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娟
關鍵詞:場景 主題 人物形象 情節
《冰與火之歌》的故事發生在一個類似于中世紀歐洲虛擬世界的維斯特洛和厄索斯大陸上,主要講述了那里的人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的經歷和遭遇。該故事主要有三條主線:第一條主要圍繞各方諸侯為爭奪七大國統領權的故事展開;第二條主要講述鎮守七大國北疆要塞絕境長城的守夜人與塞外野人對抗,對南方政治置身事外,試圖抵御和消滅入侵人類異鬼的故事;第三條主線則主要圍繞厄索斯大陸上的塔格利安家族僅存的成員丹尼莉絲塔格利安的經歷展開。
哥特小說起源于18 世紀后期的英國,開山鼻祖是霍勒斯沃波爾,他的小說《奧特蘭托城堡》創立了古典哥特小說的雛形。“這種小說通常以古堡、廢墟或者荒野為背景,故事往往發生在過去,特別是中世紀;故事情節恐怖刺激,充斥著兇殺、暴力、復仇,甚至常有鬼怪精靈或其他超自然現象出現,小說氣氛陰森、神秘、恐怖、充滿懸念。”a通過細讀文本,讀者不難發現《冰與火之歌》中的哥特式寫作特征,本文旨在從小說的場景、主題、人物形象、情節四個方面入手,解讀哥特式寫作特征在該作品中的典型體現及其作用。
一、哥特式場景
哥特式小說的故事一般發生在黑暗而荒涼偏僻的曠野、陰森恐怖的廢舊古堡。在哥特小說中,人物角色常常處于離奇怪誕而神秘的場景中。這些場景通常是像監獄一樣充斥著危險和暴力之地。這種場景的設置對哥特小說有著巨大的影響,他不僅喚醒了人們心中的恐怖和緊張情緒,還暗指現實社會的陰暗面。在《冰與火之歌》中,作者對這種封閉式場景進行細致描述。在建筑描寫方面,小說中的“恐怖堡”就呈現出哥特式建筑的特點。“恐怖堡”是波頓家族的城堡,是一座極其堅固的堡壘,城墻高聳,城垛是鋒利的鋸齒狀,書中是這樣描述的:黑牢外的庭院,夜色籠罩著恐怖堡,城堡東墻升起一輪滿月,蒼白的月光將城頭高高的三角形城齒投影在結凍的土地上,猶如尖利的黑牙。
在北境人眼中恐怖堡就是不祥和恐怖的象征,這主要源于波頓家族血腥暴力的剝皮傳統。相傳該城堡里有恐怖的刑訊室,還有一間收藏人皮的房間。文中有這樣的敘述:這里有許多牢房,即便隔著厚重的石墻,也能聽到他們的慘叫,其中女人們的叫聲總是最凄厲的。
拉姆斯波頓是該城堡的繼承人,生性殘忍,以折磨他人為樂,人稱“小剝皮”,在小說中,席恩被拉姆斯波頓關押在恐怖堡里,受盡各種非人的折磨,馬丁在文中對席恩的黑牢生活進行了如下描寫:老鼠在他手里瘋狂掙扎,拼命尖叫,只求一條活路。肚子是最肥嫩的部分,當他撕咬著美味的肉,一任溫暖的鮮血自唇邊汩汩地溢出。
他不允許席恩洗澡,并在他身上涂排泄物,拉姆斯先剝掉他腳趾和手指的一些皮,讓席恩在痛苦中哀求自己將剝皮的部位砍掉,并稱這是一種慈悲,他痛恨席恩的微笑,便打掉了他的幾顆牙,最終席恩變成了拉姆斯的“臭佬”。書中這種恐怖陰暗的封閉式場景和人物設置屬于典型的哥特式寫作手法,在吸引讀者的同時,給故事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增強了故事的張力。
二、哥特式故事情節
