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孔
地處丘陵地帶的遼寧省建昌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但眼下的建昌,不僅甩掉了貧窮的帽子,還在科技力量的幫扶下,發展起各種產業。
這其中不能不提果樹產業。讓村民突破傳統種植結構,尋找到鄉村振興產業的,就是這支特殊的科技隊伍——遼寧省建昌縣果樹科技特派團。
這個由遼寧省農科院果樹所專家組成的科技團隊,多年來,傳播果樹栽培知識,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在他們的努力下,從一村一屯,到一鄉一鎮,再到建昌全縣,果樹產業漸漸呈現出健康發展的態勢。幾年前,果農們種下的“早金酥”梨,如今已然結果,今年雨水大、收成好,更是賣上了好價錢。
“‘早金酥讓我們早日實現鄉村振興!”帶著豐收的喜悅,果農們爽朗的笑聲飄蕩在結滿碩果的青翠果園。
一個新品種——“早金酥”
“早金酥”,是省農科院果樹所首次通過雜交方法選育出的早熟梨新品種,其親本為早酥梨和金水酥?!斑@個梨的果實呈紡錘形,果皮薄,果心??;果肉白色,肉質酥脆,汁液多,風味酸甜?!碧嘏蓤F團長李宏軍說。
遼寧省果樹所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梨雜交育種研究,先后承擔過省科技廳和林業部科技支撐項目,現已累計做組合183個,保持實生樹1萬余株,創造出了大量雜交育種試材。
“早金酥”于1994年開始雜交,2009年通過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備案。
“選育新品種,不僅需要時間,有時也靠運氣?!被ㄙM16年時間選育出“早金酥”的果樹學博士李俊才,曾是省果樹所梨研究室的主任。剛退休的他,依然經常到各地進行技術推廣和培訓。因為成熟早、結果早、豐產早、外觀美、品質優,“早金酥”在遼南、遼西、遼東以及關內廣大地區有著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個常駐地——“大屯村”
建昌縣,果樹種植以梨為主,栽培面積10余萬畝,年產量10萬噸左右,品種主要有秋白梨、花蓋梨、安梨和錦豐梨等。
然而,近年來這些品種逐漸老化,市場競爭力差,農民栽培技術水平低,基本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普遍存在大冠稀植、樹體結構不盡合理等問題。因為連年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生產出來的果品質量差,商品率低,果農辛苦一年,卻見不到收益。
為了突破果業發展的“瓶頸”,提高果品質量和經濟效益,由果樹所10名專家組成了遼寧省建昌縣果樹科技特派團,瞄準重點地區和鄉鎮、村,協助省農科院旱地所駐建昌縣大屯鎮大屯村扶貧工作隊,在大屯村推廣果樹新品種和新技術。
大屯村的“花名冊”上,有這樣一戶人家。兩位老人常年臥床,不能自理。兒媳任月新一人料理家務,還要看護兩個年幼的孩子。家里有40多年生的老品種安梨樹30余棵,品種老化、管理粗放,沒有效益。
2016年春天,省農科院為其提供了“早金酥”梨接穗,進行了大樹高接換頭,更新了品種。幾年間,特派團堅持為其進行技術指導、跟蹤服務,現在果樹每年都能為其帶來可觀的收入。
這不,任月新家的半畝小院今年又豐收了。“以前俺這院里就種點玉米,沒啥收入。種下‘早金酥,第一年結果,不算送人的,就賣了1500元?!比卧滦聻槿撕芩?,“今年果多,價也好,收入能近萬元吧?!?/p>
靠自家庭院經濟補貼家用,在大屯村,不止這一戶。特派團每次來大屯村都進行技術培訓,專家根據不同季節,不間斷地開展技術服務工作。通過抓典型,樹樣板,以點帶面,集成技術做示范,科技的“種子”不僅在大屯,也在其他鄉鎮撒播開來。
一個樣板園——“V字栽”
爬上山坡,一片茂盛的果園呈現在眼前。
“這是除了我們省果樹所之外,省內唯一一處V字形栽培的‘早金酥園。”今年6月末的一天,李宏軍和李俊才來到位于建昌縣石佛鄉石佛村的九佛山家庭農場。專家們特意過來察看“早金酥”的長勢??吹窖矍暗睦鏄鋻鞚M翠綠的果子,大家都很高興。
要知道,果樹一般都是一排一排栽種的,但這里的果樹卻不一樣,兩棵樹一對呈V字形栽培,這是為啥呢?
“這樣栽培主要是為了增收,畝產量能提高一倍。”李宏軍解釋說。“早金酥”梨V字形高密栽培模式,畝產可達3000公斤。這里一切由零開始,從規劃設計、栽植苗木到整形修剪,特派團專家精心培訓、現場示范。通過嚴格花果管理,教果農按照合理的枝、葉、果比例,認真做好疏果、套袋工作。同時,把握土肥水管理、病蟲害綜合防治的關鍵時期,確保樹體正常生長發育。
為了讓建昌的果樹產業健康發展,幾年間,特派團將2萬余株(條)新品種果樹苗木分發到果農手里。特別是今年春季疫情期間,盡管運輸受阻,特派團還是千方百計進行了一次苗木大轉運,歷經五天五夜,行程350公里,終將3000余株果樹苗木送到農民手里。
為了快速推廣新技術,特派團還在建昌各鄉鎮建示范園,通過“特派團+村集體+農戶”,“特派團+示范基地或示范園+農戶”,“特派團+農業合作社或協會+農戶”和“特派團+農業企業+農戶”等多種形式開展技術指導幫扶工作。
幾年間,特派團堅持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引進“早金酥”和南紅梨、岳陽紅、岳冠蘋果、北冰洋之星、國之鮮杏等新品種10余個,建立特色示范基地15個,高標準示范園500畝,高接換頭新品種2萬余株,改造低產老果園6000畝,實施高密栽培、高光效樹形等新技術27項,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發展果樹新品種1.6萬畝。
“光是技術培訓就開展40余場次,為當地培養技術骨干、優秀農民技術員40名。”李宏軍說,作為特派團團長,最高興的就是看到在科技力量的支持下,鄉村早日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