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一蓉

生活中,當我們聽到門鈴聲、電話鈴聲時,會自然而然地作出預判:即將展開一系列社交活動。一個重度社交恐懼癥患者,在開始社交前,緊張的情緒就會滲透到大腦甚至皮膚里,有時連聽見熟人的聲音都會出汗。可為什么我們會對這些社交活動作出如此迅速的預測呢?
近日,科學家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極具天賦的統計功能,只要給足它經驗,它就能對之前的事作出統計歸納,并對即將發生的事作出預測和判斷。這個功能主要靠大腦內的神經系統網絡的支持,在預測時,大腦通過記錄成年人腦表面發出的微量電信號和磁信號,就很容易觀測到與這種社交預判相關的神經活動。
那么人類從何時起開始掌握預判能力呢?換句話說,這種預判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嗎?為解答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分別對4個月和9個月大的嬰兒進行了一項視聽實驗。在實驗中,他們會聽到一種聲音,可能是人聲也可能是非人聲,在這之后,會在嬰兒面前呈現圖片:人聲與人類面孔圖片匹配,非人聲則與其發聲的物品匹配。在這個過程中,研究者發現,即使是4個月大、還沒有真正社交行為的嬰兒,經過訓練也能夠產生與社交預判相關的神經活動。實驗結果表明,人類對社交的預判可能是一個與生俱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