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壯香優系列新品種具有米質優、高產、抗性強等特點。廣西從2020年開始在全域開展壯香優系列新品種示范推廣工作。為提高秧苗素質、挖掘水稻增產潛力、實現節本增效的目標,對壯香優1205進行了五種育秧方式(普通塑盤育秧、大孔塑盤育秧、編織布隔層育秧、旱育秧、半水育秧)比較試驗。結果表明,旱育秧、編織布隔層育秧具有立苗早、分蘗快、成穗率高和產量高,以及節約人工及育秧盤開支等優勢,可以大面積推廣應用。
關鍵詞 壯香優1205;育秧方式;生長;產量;廣西桂林市灌陽縣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7.023
為研究與壯香優系列新品種配套的保優提質、節本輕簡的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為今后大面積示范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筆者對壯香優1205進行了五種育秧方式的比較試驗[1]。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試驗在廣西灌陽縣新街鎮三樹村回山寨水稻專業合作社承包的水田內進行,試驗田面積0.1 hm2,前茬種植綠肥(紫云英),為砂壤土,肥力較好,光照充足,交通方便,易于排灌。
1.2? 試驗品種
選用壯香優1205作為試驗品種。
1.3? 試驗方法
試驗共設5個處理。1)處理1:普通塑盤(561孔)育秧,每穴播2~3粒谷種。2)處理2:大孔塑盤(434孔)育秧,每穴播2~3粒谷種。3)處理3:編織布隔層育秧,將編織布鋪在秧床上,拉緊、鋪平、貼緊畦面,然后在編織布上均勻鋪厚2 cm左右的泥漿,濕潤育秧,秧田播種量60 g·m-2。4)處理4:旱育秧,用菜園地作秧田,秧田播種量60 g·m-2。5)處理5:半水育秧,秧田播種量60 g·m-2。
試驗田秧苗均于3月23日播種,4月22日移栽,移栽時秧苗葉齡均在4.3葉左右。試驗田采用分廂開溝方式整理,廂寬3.0 m,溝寬0.4 m,廂面移植規格26.7 cm×20.0 cm。每個處理重復3次,隨機排列,小區面積30 m2,四周設保護行。每個處理按每667 m2施腐熟農家肥2 000 kg+45%復合肥15 kg施足基肥,科學灌水,促進水稻早分蘗、早封行[2]。
1.4? 觀測指標
移栽前每個處理各取10苗進行秧苗素質考察,移栽后每個處理定10蔸作觀察蔸,每隔7 d觀察一次,記錄基本苗、葉齡、分蘗消長數、分蘗始期、高峰期、孕穗始期、孕穗期、抽穗期、齊穗期、成熟期和收獲期的數據。
收獲前1 d,每個處理取樣10蔸進行考種,計算每蔸的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實粒數、結實率、理論產量。分小區全割全收,分別稱重計算667 m2折合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秧苗素質
表1為不同處理水稻秧苗素質調查表。由表1可知,處理5綠葉數最少、葉挺長最大、莖基寬最小,總根數和白根數最少,分蘗能力也最差;處理3和處理4總根數和白根數最多,株高、葉挺長、莖基寬等指標表現最好,分蘗能力也最強。秧苗發根力強弱是衡量秧苗拋栽后立苗快慢的主要指標,從總體秧苗素質來看,處理4、處理3的秧苗素質顯著優于處理1,處理1的秧苗素質又顯著優于處理5[3]。
2.2? 立苗和分蘗
水稻的秧苗素質直接影響到移栽后水稻的返青、分蘗和群體生長[4]。表2、表3分別為水稻生育進程、產量性狀調查結果。
由表2和表3數據可知,處理4和處理3的秧苗在移栽后比其他處理的秧苗立苗早、分蘗快。1)處理4、處理3在移栽后6 d分蘗苗比處理5分蘗苗多1.3萬苗左右,比處理1、處理2多0.4萬苗左右。2)處理4、處理3在播后61 d達到最高分蘗期,每667 m2苗數分別達35.9萬苗、35.1萬苗;處理1、處理2、處理5在播后68 d達到最高分蘗期,每667 m2最高苗數分別為36.2萬苗、35.7萬苗、36.9萬苗。處理4、處理3比其他處理提前7 d達到分蘗高峰期。
處理4、處理3的有效分蘗終止期比處理5提前了2 d,比處理2和處理1提前1 d。處理4每667 m2最高苗數為35.9萬苗,有效穗數為16.1萬穗,成穗率53.8%;處理3每667 m2最高苗數為35.1萬苗,有效穗數為16.0萬穗,成穗率54.7%。處理4、處理3的成穗率大約比處理5高4%,說明處理4、處理3比其他處理的水稻成穗早、成穗率高。
2.3? 水稻產量及經濟效益
由表3可知,處理4、處理3的每穗總粒數、實粒數、結實率都高于其他3個處理,其產量和效益也高于其他處理。其中,每667 m2實際產量,處理4為661.3 kg,比處理5增產62.7 kg;處理3為657.5 kg,比處理5增產58.9 kg。按稻谷2.9元·kg-1、秧盤成本50元/667 m2計,處理3、處理4每667 m2比處理1、處理2節約秧盤成本50元,分別比處理5增收純利潤170.8元、181.9元,經濟效益顯著。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旱育秧(處理4)、編織布隔層育秧(處理3)具有立苗早、分蘗快、成穗率高和產量高,以及減輕農民勞動強度、節約人工及育秧盤成本等優勢,值得大面積推廣應用。但旱育秧對土壤肥力和酸堿度要求較高,因此在應用壯香優系列新品種時,各地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育秧方式,以達到節本增收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馬春旺,李麗華.水稻塑盤育秧節本增效高產栽培[J].云南農業,2011(6):30-31.
[2] 胡茂松,朱邦輝,石世杰.水稻塑盤育秧超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上海農業科技,2006(4):38-39.
[3] 劉代銀,鄧明富,劉基敏,等.不同育秧方式的秧苗素質及免耕拋栽效果比較[J].現代農業科技,2008(21):174-175.
[4] 李志翔,湯計超,吳朝暉,等.不同育秧方式對水稻秧苗素質及產量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20,59(23):41-45.
(責任編輯:張春雨? 丁志祥)
收稿日期:2022-07-07
作者簡介:時祖勝(1972—),男,廣西灌陽人,本科,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