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葉

翻看20年前出版的《北京交通圖》《北京游覽圖》,你會發現在宣武門西大街上有一個叫“象來街”的地方。今天的長椿街地鐵站以北,北京自來水公司大樓一帶,在民國時期的地圖上還有“象房”這樣的地名。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要從元代開始說起了。據《元史》記載,那時的皇帝對大象這種動物情有獨鐘,出行酷愛乘坐象輦。除了作為皇帝的豪華座駕,大象還是朝廷重大活動時的“標配”。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游記》中提道:“皇帝的象隊多達五千頭,全部披上用金銀線繡成的鳥獸圖案的象衣,擺成隊伍,每頭象的背上放著兩個匣子,里面滿滿裝著宮廷用的金屬杯盤和其他器具。象隊后面是駱駝隊,列隊從皇帝的面前經過,蔚為壯觀。”
到了明朝時期,皇家在宣武門內西城根專門修建了象房來飼養大象,并設立了演象所對大象進行馴養,以備在宮廷舉辦各種儀式時使用。
那時候,每逢舉辦盛大的朝會活動,馴養好的大象就會被牽到宮里,在午門前列隊整齊,充當“儀仗隊員”。大象們各有分工,各司其職,有的駕車,有的托寶,一派莊嚴肅穆的場景。即使在平日,午門前也要安排六頭大象為文武百官進宮服務。六頭大象分別站立在午門入口左右,鐘鳴鼓響中,它們一動不動,等上朝的文武百官們進入午門后,兩排大象就把鼻子抬起,互相交叉,封鎖住入宮的通道。直到朝會結束,文武百官走出午門,大象才會恢復原來的姿態,繼續侍立兩旁。
每年六月初六是大象洗浴的日子。那一天,從象房到宣武門內外,城墻下搭起高大的彩棚,道路兩旁的儀仗隊鼓樂齊鳴。象群從象房走出,沿著城墻根東行,出了宣武門后向西走到護城河里洗浴。為了營造節日氣氛,馴象師還會指揮大象做出各種動作,或發出吼聲,或揚鼻噴水。每年的洗象活動都會吸引不少老百姓圍觀。對于老百姓來說,大象是稀罕物,因此,看到大象結隊往護城河邊走,人們便會奔走相告:“象來了,象來了!”久而久之,這條大象洗澡的必經之路,就被稱作“象來街”了。
清朝后期,朝廷日漸衰落,大象沒有了宮中儀仗的工作可做,馴養經費也越來越少,大象們的境遇每況愈下。有一次,一頭大象不堪忍受饑餓,沖出象房沿著宣武門內大街發瘋似的跑到西長安門,沿途傷人毀物。后來,為安全起見,就把所有的大象都禁閉起來,再也沒有了象來街洗象的盛況。這樣過了幾年,大象們病餓交加,相繼都死去了。
幾百年風風雨雨,時代變遷,大象來過又走了,卻給北京留下了“象來街”這一地名作為歷史的見證。現在,“象來街”的地名已經被“長椿街”取代。唯一可以證明這里曾經叫過“象來街”的是路旁一家叫“象來街招待所”的旅館。我想,住在那里的旅客看到店名,一定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