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勇

植物種子大約出現在3.7億年前,是植物傳播、繁育和抵抗不良環境的載體。在人工育種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科研人員仍然需要收集保存野生種子。這是為什么呢?如何收集保存野生種子呢?讓我們以熱帶牧草種子為例,一起看看吧!

野外采集種子

晾曬種子

清選種子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作為生命力頑強的代表,草無處不在。品種多樣的草是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和城市綠化的基礎材料。
與人工育種的草相比,野生草種子經歷了大自然的種種磨煉與選擇,具有抗病蟲害、抗旱、抗寒等多種優良基因。這些優良基因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需要加以保護使其延續,讓小種子迸發大能量!
從野外采集來的野生草種子,要保存在哪里呢?那就是種子資源庫,也可以說是種子的“新家”。這個“新家”可以使野生草種子在幾十年甚至數百年之后,仍具備原有的遺傳特性和很高的發芽率。
隸屬于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國家熱帶牧草中期備份庫就是熱帶牧草種子的“新家”。目前,這里保存的熱帶牧草種子資源達1.4萬多份。這些種子短暫“休眠”于此,可隨時供給科研、教學及育種單位使用。如果未來,某些草種在野外消失,它們就會被“激活”,再次綻放活力。

清選后的種子粒粒飽滿

用發芽率來測定種子的生活力

入庫保存
一粒種子,從開花結果到被科研人員采下,最后作為優質的品種入庫保存,需要經歷多少道程序呢?
一是收種。對收集來的種子,首先要制作它們的“身份證”,上面包含了采集的時間、地點、經緯度、種子的最初質量和數量等信息,進行建檔,方便以后管理和利用。
二是曬種。剛采的種子含水量較高,不及時進行干燥處理,會加速種子老化,降低活力;而且種子庫是低溫環境,不干燥的話,種子內的水分會結晶,導致其死亡。
三是清選。野外采集的種子中會有小枝葉、土塊等雜質,入庫前要先用不同孔隙的篩子將其篩出,再用放大鏡、解剖鏡等工具將壞種子及其他雜種子挑出,保證入庫保存的種子粒粒飽滿、干凈。
四是測千粒重。使用分析天平測定1000粒種子的重量,方便計算入庫的種子數量及后期的分發利用。
五是測生活力。通常用種子發芽率來測定種子的生活力,保證其入庫時具有較高的生活力,方便以后種植利用。
六是裝袋入庫。將通過上述檢測的種子裝入封口袋,進行真空處理后便可入庫保存了。種子庫的種子一般分為低溫保存(零下4攝氏度)和超低溫保存(零下18攝氏度),通常認為保存溫度每降低5攝氏度,種子壽命便可延長1倍。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小小一粒種子,看似毫不起眼,卻具有傳代繁殖的“洪荒之力”。種子代表了希望,科研人員科學保存種子,也就是保存了未來!
(責任編輯 / 高琳?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