號,“紹興通寶”錢幣由宋高宗御書鑄造而成。一枚錢幣將年號、地名融為一體,述說著這座城市的歷史風云,見證它的千年滄桑巨變。可以說,“紹興通寶”錢是紹興的文化IP。所以,我打算“以一枚錢幣講好紹興故事”,開發“紹興通寶”錢幣文創產品。
第二,戴葆庭先生是一代泉學宗師,也是錢幣界一張響當當的“名片”。由戴葆庭錢幣文化博物館來開發文創更有泉學淵源,也讓我們對錢幣文創的影響力更有信心。
第三,因為我的父親是浙江省第一代工藝美術大師,我從小就跟著他學習一些手藝,多年來深受匠人之心的熏陶。我自己也很喜歡做偏于實用性的創造,因此在做文創時相較其他人會更得心應手。基于這三點條件,我從開館之后就不斷地摸索和開發文創產品。


經過三年發展,戴葆庭錢幣文化博物館舉辦的各類活動融合了錢幣展覽、泉拓藝術、文創等內容,受到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其知名度也逐步提升。
陳寶祥:這兩年,我在文創開發的探索之路上從未停歇。最早的產品是將錢幣工藝品配上包裝設計,而這只停留在初級階段。后來,我意識到文創開發應將文化性、藝術性和實用性相結合,應該融入生活。
我首先考慮的是:不如將非遺與錢幣文創相結合。其實,古錢幣鑄造手工藝本就與非遺有關。比如今年5月,我們推出了“紹興通寶背蘭亭”文房鎮紙,作為蘭亭書會成立40周年的贈禮。它是以黃銅或白銀雕刻成母錢造型,并請老匠人用傳統手工翻砂打磨而成的,在實用性極強的同時,又能體現紹興的歷史故事和書法文化,有著“以非遺技藝留住城市記憶”的紀念意義。
同時,錢幣文創開發也要“唱好文化戲”,抓住重要時間點做文章。比如2021年是紹興名人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也是魯迅《故鄉》發表100周年。戴葆庭錢幣文化博物館舉辦了一場“越地泉聲——魯迅與錢幣展”,并將“紹興通寶”真品錢幣定制成一款名為“故鄉——紹興”的文創產品同時推出,獲得不少好評。
另外,文創還應與時俱進。在如今數字文創火熱的背景下,我們于今年中秋特別推出了一款“有聲音”的錢幣文創月餅。它的創新之處在于結合了數字化技術,可賞、可吃,還可以聽。除了以“紹興通寶”錢幣作為月餅造型,我們還邀請專業人士創作了主題詩歌,并將詩朗誦的人聲生成二維碼附在其中,消費者掃碼便可聆聽鄉音,遙想故鄉紹興。

可吃、可賞、可聽的“紹興通寶”錢幣文創月餅一炮走紅。
陳寶祥:可長可短。最快的是前面提到的中秋月餅,從出現創意到產品上市只花了10天時間。目前花費時間最長的是“紹興通寶”城市文化伴手禮,已持續研發一年多、更新至第四代產品了。它的包裝在不斷地更新,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也不斷地在增加——從一枚錢幣,到一本書、一張拓片、一首詩歌……下一步,我還打算“放入”一部城市短片,讓產品的面貌和功能更加豐富。
陳寶祥:其實做文創最大的難點就在于創意靈感要和市場接軌,這是最關鍵的。
設計文創產品本身其實并不難,但產品要想得到市場的認可、消費者的追捧,這是最難的。我至今仍處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如何打通市場渠道?如今按照傳統的商業零售模式當然是不行的,畢竟來博物館實地參觀的觀眾人數有限,相應地,能直接接觸到我們文創產品的人也不多,可能還是要依靠網絡的力量。如何開發出人們認可度高的產品?在具備實用性的基礎上,文創主要的價值還是在于文化性,只有將錢幣背后的故事講好,才能贏得更多人喜愛。
陳寶祥:錢幣文創、錢幣文化原本只是錢幣圈的自娛自樂,要讓它“破圈”走出去,我覺得要先引起圈外人、年輕人的興趣。在開發文創的過程中,我考慮到年輕人對于實用性和美觀性的重視,將“紹興通寶”錢幣與生肖元素相結合,做成文創掛件。后來,我又從春節收壓歲錢的習俗中獲得靈感,以現代工藝制作了“壓歲錢”主題文創,還配上“紅包”包裝。這類產品大受年輕人歡迎。
此外,我還計劃與當地高校展開合作,將文創主題拋給00后大學生,讓他們集思廣益,設計自己心中的錢幣文創。通過這些嘗試,博物館將不斷推出年輕人市場接受度較高的文創產品。

2021年推出的“紹興通寶背蘭亭”文房鎮紙收獲了當地書法家的好評。

紹興元寶“壓歲錢”文創
陳寶祥:錢幣文創產業需要一個培育的過程。這三年,我一直在學習如何去培育品牌,先將這部分支出作為博物館的文化營銷費用,如今已在紹興當地以及錢幣收藏圈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打個比方,博物館文創的品牌孵化好之后,“小雞”就變成了“母雞”,才會“生蛋”。文創之后會為博物館增加一些“造血”功能,對博物館日常運營帶來一些助益。
如果你要問這些年的錢幣文創給戴葆庭錢幣文化博物館帶來了什么,我想,經濟價值目前還不明顯,但博物館的形象、人氣和品牌價值已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而在我看來,文化價值和品牌價值遠比經濟價值重要。
陳寶祥:無論是國有博物博還是民營博物館,它最終的方向是為大眾服務的。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窗口”,也是學生們的“第二課堂”。相較而言,國有博物館的優勢在于硬件較好,有財政保證,而民營博物館最大的優勢在于機制靈活,并且充滿活力。如果能借助國有博物館的平臺和影響力,充分發揮民營博物館的活力,將二者的力量相融合,一起辦好展覽、開發文創,將會是一件好事。
要發揮民間的力量來推動我國的博物館事業,在當下已形成共識。身為一家民營博物館的館長,我不僅是在負責日常的管理工作,更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作為非營利性機構,許多民營博物館的生存狀況并不樂觀,因為開啟一家博物館不容易,但開下去更難。關鍵問題在于:錢從哪里來?民營博物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少穩定的可持續的保障機制。因此,我希望政府部門能繼續加大對民營博物館的扶持力度。
陳寶祥:錢幣文創其實是錢幣收藏文化的延伸,它的文化價值遠遠大于經濟價值,錢幣收藏的“破圈”要通過錢幣文創發揮一部分作用。開發錢幣文創屬于一項新的事業,需要大家一起抱團做好這件事,持續關注和推進,并不是僅靠一家博物館的力量就足夠了。
站在市場的角度,文創既是生活消費,也是文化消費。但目前來看,文創產品的開發周期很短,“壽命”也很短,許多文創就像是一陣風刮過,變成了一種快餐式產品。文創市場其實就是年輕人的市場,關鍵就在于我們要引導年輕人真正地關注文創背后的傳統文化。而錢幣是比較有代表性和特殊性的一種傳統文化載體,在千百年歷史中能夠完好地保存下來,因此我們要將錢幣所承載的文化題材充分挖掘好,做出更有價值的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