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靠點滴積累,聰明靠思考練就,博學靠學習成就,創造靠實踐成功。
--作者題記
2022年初,我應邀參加全國文學藝術精英新春賀歲大獎賽,一幅山水畫《白云山上太行菊》參展喜獲一等獎殊榮,同時入選世界漢語作家協會所轄“中華山水田園詩研究會”終身會員,心情非常激動。頓悟到,文化交流出靈感,踐行探索出成果。
勤奮:漸入成功路
夢想給我指明了方向,跳動的旋律吹響挺進的號角。回憶四十年來的丹青之路,可謂是苦辣酸甜。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我自幼喜歡繪山水畫,但缺有老師指導,靠興趣涂鴉。苦澀的童年,貧困的生活,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故此我也養成孤辟的性格,很少與人交往,情愿和大山共語,與峽谷對話,因它們能淋漓盡致的表達我的心聲,也能道出我心中的感悟,促使我深深地愛上了家鄉們每一座山峰,每棵樹,每條溪都是我的知心朋友,與山水畫結下情緣。
成功源于勤奮和堅持,我從茫茫山水畫藝海,找到屬于自己的賽道。1984年初學山水畫,我在內蒙古赤峰市和朋友合伙開飯店,晚上在赤峰市群藝館學畫畫時才懂得什么叫國畫,什么叫山水畫,知道一些筆墨關系以及山水畫的基本技法,學了幾個月后也只是剛剛入門。記得我真正步入山水畫課堂時間,1985年春節剛過,我只身前往河北省石家莊師范大學美術系進修,受教于著名傳統山水畫家郜雪鴻先生。
習畫從傳統入手,主要學習清四王的繪畫風格,山石結構以披麻皴為主,并參習各朝代山水畫大師的技法,一年之后終有小成。后來又加入中國書畫函授大學進行深造,系統的學習了繪畫理論知識和現代寫意山水畫的技法,其間得到中央美院教授賈又福先生及白雪石先生和諸多老師的指導,受到已故傳統山水畫家左月丹先生的言傳身教。
我函大畢業后,參加興隆縣文化館舉辦首屆個人畫展,得到縣領導的高度贊譽,其作品在《承德群眾報》整版刊登,以后又多次在興隆縣文化館參加各種形式的畫展并多次獲獎,其中一幅作品《燕北秋魂》在全縣農民藝術展覽中被評為優秀作品。一九九0年十月在興隆風光美術書法作品展中,國畫《黃崖晚翠》榮獲一等獎,隨之加入中國當代農民書畫研究會和承德地區美術工作者協會,畫藝技巧大有進步。
交流:選擇多平臺
我多年來癡情于中國山水畫的創作,鐘情家鄉燕山雄偉峻撥,堅持體會自然,感悟自然,以真情實感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汲取創作靈感。以燕山為創作基地,尊傳統,師造化,求已意,用筆或重彩或水墨,表現出筆墨隨心,剛柔相濟,清新秀麗,自然天成的藝術風格。
為了積累素材,我常深入鋼鐵企業,到基層體驗生活。曾到過河北省國內500強企業如:津西鋼鐵,德龍鋼鐵,敬業鋼鐵,新金鋼鐵等企業進行文化交流。為了開闊眼界,又到全國名山秀水風景名勝區進行實地寫生創作。曾先后到過河北,河南,寧夏,湖南,廣西,江蘇浙江等名山大川寫生,積累的豐富的創作素材。創作出自己的代表佳作,如以傳承長城文化為主題的“龍盤九州之薊北雄關”和以桂林山水為實景的“世外桃源”這兩幅作品受到到書畫界及收藏愛好者的廣泛好評。
選擇多平臺,多次參與跨時空、跨地域的各種畫展,進行互動性溝通交流。隨著眼界的開闊,畫藝水平提高,實現彎道超車。作品也多次在國家級報刊即《中國冶金報》”和《中國健康導報》等連續刊發,并入編多種期刊和大型書籍。今年7月,欣喜拳頭作品《旭日東升》有幸載入全國三大著名協會傾力協辦(世界漢語作家協會、中國燕京文藝研究院、中華山水田園詩研究會)的《共和國杰出文化人才大典》一書中,發行到海內外,傳播中華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我參加過全國性多種書畫大獎賽,兩次在人民大會堂展示作品。2015年11月在《中國時代風采》征評活動中,被授予“金獎書畫名家”榮譽稱號。2016年5月在第二十屆《中華大地之星》征評活動中獲得“中華優秀國畫家”殊榮。2019年11月一幅“龍盤九州之薊北雄關”在人民大會堂展出時榮獲特等獎。在2022年喜迎冬奧特別推薦《攜手冬奧,翰墨相傳》活動中獲得“藝術名家”榮譽稱號。多幅作品均被囯家領導人,企業家和友人收藏,并得到著名美術評論家楊濤老師的高度贊譽。
我的山水畫作品被名家點贊譽為功力深厚。如在山水畫的修練過程中,著意于畫譜基礎功法的修練,并且修練至深。
