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疊翠,創新驅動發展的畫卷徐徐展開。
碧海潮涌,“高”“新”的航船揚帆啟航。
2013年8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考察時指出,高新區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創新的孵化器。看一個高新區是不是有競爭力、發展潛力大不大,關鍵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兩篇文章做實做好。
大連高新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秉承“創新驅動要從高新區開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著力集聚科技創新資源,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奮力書寫“高”和“新”兩篇文章。
打造創新策源中心
提升科研成果本地轉化率
今年年初,在大連高新區西部,總面積44.3平方公里的英歌石科學城恢弘起步。這里是大連致力打造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策源中心”,也是大連高新區“又高又新”發展的策源基地。按照大連市委、市政府確定的英歌石科學城“兩年見雛形,五年全面運營”的工作目標,各項工作正在加速推進。
以科研體制機制創新匯聚領軍人才團隊,創新之源持續涌現。科學規劃引智理事會已經組建完畢,為科研團隊引進、重大項目建設、體制機制改革等提供決策咨詢和評估。制定完成了引智項目導入標準,初步確定首批233個擬入駐實驗室和中小試基地。遼寧濱海實驗室、遼寧黃海實驗室正式揭牌,聚焦潔凈能源、石油化工、航空航天裝備等重點領域,開展基礎科學研究和“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原創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
統一規劃、分期開展,英歌石科學城建設穩步推進。英歌石科學城分三期開展建設。目前,已經全面啟動一期(2022—2023年)首開區規劃建設,計劃在二期(2023—2025年)重點開發建設鮑魚肚區域,在三期(2025—2027年)全面完善各功能分區建設。截至目前,一期首開區英歌石核心功能組團、門戶區、林家村配套服務等區域均已開工建設。中國科學院大學能源學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大連先進光源預研項目——大連先進電子束測試平臺奠基,核心區平整場地1.2平方公里,已建成部分配套設施。
創新“領導小組+公司”模式,管理體制不斷創新。英歌石科學城組建成立大連英歌石科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科學城開發、建設、運營及后期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結合建設需求,動態引入中科院、大連理工大學和大型央企國企等戰略投資者及各類社會資本,構建起國有資本與社會資本相結合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開展撮合對接
推進產學研融合發展
大連高新區把撮合對接作為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有力抓手,不斷完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截至目前,已培育26家“企業當盟主”的產學研聯盟,占全市的46%。
與高校開展全面合作。舉辦“海聚高新創新未來”系列活動,成立區校創新聯盟,與大連理工大學、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大連海事大學等10余家域內高校院所圍繞產學研合作結盟,為大連高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整體科技創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
與科研經濟先行區優質資源進行對接。開展“走出去”系列活動,圍繞“不斷提高科技創新成果本地產業化率”工作目標,推動與大院大所、頭部企業項目及人才團隊跨區域合作,引入“國字號”資源力量參與英歌石科學城建設。在大數據分析、“氫能+雙碳”、潔凈能源電源設備、量子測量等領域匯聚一流人才團隊,全力建設世界級潔凈能源策源中心。
用發展“熱度”吸引眾人“眼球”。舉辦大連英歌石科學城合肥推介會,吸引來自合肥濱湖科學城管委會、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單位科研代表參會,全面展示今年以來大連英歌石科學城開發建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英歌石科學城成功與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機械所、安徽大學海洋工程科研團隊等分別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引入域外科研資源,為政校企跨區域合作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優化科技創新生態
完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
大連高新區不斷完善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形成扎實的科研作風,為強化科技創新的引領支撐提供雄厚底蘊和不竭動力。
為科技成果轉化“政策護航”。出臺《大連高新區集聚創新要素推動“又高又新”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努力構建最適宜人才創新、企業發展、產業做大的政策體系。發布《關于促進招商引資工作的指導意見》《大連高新區2022年科技企業培育實施方案》等企業培育扶持政策,打出了“補貼+獎勵+減免”政策組合拳,實實在在為企業紓困解難,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升級。
促進科技成果“落地生花”。發揮特地世界高校院所成果孵化器、創業工坊、芝倪信息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作用,為高校院所、企業科技人才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務,推動知識產權、技術轉移等資源共享,助力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搭建創新創業創投公共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提供成果轉化、人才培養、企業培育、知識產權等全鏈條一站式服務。
充分挖掘人才這個“第一資源”。深入實施“科創工程”高層次人才創業扶持,以“人才+項目+資本+服務”方式開展引才引智,推動高校院所擁有領先核心技術的科技成果“帶土移植”落地大連高新區。2017年以來,“科創工程”累計吸引全國20余家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創業項目200余個。涌現出包括厚仁教育、前海大象、科天新材料等近20家優質企業。銘云科技公司“航空航天裝備極致輕量化解決方案與專用軟件”項目,已為我國長征五號、七號運載火箭輕量化作出了突出貢獻。
截至目前,大連高新區建成省級以上各類研發平臺170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6個,國家協同創新中心5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11個。
向更“高”攀登,向更“新”前行。大連高新區正以領跑的姿態,篤定的信心,努力實現振興發展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