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源
以《史記·大宛列傳》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史記·大宛列傳》的史學研究價值。研究綜合使用了文獻資料法和歸納總結法,《史記·大宛列傳》作為司馬遷《史記》的組成部分,不僅敘述了西漢、西域及匈奴三者之間的關系發展,也記錄了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和李廣利征伐大宛的歷史事件?!妒酚洝ご笸鹆袀鳌凡粌H展示了漢朝與大宛文化交流產生的影響和價值,同時也展示了古代西域歷史之間的關聯及文學價值。從史學研究層面來看,《史記·大宛列傳》記錄與大宛國有關的歷史事件,且反映了當時大宛國的政治斗爭以及西漢和大宛王之間的政治斗爭,對后世史書的體系、思想意識和作用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史記·大宛列傳》概述
西漢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大宛列傳》是一部具有極高歷史價值的史學著作,主要記錄了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和李廣利征伐大宛這兩個核心事件,并敘述了當時西漢、西域及匈奴三者關系的發展演進歷程?!妒酚洝ご笸鹆袀鳌饭卜秩恚涗浟舜笸鹜踝鍌饔?8篇,有著極其重要的史學價值。
通過研究司馬遷所記載的大宛歷史事件及史學研究價值可以發現,漢代漢民族已經開始主動向西域尋求和其他民族進行交流的機會,而這些西域國家也有著與漢民族相同的文化傳統。漢民族對西域文化的認知并不局限于中原地區,還存在于中亞地區以及南亞地區。這些文化相聯系的區域孕育著豐富的歷史資源以及歷史人文特色。研究漢代歷史與西域歷史的關系有助于促進各民族之間歷史文化的交流,進而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大宛古國在西漢時期作為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中轉站,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秦漢之際,絲綢之路上的眾多國家曾經歷過貿易的繁盛時期,貿易活動也隨之頻繁。這些活動不僅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交流,同時也加強了與西域各國的聯系。
《史記·大宛列傳》的重要性
大宛國史對兩漢文化產生的影響和價值
大宛國與漢朝有很多交流活動,這在《史記·大宛列傳》中有著充分的體現。西漢初期,“西漢遣李廣入大宛及漢朝使者,使大宛與秦方師”(《史記·秦始皇本紀》卷三),這種頻繁的文化交流與互動對當時的大宛國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在歷史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西漢時期大宛使者進獻葡萄為貢品,“漢武帝至始中四年至十七年,大宛獻葡萄三百斤”“漢武帝初十年大宛獻葡萄一百五十斤”。“使者進獻”是漢宣帝即位后首次遣使者從西域地區給“大宛王賜禮物”,但“賜”并不表示一定要與大宛人合作?!稘h書·西域傳》中提到過“大宛使自西域還受大宛獻‘玉帛二千石及黃金十斤”。也就是說當時漢朝與大宛國之間關系很好(當時漢朝與大宛之間是相互貿易和經濟來往所形成的關系)。經過西漢時期漢朝和大宛兩國頻繁友好的交往以及相互通商,對進一步發展漢蒙關系有著深遠的意義。由于經濟關系、政治關系乃至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后來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都是對世界文明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國家。
與古代西域史形成關聯
從史籍的角度看,關于大宛國境內的民族源流,最早的記載是南朝梁天監三年(504),在《梁書·西域傳》中記錄了天山南北地區的古稱,其中“大宛為大宛都尉”。《梁書·西域傳》亦載:“有西南北道?!焙竽媳背瘯r期,由于佛教傳入中原地區,西域各國之間開始相互往來和文化交流。公元3世紀以來,隨著中國政治力量的加強和軍事實力的提高,西域各國開始與中原王朝保持密切的貿易往來,并將大宛作為雙方友好交往、合作,共同抵御外敵的紐帶與基地,從上述《大宛列傳》記載也可以看出。這些民族源流以中國史籍中的記載為準,主要有四個特點。其一,地理距離遙遠;其二,國境內和西域各國往來頻繁;其三,文化上相互影響較為明顯;其四,歷史背景中民族源流較為復雜。
《史記·大宛列傳》的學術價值
《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大宛國歷史事件,因為當時匈奴人在西漢活動十分頻繁,對于其的記載也十分詳盡。但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大宛之后,漢朝政府再次派使者向大宛王請降時被拒絕,并聲稱不能接受漢朝所賜予的禮物。在這一方面,《史記·匈奴列傳》雖然也有所記載,但是并不全面,而《史記·項羽本紀》中并沒有將項羽稱為“大宛之王”的人寫入史書中。所以在《史記》中也沒有記載劉邦與大宛的關系。而《史記·漢武帝本紀》中所記載的漢代匈奴史實為“匈奴八十一人”“以今上九百余歲”。因此說,“司馬遷將《史記》中所記載的歷史事件為漢帝國與匈奴時期之人及相關事件所記。”
