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戰國時期莊子講了一個“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有個廚師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術十分嫻熟,刀子在牛骨縫里靈活移動,沒有一點障礙,而且很有節奏。梁惠王看呆了,一個勁兒地夸他技術高超。廚師說他解牛已經19年了,對牛的身體結構一清二楚、了然于胸,所以達此境界。
庖丁解牛之所以出神入化、令人叫絕,就在于庖丁有“官止神行、依乎天理”的“心法”。開始解牛時,“所見無非牛”,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現在是“以神遇而不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根據“道進乎技”“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解牛。牛的筋骨肉之間有間隙,“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游刃而有余,“故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可見,此“刀法”已達到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地步。
《易經》上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指在有形體之上的、憑感官不能感知而用理性思維能認識把握的是“道”,也是規律;而有形體的、憑感官可以感知的是“器”,也是具體事物。“道以成器,而器以載道”,兩者辯證循環、良性互動。庖丁解牛的“心法”就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道”的層面;庖丁解牛的“刀法”就是看得見、摸得著“器”的層面;而庖丁解牛的“方法”則是介于兩者之間、把“心法”轉化為“刀法”的轉化層面。“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人們會從中感悟深刻哲理、學習工作智慧。
把握工作規律。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客觀規律可循,我們在工作中充分認識、把握遵循內在規律,就能夠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學習庖丁解牛,就要依乎天理、順其自然,在工作實踐中深刻認識各環節、各要素、各方面的內部聯系,對所獲取的素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斷探索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掌握工作方法。科學方法是我們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有效載體、可行路徑,是解決“過河”問題所要搭建的“橋”和尋找的“船”。學習庖丁解牛,就要掌握知行合一、融會貫通、提綱挈領、迎刃而解的方法。在工作中,胸有全局、整體考量、統籌兼顧、協調一致、前后銜接、融為一體,避免就事論事,防止過程脫節,克服虎頭蛇尾,把每項工作都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內在融合、有效契合、密切配合,保持工作的協調性、聯動性、持續性。抓住主要矛盾,把握關鍵環節,提綱挈領、綱舉目張,順勢而為、勢如破竹,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講求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質量,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成效。
熟練工作技能。熟練、精湛的工作技能,是把握工作規律的生動彰顯,是掌握工作方法的具體體現。學習庖丁解牛,就要對所管理的行業、負責的工作、掌握的技能運用自如、游刃有余。要做到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心無旁騖鉆業務,勤學苦練增才干,精益求精強技能,逐漸成為行家里手。熟練的技術、精湛的技能,是日積月累、量變質變的長期積淀而成,是肯下苦功、滴水穿石的長期磨礪而成,是遵循規律、深諳機理的長期感悟而成。這是增強本領、提高技能的可行之路,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方能厚積薄發、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