業界人士評價,張世才老師的山水畫屬于實力派的代表之一,掛于廳堂可涵養志高存遠、開源聚財的環境氣氛;掛于雅室則必然有通心扉養智慧的妙用價值。張老師的水墨山水源于對自然景觀的深度刻畫,其筆墨的運用已領悟到師法自然的精髓,觀其畫作讓人感到有一種融入自然的和諧之美。
驛站:聯誼的窗口
我加入世界作協所轄“中華山水田園詩研究會”,光榮成為終身會員,責任和擔當激勵我要努力做好中華書畫文化交流工作。一方面,在中外文化交流工作要做到自信、自覺。去年秋天,自籌資金60萬元,利用老家宅基地,建一處建筑面積230余平方米“作家文化交流青松嶺驛站”,建有客廳、餐廳、住宿、閱覽臺等設施,為作家和書畫家們等提供一處環境幽美,空氣質量極佳,負氧離子很高,非常適用于作家創作,書畫家寫生及修身養心之地。作家驛站的建立,成為作家、書畫家等聯誼文化交流的窗口,相互借鑒,促進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作家文化交流青松嶺驛站座落于燕山深處,海拔300米處的興隆縣青松嶺腹地的半山腰上,這里群山環抱,綠木蔥蔥,即是清東陵后風水禁地,又是抗日時期被日宼劃入的無人區。即有古老的美麗傳說,又有抗日時期的悲壯故事。驛站北靠三道龍嶺,南臥三道鳳坡,西枕龍鳳合壁,東目萬里煙波,是寫生創作和修心養身的最佳場所。
另一方面,我雖在繪畫藝術辛勤耕耘四十個春秋,至今仍對山水畫如醉如癡。我常說:“我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支持我的人是誰。”我的畫院在山下獨門獨戶,500余平方米,園內種植蔬菜和獼猴桃,幽靜庭院,花香撲鼻;60余平方米寬綽的畫室,門臉懸掛步入耄耋之年新聞界老前輩“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國內部兼學術部原主任、高級記者”、“中華大地之光征文組委會”主任阮觀榮老先生題寫的“張世才書畫藝術館”8個大字,蒼勁有力。走進畫室,墻上井然有序陳列我30多幅山水畫精品杰作。
為增強和擴大文化交流范圍,我聘請阮觀榮先生、世界漢語作家協會中外文化交流研究院榮譽院士謝吉恒先生為畫院終身義務顧問、唐小勇先生為義務經紀人,肩負網絡宣傳。繼續選擇《中華大地之光》《中國時代風采》《當代作家》等及相關媒體的平臺,快速打造“驛站”知名度,影響力的最佳的捷徑,先人一步,占領宣傳制高點,為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作者張世才,系世界漢語作家協會所轄“中華山水田園詩研究會”終身會員)
2022年?8月5日
作者簡介
張世才,天津薊縣人,原籍河北興隆,1986年在河北師范大學美術系進修,受教于著名傳統山水畫家郜雪鴻老先生。1988年畢業于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期間得到中央美院教授賈又福先生及白雪石教授等諸多名師的指導。后來又得天津已故著名畫家左月丹老先生和李學亮老師的親身傳教。
現為中國國家書畫院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作品多次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并在各種書畫展中多次獲獎。山水畫作品先后兩次在人民大會堂展示,其作品《龍盤九州之薊北雄關》榮獲特等獎,并獲得金獎書畫名家殊榮,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前副委員長周鐵農領導的親切接見,2016年被評為“第二十五屆”中華大地之星十佳新聞人物,授予“中華優秀國畫家”稱號。應邀參加2022年全國文學藝術精英賀歲大獎賽,一幅山水畫《白云山賞太行菊》參賽喜獲一等獎、喜迎東奧特別推薦《攜手冬奧,翰墨相傳》活動,獲得“藝術名家”的榮譽稱號、2022年5月,加盟世界漢語作家協會所轄“中華山水田園詩研究會”終身會員。
應邀參加2022年全國文學藝術精英賀歲大獎賽,一幅山水畫《白云山賞太行菊》參賽喜獲一等獎、喜迎東奧特別推薦《攜手冬奧,翰墨相傳》活動,獲得“藝術名家”的榮譽稱號、2022年5月,加盟世界漢語作家協會所轄“中華山水田園詩研究會”終身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