《史記·大宛列傳》對后世史書的影響
史書體系
司馬遷編著的《史記》成為我國最早的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采用“紀”與“傳”相結合的形式,“紀”是指記載政治地位、歷史沿革等情況,而“傳”是指記載歷史文化與外交關系的文件?!洞笸鹆袀鳌穬热葚S富、體系完整清晰,內容不僅涉及大宛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動向,還涉及大宛國與其他民族的歷史淵源以及漢朝與大宛之間的聯系等重要問題。正因為有司馬遷及《史記》起到的文獻記載作用,才使得大宛從東漢開始與漢朝締結了友好合作關系而逐漸強大起來。
中國傳統的史書是古代帝王與臣民世世代代使用的一種記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記載工具,與其他國家的史書相比,我國史書具有獨特之處。中國歷史上的許多朝代都有自己獨立的史書,如《史記》“大宛列傳”“東征西討”時期的史書等。隨著時代的變遷,《史記·大宛列傳》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內容上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特點,尤其是其記載了當時中國境內各民族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具有較強的紀傳性和史料性。
思想意識
《史記》對西漢末期至西漢初期歷史記載的思想意識方面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如司馬遷在講述《大宛列傳》中所記載的歷史事件時提到:“大宛諸人多不習語言,或不能言。”“大宛諸人雖能言,其用言不能言者極少?!薄按笸鹬T人皆能言,然不能言則止,語之不精而不能言則亡”等,體現出漢代部分學者在思想意識方面受到一定的影響?!坝蟮?,必先為史也”,《史記》以“史”為綱反映各民族、各國家間之間交往、政治關系這一宏大主題。而《大宛列傳》在司馬遷筆下以“史”為綱,體現出“史學家必須具備歷史意識、歷史眼光和歷史唯物主義態度”,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待歷史問題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歷史人文關懷。《史記》作為一部“紀傳體”史書,其記載的歷史事件以及英雄人物形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文化特色。
歷史作用
《史記·大宛列傳》是中國第一部完整記載大宛民族歷史情況的史籍,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大宛歷史事件,以其豐富的史料證明了大宛游牧民族與漢朝之間的密切關系,以及漢朝與大宛之間所形成的特殊關系。通過司馬遷所著《史記·大宛列傳》,我們可以了解到大宛歷史情況是怎樣的,大宛為西漢王朝屬國的一部分,是西漢時期漢民族與外族之間的一種交往歷史。大宛與漢朝的關系是兩國間政治、經濟合作關系,這種關系是以政治聯盟為基礎而建立的。大宛與漢朝的溝通交流,是漢民族與其他民族間政治關系的典型代表。大宛還與“烏孫”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系,這與我國古代史料記載的“烏孫”并不相同,也可以說司馬遷筆下的漢民族與烏孫民族間的友情并不矛盾,這是由于民族文化差異所導致的民族間關系的不同,從而在《史記》中留下了豐富而又具體、真實而又有說服力的大宛國史料,這些材料都對我們研究古代史學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史記·大宛列傳》重要的史學價值
《史記·大宛列傳》反映了西漢和大宛王之間的政治斗爭
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在位期間,曾下詔對匈奴和烏孫實行和談。但在秦朝末年,由于秦朝內部的分裂,國內各大勢力之間相互勾結,造成了兩國關系的緊張,并由此引發了“秦末天下大亂”。西漢王朝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建立和鞏固了漢朝與大宛地區在西域南部和東部的聯系。漢高祖劉邦以“平叛”為名出兵大宛,擊潰了西域各部的反叛勢力,統一了西域大部分地區,統治中原地區長達四百多年之久。大宛歷史上一直是西漢統治體系內最強大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隨著西漢王朝逐漸衰敗,西域地區也開始出現各種變化,由大宛把控的西域地區開始與漢朝在和平狀態下進行貿易往來。隨著西漢王朝逐漸衰落以及匈奴等國家不斷對西域進行滲透控制,使得大宛與漢朝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了大宛王作為傀儡政權的基本情況
《史記》中有《大宛列傳》五篇,其中“大宛王之國”一文中記載了大宛王從漢初立到東漢前期大宛國的基本情況。這說明了漢初出現了一個統一大宛和西域各地大宛國之權相斗爭的局面,在漢初這一時期最有影響。《史記·大宛列傳》記載了張騫通西域的基本情況,以及漢朝派張騫出使西域期間所立大宛王之事。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了大宛的政治斗爭
