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學們,如果初初請大家尋找一樣晚秋典型的景物,你們的目光又會落在何處呢?想來其中會有那一片“紅于二月花”的楓林吧?無論是在明亮的秋陽下,還是在凄清的秋雨中,楓葉總是紅得燦爛,紅得熾熱,仿佛要在蟄伏寒冬之前,燃盡全身的能量。而每當詩人們在尋訪秋天的時候,那殷勤報送秋意的丹楓,總是映入他們的眼簾,現于他們的筆端。
│植物名片│
楓(學名槭)
科屬:無患子科,槭屬。
形態特征:落葉或常綠喬木,有些品種為灌木;中國境內有140多種槭屬植物,較常見的有雞爪槭,其葉片呈掌狀分裂,春夏綠色,秋季變為紅色,花期5月,果期9月,種子為球形小堅果,有翅。
用途:常用于園林造景;粗壯樹干可做木材。
│詩詞賞析│
訪秋
[唐]李商隱
酒薄吹還醒,樓危望已窮。
江皋當落日,帆席見歸風。
煙帶龍潭白,霞分鳥道紅。
殷勤報秋意,只是有丹楓。
這是一首比較別致的思鄉之作。所謂“訪秋”,即特意去尋訪秋天的景色。這就奇怪了,秋天到來是氣候現象,按理說自然景物會發生明顯變化,從而顯露出秋意,怎么還要專門去尋找呢?原來,李商隱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在嶺南客居,那里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于熱帶地區,四季流轉不如李商隱的故鄉河南那樣分明。李商隱在外尋訪許久,才終于找到典型的秋景——變紅的楓葉,所以他不由得感慨:“向我殷勤通報秋天到來的訊息的,也只有丹楓了。”言外流露出詩人懷思北方故鄉的情感。
│典故鏈接│
楓葉變紅是典型的秋景。自古以來寫楓樹的詩詞,很多都是渲染秋日的凋零景象,比如“天寒日暮江楓落,葉去辭風水自波”(劉長卿《登吳古城歌》),“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杜甫《秋興》)等詩句;但也有不少詩人一反傳統,著重寫秋色的高爽,比如杜牧的《山行》說“霜葉紅于二月花”,就把秋楓與春花相提并論,顯得別出一格。楓樹(槭樹)除了可供人觀賞外,還有一些實用價值,明代藩王朱橚編著的《救荒本草》中就記載了一道名叫“槭樹芽”的菜肴,說明那時候槭樹的嫩葉會被人們當作野菜吃,用以補充災荒時主糧的不足。
主持人
石潤宏,文學博士,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教研室教師,主要著作有《古詩詞里的動物植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