恐怖和怪誕是哥特式小說中的常用情節。這類小說的故事情節懸念迭起,恐怖刺激,充斥著大量的兇殺暴力、復仇等場景,恐怖和怪誕是哥特式小說貫穿始終的一大特質。怪誕的故事情節通常表現為一系列離奇超自然事件的發生。故事中的人物擁有某種超能力,往往幫助他們絕處逢生。在某種程度上,怪誕意味著新奇、非自然、超自然等。在《冰與火之歌》這部奇幻史詩巨著中,讀者不難發現哥特小說中荒誕離奇的故事情節。馬丁在小說的情節設置上采用了哥特式寫作手法,靈活運用超自然因素,使故事更加吸引人。小說中比較突出的超自然因素的運用主要表現在對宗教魔法的渲染上。例如,拉赫洛又名光之王,圣焰之心,影子與烈火的神,七大國人稱之為“紅神”。“紅袍僧”是拉赫洛類似于牧師的角色,每個夜晚紅袍僧們會在圣廟吟唱祈求神明賜予他們黎明,追隨者緊盯火焰希求目睹未來,并獲得特殊能力如起死回生。這種生命類魔法的描寫以“復活”為主,死者通常會在信奉某種教派的祭祀和巫師的幫助下奇跡生還。在《冰與火之歌》第五卷《魔龍的狂舞》中,瓊斯諾在成為北境守夜人的總司令后,宣布了守夜人在七國紛爭中的中立立場,引起了守夜人保守派的不滿,他們發動嘩變將瓊斯諾刺死。在第六卷中,瓊斯諾又在紅袍女祭司梅麗珊卓的魔法下起死回生,滿血復活。索羅斯是來自貿易城邦密爾的光之王的紅袍僧,他按光之王的信仰為死去的貝利唐德利恩舉行傳統的葬禮儀式,意外地復活了貝利。除了這類令死者復生的魔法的描寫,馬丁還描述了亡靈類魔法。異鬼則是這種魔法的控制者,它可以讓死者恢復活動,但沒有自己的思維,異鬼可以將亡者轉化為尸鬼繼續為其服務,被轉化成異鬼的一個特點就是擁有一雙湛藍的眼睛,攻擊人類,懼怕火焰,異鬼類似于哥特小說中的吸血鬼。另外,書中還存在另一種控制類的魔法,這種魔法可以用自己的思維入侵其他生物并控制他們的行為,擁有這一能力的人被稱為“易行者”,而小說中重要的視點人物布蘭就擁有這樣的超能力,布蘭雙腿殘疾,他通過多次通過潛入冰原狼、渡鴉和仆人阿多的體內回到過去和預知未來。
馬丁對宗教和巫術的恰到好處的描述,使得這部作品具備了哥特式小說離奇荒誕的特點,增加了小說的懸念感和神秘感,給予讀者獨特的感官享受。
三、哥特式主題
因果報應、愛情和復仇是哥特小說的三大主題,因果報應主題與宗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愛情主題通常為女主角在追求者之間猶豫不決,其愛情障礙往往來自歹徒。復仇的主題往往通過神秘的繼承權、隱秘的身世、丟失的遺囑、家族的秘密、祖傳的詛咒等來表現。在《冰與火之歌》中,馬丁用哥特式寫作手法將中世紀歐洲史與浪漫的愛情結合起來,增強了情感變現力,又賦予小說史詩的厚重感,揭露現實的同時彰顯了作品的特色。
《冰與火之歌》是一部系列史詩奇幻小說,它的故事主要設定在一個架空的世界,其中相互交織的有三條故事主線:七個明爭暗斗的家族為爭奪維斯特洛大陸統治權而引發的王朝的戰爭更替;北境長城以北,異鬼的威脅興起;內戰中被謀殺的國王的女兒,逃亡的丹尼絲坦格利安計劃返回維斯特洛,奪回王位。其中雷加坦格利安與萊安娜史塔克的愛情是引發王朝戰爭的重要導火索。雷加是末代君主“瘋王”的長子,七大國的太子,鐵王座的法定繼承人。