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野



恐龍蛋的外觀和鳥蛋十分相似。就如同不同的鳥類產下的蛋各不相同,不同體型、食性的恐龍產下的蛋也干奇百怪。有橢圓形的,也有圓形的,科學家分析,有的還有花紋呢!
那恐龍蛋的內部呢?雖然大多數的蛋化石經過時代變遷,已經變成了一堆小骨頭化石,但是科學家還是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復原了它們在蛋里的可愛樣子。
別看恐龍身體龐大,可生下的蛋相比之下則顯得很小。這主要是因為其自身產生的壓力很容易把蛋殼擠碎,如果蛋殼太厚,也不利于恐龍的幼仔像小鳥那樣輕而易舉地破殼而出。
要知道世界上最大的蜥腳類恐龍體重可以達到60~100噸,身長35米,那它們的蛋是不是像桌子那么大呢?其實并不是,它們的蛋并不大,即使是迷惑龍這樣的大家伙,它的蛋也不過只有籃球大小!這和成年的迷惑龍相比,簡直微不足道。這說明恐龍的成長速度十分迅速,它們可以從一個迷你小恐龍成長為參天大樹般的大塊頭。
巨盜龍的蛋是我們已知的最大的恐龍蛋。它的蛋可達80厘米!和一個3歲小女孩兒差不多高。
恐龍蛋化石和普通的化石有些差異,一是蛋比較脆弱,大多為原地埋藏,經不起遠距離搬運,所以大多數恐龍蛋化石都不是單個產出的,很多是一窩一窩出現。二是它可能存在內部空間,里面會形成不同的結構。常見到的化石內部大概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也是絕大多數情況。蛋埋藏時被壓碎壓裂,雖然整體形態未變,但圍巖滲入了蛋體內部,所以蛋切開后,里面就是圍巖的物質,樣子就是帶蛋皮的石頭。
第二種是少見的。蛋已經開始孵化了,卻遭遇了地質事件被掩埋起來了,會產出稀罕的恐龍胚胎蛋化石。恐龍蛋是無法確定種類的,但胚胎蛋就能提供更多信息了。我們國家產出過很有名的翼龍胚胎化石,這種化石切開后,樣子就是胚胎骨骼周圍填充了細顆粒的圍巖物質。
第三種也少見些,就是埋藏時相對保存較好的,蛋上裂痕很少,這樣蛋內部就形成了小型空間。這個空間就相當于在巖石里有個裂隙,那么液體自然也能滲透進去進而結晶形成礦物晶體,原理和水晶洞一樣。
由于恐龍蛋大多產出于侏羅紀與白堊紀,距今一億年左右,沒有經歷太豐富的結晶環境。我國南方大多數產恐龍蛋的紅色泥巖都是鈣質晶穴較多,硅質較少,所以恐龍蛋里基本都是白色的方解石礦晶,少數的也有水晶,極少情況能見少量的紫晶。鑒別的標志就是磨塊皮拿手電筒照,光能透進去就是晶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