《大宛列傳》記載,大宛王多次請求讓自己的兒子繼位,均遭拒絕,最后只能向王莽低頭承認大宛王位,讓大宛繼續在漢朝統治下做王?!洞笸鹆袀鳌愤€記載了王莽對大宛宣戰的過程,天鳳元年(14)五月,王莽率大軍攻入西州郡治(今烏魯木齊),殺大宛王等人并掠走西州郡的土地。第二年(15)六月六日,王莽乘漢軍大勝之機攻入西州郡治(今烏魯木齊),大宛王等及家屬數千人被殺或者逃亡到邊境地區。這一事件記載了一個重要歷史事件:王莽將西漢滅亡。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了漢朝和大宛王之間的文化交流
為了加強漢朝與大宛之間的聯系,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文化交流也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如大宛境內出產銅錢、銅器、鐵器、陶器等,而漢朝則出產絲綢?!妒酚洝份d,“大宛王以產銅為業”“漢武帝時(104)置大宛通使”等,也有大宛王以銅為業之事。在文化交流過程中,漢朝與大宛還相互學習對方的文化。如大宛王曾經帶回了銅鏡,而大宛人則會用青銅制作不同形式的人物頭像;大宛王也曾與漢朝人交換帶回絲織品;大宛還留有大量古文字作為自己的原始文字,書寫在銅鏡上。
《史記·大宛列傳》記錄了歷史上大宛國的相關歷史事件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了公元前122年,大宛使者向漢武帝報告大宛國“有二王”,因為當時大宛國的首都正處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因此武帝下令派遣張騫進行實地考察。根據史書記載,張騫首先到達的地點就是當時西漢時期的西域諸國之“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大宛國。而這次出使大宛之行,張騫一路上對當地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和記錄,這為后來漢朝與西域諸市通商打下了堅實基礎。從《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的內容來看,除了對張騫兩次出使大宛做出明確記載之外,還記錄有大宛境內發生過許多次的與漢朝有關的事件。這些事件包括:公元前60年,漢宣帝在匈奴和烏桓交兵后,匈奴主動向漢朝求救;公元前103年漢朝派大宛國使團去西域時,大宛國出兵攻擊漢軍;公元前138年,漢軍兩次攻破月氏城,月氏人被殺;公元前119年冬,匈奴單于再次來攻漢朝,經過周密部署,漢武帝下令衛青、霍去病率領十萬擊退匈奴,自此匈奴十七年不敢再犯。漢武帝在位期間為了發展與西域各國之間的友好關系、擴大漢朝邊境領土的范圍和增加了同大漢帝國外交范圍之內的關系等相關問題,漢王朝派張騫出使大宛國多次對其進行考察。通過《史記·大宛列傳》記載的這些歷史事件可以大致勾勒出當時大宛國的相關歷史和文化特征。此外在此之后還記錄了很多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如關于匈奴和烏桓戰爭、關于西域諸國與漢朝發生的各種關系、作為國家和民族不同時期的形成等,這些都被記載在了《史記·大宛列傳》中。
研究歷史需要很高的藝術修養,而這些歷史知識不僅要靠人們長時間的積累,更需要保持一種嚴謹與努力的態度。如果沒有扎實的研究和認真對待的方法,很難獲得所需。并且通過研究古代文獻中的相關歷史知識還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與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這種聯系不僅能更好地考察該地區的歷史情況,同時也能夠對這些地區的地理環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同時我們在研究歷史時要注意研究內容與當前時代相適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和走向,并且為以后開展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據。
參考文獻
[1]李佳.鑿空之功與逢君之惡——張騫功過評說與《史記·大宛列傳》的若隱不發[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7(03):119-128.
[2]孫聞博.《史記》所見“匈奴西域”考——兼論《史記·大宛列傳》的撰作特征[J].西域研究,2019(04):28-40+143.
[3]張旭.再探《史記·大宛列傳》的史學研究價值[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9(04):32-36.
[4]劉進寶.“西城”還是“西域”?——《史記·大宛列傳》辨析[J].中國史研究,2017(04):201-205.
[5]張虎安.試覓西漢“絲綢官路”上首次啟用的官頒新鑄白色金幣——以《史記·大宛列傳》為中心[J].秦漢研究,2016(00):88-96.
[6]王文光,尤偉瓊.從《史記·大宛列傳》看漢王朝對西北民族的治理及對中亞、南亞民族的認識[J].學術探索,2013(02):69-73.
[7]張福龍.談西域史地文獻敘事語體特征的變化[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4,28(03):36-40.
[8]李德鋒,鞠星.論明中葉唐順之批選《史記》《漢書》[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01):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