雷加在赫倫堡比武大會后劫持了北境的貴族小姐萊安娜史塔克,萊安娜史塔克是臨冬城領主的唯一女兒,生性叛逆,父親早將她許配給風暴地少領主勞勃拜拉席恩,但勞勃風流成性,萊安娜對婚事極為不滿。在赫倫堡比武大會上,雷加太子技壓群雄,成為冠軍。按照慣例,比武冠軍可以任選一位女士冠以愛與美的皇后,而雷加卻在眾目睽睽之下無視自己的妻子,將桂冠放在勞勃的未婚妻萊安娜的懷里,這一舉動造成了不良的影響,為之后的戰爭埋下了種子。萊安娜與雷加私奔后秘密結為夫妻,不幸的是萊安娜死于難產,勞勃與史塔克家族皆以為是雷加殺害了萊安娜,便召集群臣起兵反叛,篡奪戰爭全面爆發,最后塔格利安家族覆滅,瘋王被殺,她的女兒丹尼莉絲塔格利安從此開始了流亡和復仇之路。
愛情主題的描寫賦予了《冰與火之歌》浪漫主義氣息,而書中女性人物的刻畫又使得該小說充滿了女權主義色彩,通過描寫這些女性人物,馬丁更深刻地揭露了社會現實和道德敗壞。《冰與火之歌》故事發生在類似于中世紀歐洲的維斯特洛大陸上,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深受宗教思想的壓迫,父權制盛行,女性的社會地位低下,貴族階級的女性常常淪為家族聯姻的工具,從小接受淑女式的教育,成為實現家族強大的犧牲品。底層社會的柔弱女性,為了生存淪為娼妓和取悅男人的工具。在《冰與火之歌》中,馬丁跳出了史詩作品以男性為中心的主題,將筆觸伸向女性,描寫了眾多追求獨立的女性。例如,叛逆的臨冬城小姐阿婭史塔克,從小便拒絕成為取悅男性的淑女,喜愛舞刀弄棒,渴望成為像男人一樣的騎士,并最終依靠自己的堅韌和努力實現了獨立。還有同樣是貴族出身的瑟曦,長期生活在父親泰溫蘭尼斯特的陰影里,被迫嫁給了不愛自己的勞勃拜拉席恩。但瑟曦并未因此向父權制低頭,而是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成為七大國的統領。和瑟曦一樣通過自身努力走向政治權利頂峰的還有丹尼莉絲塔格利安,在故事的開篇,丹妮莉絲只是一個柔弱的小女孩,一心只想幫助暴虐無能的哥哥奪回鐵王座。哥哥卻無情地將她賣給多斯拉克人的首領以換取他們的幫助。為了生存丹妮莉絲學會了取悅多斯拉克人的首領卓哥,面對哥哥和丈夫的離去,她利用自己不焚者的特殊身份,成為多斯拉克人的首領,解放奴隸城邦的奴隸,獲得了民心,最終成為鐵王座最強大的競爭者。馬丁在小說中,運用哥特式寫作手法,使作品呈現出一種陰郁、野蠻和神秘的色彩,并讓女性在這種惡劣的生存環境中掙扎,追尋自己的理想,通過描寫這些女性所遭受的苦難和經歷,作者更深入地批判和揭露了社會現實。
四、哥特式人物形象
在哥特小說中,通常會出現幾種人物形象:惡棍英雄和暴君、神秘邪惡的教徒,遭遇不幸的女子、恐怖嗜血的鬼怪。惡棍英雄形象在哥特小說中是最為常見的,這些惡棍英雄通常是罪惡城堡中的貴族或是大臣,他們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質:邪惡,冷酷,殘忍,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看重結果而非過程和手段,因此他們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在《冰與火之歌》中,惡棍英雄這一形象在“獵狗”桑鐸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體現。桑鐸克里岡出生于西境克里岡家族,她的祖父為太托斯蘭根尼斯特公爵養狗,曾經從獅子口中救下了太托斯蘭根尼斯特公爵而被封為騎士,家族徽章為被咬死的三條狗,他被稱作獵狗,一方面是源于家族的徽章,一方面歸因于他殘忍無情的性格和對主人無條件的服從。他的外表具有惡棍英雄形象的基本特征:桑鐸身材魁梧,渾身肌肉緊繃。他的右半邊臉形容憔悴,有著銳利顴骨和濃眉灰眼,他有個鷹鉤大鼻,發色深而纖細。他故意留長頭發梳到一邊,因為他的另半邊臉沒有頭發,他的左半邊臉爛成一團,耳朵整塊燒蝕,只剩下一個洞,眼睛雖沒有瞎,但周圍全是大塊扭曲的瘡疤,光滑的黑皮膚硬得跟皮革一樣,其上布滿了麻點和坑凹,以及一道道扯動就現出潤紅的裂縫。
從作者對桑鐸外貌的細致描繪中,不難發現桑鐸是一個外表看起來高大丑陋,冷酷無情,令人不寒而栗的惡棍。但仔細分析桑鐸的性格和遭遇,不難發現他是一個亦正亦邪的英雄硬漢。桑鐸冷酷殘忍,殺人如麻,被視為是維斯特洛最危險的騎士,這種個性的形成歸因于他童年所遭受的苦難。桑鐸生長在騎士家庭,只因小時候偷了哥哥葛雷果的玩具而被按入火盆中毀容,從此他便厭惡并害怕火焰,并發誓要殺死哥哥復仇,仇恨的怒火讓他變得強硬冷酷,并令他憎恨虛偽的騎士制度。桑鐸在對手面前表現得極為殘忍,而在弱勢群體面前又展現出自己柔情、善良的一面。在小說第三部《冰雨的風暴》中,桑鐸離開君臨,在路上偶遇艾麗婭,于是決定將她作為人質以換取贖金。但桑鐸在一路上對這位昔日臨冬城的小姐表面冷漠,暗中卻默默地照顧和保護她,因為他深深地體會到艾麗婭是和自己同樣遭遇不幸的人。桑鐸不但在血色婚禮上救了艾麗婭,還與她的仇家搏斗,最終艾麗婭得以報仇,并且在得知艾麗婭將自己列為復仇名單的情況下,教她學習刺殺之術,種種正直的行為讓艾麗婭轉變了對他的態度,并視他為心中的英雄。桑鐸為了在維斯特洛殘酷的斗爭中生存下來,對暴君喬弗里表現得像獵狗一樣忠誠,但依然竭力保持自己正直善良的一面。桑鐸在成為御林鐵衛后常被派去監視桑莎,桑莎是臨冬城的大小姐,是艾麗婭的姐姐,與叛逆勇敢的艾麗婭相反,桑莎是一個典型的貴族小姐,嬌弱無力,美貌高貴,在殺父仇人的囚禁下忍辱偷生。桑鐸常常在喬弗里的怒火中冒險救出桑莎。桑鐸行為粗魯,常常嘲笑桑莎的淑女舉止,但依然溫柔地稱她為“小小鳥”。桑鐸對桑莎說:“獵狗會為人而死,但絕不會騙人,而且他一定自始至終正眼看人。”這種善惡交加的哥特式英雄人物刻畫,讓小說角色更加豐滿真實,人物性格的雙重性,更好地反映了殘酷社會制度和現實對人性的壓抑和扭曲。
五、結語
綜上所述,喬治馬丁作為一位奇幻小說大師,在《冰與火之歌》的創作中,融入了多種元素,其中,哥特式寫作手法的運用使得這部奇幻史詩巨著獨具魅力,該書的哥特式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恐怖的小說場景描寫、亦正亦邪的人物形象刻畫、怪誕離奇的情節設置和愛情復仇主題上,哥特式寫作手法的運用給予讀者獨特浪漫的審美體驗,同時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